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奈氏魟

鎖定
奈氏魟,Dasyatis navarrae (Steindachner,1892),魟科魟屬的一種魚類。棲息於近海沙底質水域底層。遊動緩慢,靠胸鰭擺動。平時伏於沙中,眼、噴水孔和尾部外露,以尾刺禦敵。
中文名
奈氏魟
拉丁學名
Dasyatis navarrae;D. navarre (Steindachner);Naveris stingray
別    名
洋魚
勞板魚
黑土魟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鱝形目
亞    目
魟亞目
魟科
魟屬
奈氏魟

奈氏魟形態特徵

奈氏魟
奈氏魟(9張)
體平扁,略呈斜方形,體盤寬比體盤長為大;尾細長如鞭,無側褶。吻中長,稍光突。眼小,稍突起,約等於眼間隔1/2。噴水孔大。鼻孔橫列。前鼻瓣連合成口蓋,未伸達口隅。口小,平橫而波曲。口前吻長比口寬約大2.5倍。口底中部具乳突3個,每側具細小乳突1個。齒細小平扁,鋪石狀排列。鰓孔小,5個。胸鰭前延,伸達吻端。腹鰭近方形。尾鰭退化,只留皮膜。具尾刺。幼體光滑,成體具粒狀小鱗。尾刺前具1—3個大型平扁結刺。體背面褐黃色;眼前、眼下、噴水孔上側及後側橙黃色;尾後部和上下皮膜黑色;腹面白色。冷温性近海底層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體長達1m左右,體延長而平扁。體盤寬大,寬稍大於長,似斜方形。頭寬長,吻端尖,稍突出。口小,腹位,橫裂,前頜稍上而中部凹入,後頜中部凸出;口底中部有顯著乳突3個,兩側各有細小乳突1個。兩頜齒細小而平扁,鋪石狀排列。眼小,背位,稍突出;眼間隔平寬。噴水孔稍大於眼徑。兩前鼻瓣連成長方形口蓋,向後延伸掩蓋前頜。鰓孔5對,腹位,前4對大小與間隔近相等,後1對狹小。尾部長約為體盤長的1.3—1.6倍,前部平扁而較粗,背面有尾刺,後部細長如鞭;尾部上下方有皮膜突起,上皮膜起於尾刺端部之後,短於尾刺,下皮膜較長。無背鰭和臀鰭,尾鰭消失。胸鰭寬大,位於體盤兩側,前緣斜直,向前延伸到吻端,在近吻端處略凹入;外角和裏角均圓形,後緣廣弧形。腹鰭小,近方形,起點位於胸鰭末基稍前下方,前緣斜直,外角和裏角均圓形,後緣圓凸;雄性腹鰭後緣與鰭腳外側相連,裏緣消失。幼體光滑。成體頭背面兩側各有粒狀小鱗片1羣,有些鱗片羣稍擴大,向後延伸至尾上成1縱羣。尾上從尾基起到末端密佈粒狀小鱗。尾刺前有1—3個大結刺,每刺下部均有1寬大的盾狀基板。背面黃褐色,有時有不規則暗色斑塊;眼前、眼下及噴水孔上側和後側均呈橙黃色;胸鰭、腹鰭、尾的邊緣及鰭腳裏外側黃色。腹面白色,邊緣稍呈橙黃色;鰓孔後方、鼻孔外側及肛門邊緣橙黃色。尾後部及上下皮膜黑色。體盤長一般為50釐米左右。

奈氏魟分佈範圍

分佈於黃渤海和東海中國海域。

奈氏魟生活習性

夏季喜在近岸水域,冬季移向深水區。長江口一帶水域為繁殖場。主要食物為甲殼類、底棲貝類。性成熟年齡和生殖方式不詳。生殖期7—8月。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渤海、黃海數量較多。常用底拖網、延繩釣和三重刺網漁具捕撈。可鮮食,亦可加工淡幹或鹹幹品。可入藥。尾刺有劇毒,防止刺傷。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