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奇翼龍

鎖定
奇翼龍是一種生活於中晚侏羅世的小型樹棲獸腳類恐龍,屬於擅攀鳥龍類。多數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小型獸腳類的前後肢和尾部發育有發達的正羽,可以幫助它們在空中滑翔。與這些近親相比,奇翼龍顯得格外獨特。它的前後肢沒有發育大型正羽,取而代之的是由棒狀軟骨支撐起的皮膜翅膀。奇翼龍的發現進一步確定的擅攀鳥龍類的單系性,同時也代表了獸腳類恐龍征服藍天的過程中的一次另類的嘗試。雖然這一支系最終走入了演化的死衚衕,然而它依然反映了獸腳類恐龍身體模式的可塑性以及與其它類羣之間存在廣泛的趨同演化現象。
中文名
奇翼龍
拉丁學名
Yi
模式種
奇翼龍(Yi qi
分類位置
獸腳類,副鳥類,擅攀鳥龍類
產    地
中國,河北,青龍縣
時    代
中侏羅世至晚侏羅世,卡洛維期至牛津期,距今約16400至15900萬年前
地    層
髫髻山組
命名人
徐星等人

奇翼龍命名由來

奇翼龍的種屬名是“翼”和“奇”的拼音,合起來就是奇特的翅膀的意思。

奇翼龍基本信息形態學

目 前僅有一件奇翼龍的標本被正式發表,即正型標本STM 31-2,是一件關聯的骨骼,保存了大多數的骨塊,一些羽毛印痕,手部的棒狀軟骨。
奇翼龍具有以下鑑定特徵組合與其它獸腳類相區別:鼻骨具有一條低矮的中線脊。下頜外窗比較小,且位置較靠後。從外側面看,齒冠較為對稱,且相較於齒根在近中和遠中方向有一定的變寬。肱骨和尺骨比脛跗骨長。肱骨三角肌脊非常短。具有一根棒狀軟骨與手腕相連 [1] 
奇翼龍與人的大小比較 奇翼龍與人的大小比較

奇翼龍系統發育位置

奇翼龍的發現確立了一個新單系的建立,即擅攀鳥龍類。這一單系較早被發現的成員包括耀龍和樹棲龍,然而它們並沒有保存棒狀軟骨和皮膜結構。在奇翼龍發現之前,它們經常被歸入到竊蛋龍類的基部。加入奇翼龍以後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擅攀鳥龍類是一個獨立的單系,且位於副鳥類的基部,且這一結構也得到了後續研究的驗證 [1]  [3] 
奇翼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奇翼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奇翼龍軟組織分佈

奇翼龍的正型標本主要保存了兩種軟組織,羽毛和皮膜狀的組織。纖維狀的羽毛主要分佈在頭骨和頸部周圍。這些羽毛呈現出簡單的分支模式,有多條向四周輻射的纖維構成。在前肢和後肢周圍也分佈着一些羽毛,較頭部和頸部的羽毛更大,且更為粗壯,整體外形呈毛筆狀。
在棒狀軟骨周圍和兩側手部的指節骨附近保存了一些皮膜組織。這些組織呈薄片狀,且在一些位置具有明顯的皺紋 [1] 

奇翼龍棒狀軟骨的功能

與其它獸腳類相比,奇翼龍最不同尋常的特徵在於它手部的棒狀軟骨。這枚棒狀軟骨構成了奇翼龍的第四指,其長度大於尺骨,直接與腕關節相關聯。在奇翼龍發現之前,沒有任何獸腳類恐龍具有這樣的結構,然而這樣的結構在其它的善於滑翔的四足動物類羣中非常常見。這種相似性也暗示着奇翼龍的這一結構可能行使着類似的功能 [1] 
奇翼龍骨骼模型 奇翼龍骨骼模型

奇翼龍科學意義

大型飛羽在基幹竊蛋龍類和基幹恐爪龍類中都有發現,表明這一特徵是廓羽盜龍類祖先狀態,儘管這一類羣原始成員可能不具備飛行能力。奇翼龍大多數肩帶和附肢骨骼學特徵與其它基幹副鳥類都非常相似,重要區別就是奇翼龍前肢具備由皮膜構成翅膀,而其它廓羽盜龍類擁有是由大型正羽構成的翅膀。這種由皮膜和棒狀軟骨構成的翅膀在獸腳類恐龍中是從未發現過的,因此奇翼龍的發現極大增加了古生物學家對於獸腳類恐龍生態多樣性的認識。
現生物種的由棒狀軟骨支撐起的皮膜結構常與滑翔或飛行能力相關聯,因此奇翼龍的這一結構可能也能夠支撐它進行滑翔或飛行。然而由於化石保存的完整性問題,古生物學家無法精確復原奇翼龍的飛行姿態 [1] 
2020年的一項研究使用激光激發熒光反射仔細研究了奇翼龍的皮膜以及前肢骨骼的形態結構。研究結果認為奇翼龍是一種樹棲的恐龍並具有一定的滑翔能力,但是無法拍打翅膀飛行。奇翼龍可能生活在樹木高大的森林中,並利用它的滑翔能力在樹之間穿梭。由於無法進行撲翼動作,奇翼龍也無法在地表助跑起飛 [2] 
參考資料
  • 1.    Xu X, Zheng X, Sullivan C, et al. A bizarre Jurassic maniraptoran theropod with preserved evidence of membranous wings[J]. Nature, 2015, 521(7550): 70-73.
  • 2.    Dececchi T A, Roy A, Pittman M, et al. Aerodynamics show membrane-winged theropods were a poor gliding dead-end[J]. Iscience, 2020, 23(12): 101574.
  • 3.    Wang M, O’Connor J K, Xu X, et al. A new Jurassic scansoriopterygid and the loss of membranous wings in theropod dinosaurs[J]. Nature, 2019, 569(7755): 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