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夷齊廟

(位於河北省灤縣的廟宇)

鎖定
夷齊廟,(也稱清聖廟、清節廟、清節祠)位於灤河西岸,原屬盧龍縣,解放後劃歸灤縣。
中文名
夷齊廟
外文名
yiqimiao
地理位置
河北省灤縣油榨鎮孫薛營

夷齊廟歷史沿革

夷齊廟,始建於漢,唐始祭祀,宋元因之。明清時期,拜謁祭祀達到高峯。解放後的大躍進時期出現損毀,文化大革命時期徹底毀滅。

夷齊廟歷史記載

唯一見於史志的記載就是康熙元年至五年永平知府彭士聖的《重修清節祠碑記》。(見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彭士聖《重修清節祠碑記》雲:“自漢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寶七載祀義士八人於郡縣。崇祭則自此始。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訪廟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諡號則封於政和三年。進侯加公則更於元至元十有八年。至順元年頒廟額曰‘清聖’,古廟久廢。”
漢熹平五年為公元176年。兩漢時期,是以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鼎盛時期。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的對位推上了頂峯。伯夷、叔齊讓國全仁、扣馬諫伐、恥食周粟、獨行其志、獨善其身的思想行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淵源。由於孔子、孟子大力崇尚伯夷、叔齊,稱伯夷、叔齊為聖賢,所以兩漢時期朝野上下,對伯夷、叔齊也十分崇敬。東漢漢熹平五年修建夷齊祠,自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水經注校證》卷五《河水五》記載,“夷齊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齊之廟,前有二碑,並是後漢河南尹廣陵陳導、雒陽令徐循與處士平原蘇騰、南陽何進等立,事見其碑。”《兩漢太守刺史表》記載,河南尹陳導,廣陵人,後漢末。熹平五年在任。《續漢書·五行志一》記載,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祈請名山,求獲答應。時處士平陽蘇騰字玄成,夢陟首陽,有神馬之使在道。明覺而思之,以夢陟上聞。由此看出,“熹平五年已有祠”之説成立。祠之地址,按《水經注》記載,在首陽山上。 “唐天寶七載祀義士八人於郡縣。崇祭則自此始。”唐代,人們對伯夷、叔齊開始祭拜。唐代詩人李頎有《登首陽山謁夷齊廟》詩一首:“蒼苔歸地骨,皓首采薇歌。畢命無怨色,成仁其若何。我來入遺廟,時候微清和。落日吊山鬼,迴風吹女蘿。石崖向西豁,引領望黃河。千里一飛鳥,孤光東逝波。驅車層城路,惆悵此巖阿。”説明唐代已正式以夷齊廟命名。前蜀韋莊《鷓鴣》詩中有“孤竹廟前啼暮雨”句。韋莊,五代前蜀詩人、詞人。因《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孤竹廟與孤竹祠應為同物。宋大中祥符四年,朝廷曾派遣官員訪廟致祭。政和三年,朝廷追封伯夷、叔齊清惠、仁惠諡號。元代,對伯夷、叔齊的崇尚更勝一籌。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追封伯夷為“昭義清惠公”、叔齊為“崇讓仁惠公”。佈告天下,並建廟祭祀。至順元年,元文宗下詔,賜廟額“聖清”,並規定“春秋以太牢禮致祭”,形成定式。牛、羊、豬三全稱太牢。太牢禮是天子或諸侯祭祀社稷的禮節形式。殺豬宰羊,隆重至極。元代御史中丞馬祖常作《聖清廟記》。康熙《盧龍縣誌》、乾隆《永平府志》均有記載。
明清時期,夷齊廟歷經多次修建、遷徙和更名。萬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記載:“清節廟,舊在府城東北隅,景泰五年知府張茂移建於孤竹城。成化七年知府王璽奏準,賜額‘清節’,降以祝文,定為春秋二祭,大學士淳安商輅記其事。弘治十年知府吳傑重新,行人張廷綱作記。嘉靖知府張玭夢人賜以‘二墨’,因感而重新之。以二墨者,墨台氏之二清也。”彭士聖《重修清節祠碑記》記載,夷齊廟“移於郡城內東北隅,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幾復廢。景泰五年,郡守張茂乃重建於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璽請於朝,賜今額,御定祭文,詳載元中丞馬祖常,明學士商輅兩記甚著。弘治十年,郡守吳傑重修,有行人張廷綱記之。嘉靖二十六年,郡守張玭重修,規制大備,有侍講袁(火韋)記之。四十二年兵備使者温景葵始於廟北隅隔河建孤竹君廟。隆慶六年,郡守辛應乾,萬曆十一年兵備雷以仁、郡守任凱,二十七年郡守徐準、曹代蕭等,皆經重修。”從這些記載得知,明以前,夷齊廟建在孤竹故城,府西北二十里。明洪武九年移建於永平府城內東北隅。按永平府城的地形,應在東山北側之城牆腳下夷齊井周圍之高地,現盧龍三街處。明憲宗於成化九年,派大臣到永平夷齊廟祭祀伯夷、叔齊,祭文如下:“惟神遜國全仁,諫伐存義,為聖之清,千古無二。懷仰高風,日篤不望。庸修歲紀,永範綱常。尚饗。”並欽賜匾額“清節廟”。從此,清聖廟更名為清節祠。清初,又更名為夷齊廟,並一直延續未作變更。
清代,夷齊廟的大規模重修是清康熙四年和乾隆四十三年,以後未見史志關於修復夷齊廟的記載。康熙四年,永平府知府彭士聖奏請朝廷重修夷齊廟,得到批准。康熙帝親自題寫了廟額與楹聯。是年,復修的夷齊廟落成,12歲的康熙帝親自參加了夷齊廟的落成典禮,併為“揖遜堂”揭彩。乾隆在位期間,曾於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和四十八年先後四次前往盛京拜謁祖陵。從京城到盛京,夷齊廟是必經之地。此地山水清幽,又有夷齊廟,實乃逗留休住之理想之地。光緒《永平府志》記載,乾隆八年、十九年盛京祭祖,兩次臨幸夷齊廟。於是乾隆決意在此修建夷齊廟行宮。夷齊廟行宮於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開工,六月三十日完工。
建於永平府西北二十里的夷齊廟,坐北朝南,十分壯觀。夷齊廟南門外,是一高大的屏風,為磚石結構。屏風高七尺,寬丈餘。屏風中間勒銘:“百代清風”,磚屏兩邊各有一贔屓馱石碑,右碑上書:“忠臣孝子”,左碑上書:“到今稱聖”。南門平頂門樓,東西夯土城牆,樓門上有長方石額,上書“賢人舊裏”。
整個夷齊廟為東、西、中三個院落。中院南門樓上懸藍底黑字橫木匾額,上書“敕賜清節廟”幾個大字,門外兩旁各有一碑樓,左碑樓題:“天地綱常”,右碑樓題:“古今師範”。過左右碑樓,又有三碑,中碑是孔子與子貢頌賢之辭,右碑孟子之辭,左碑曾子之辭。過三碑,又有一立碑,乃永平府知府張玭重修夷齊廟之碑紀。進入中院南門是夷齊廟正殿,也叫大殿。殿門匾額“百世之師”,為康熙大帝御筆。殿前廊柱四根,嵌有兩副楹聯:“采薇蕨食銘千古貞志,扣馬而諫濡天地高風。”“籲兮聖之清者天泉源源仁至頌,嗟乎君之義者黔首代代故里風。”大殿無後門。後牆居中位置橫懸一匾,上書:“古賢人殿”,亦為康熙;偏右略下也有一匾,上書:“倫常師範”,為雍正御筆。偏左略下對稱位置還有一匾,上書:“萬世可風”,為乾隆御筆。大殿東側山牆上鑲嵌嘉慶皇帝詩匾:“葆祠幾度六飛臨,二老孤忠感睿吟。知命難以齡錫主,愛君共守歲寒心。晨風古殿松杉老,夜月空階猿鶴尋。大節獨標千萬世,昭然遺績兆民欽。”西側山牆為道光、咸豐二帝御製詩匾,其中道光帝詩匾曰:“巍然廟貌仰前賢,昆弟同心結義宣。叩馬精英貫天地,千秋信史美貞堅。”;咸豐帝詩匾曰:“崇祠展貌慕高風,懦立頑廉濟世功。樂道得仁又何怨,浮雲富貴總空空。”大殿有八根撐梁立柱,上有四幅楹聯,兩兩相對。一聯曰:求仁得仁萬古清風孤竹國,以暴易暴千秋孤節首陽山 。二聯曰:兩逃兄弟彝倫重,一諫君臣大義明 。三聯曰: 兄讓弟弟讓兄父命天倫千古重,聖稱賢賢稱聖頑廉懦吏百世師。四聯曰: 桑梓千秋揖聖蹟,衣冠萬國拜孤竹。大殿內坐北朝南居中位置供奉的是伯夷、叔齊的塑像。
大殿左側有一青磚小樓,高兩丈,清雅秀麗,玲瓏剔透。樓內供一仙姑,姿容端莊,滿面慈祥,正襟危坐於樓內。樓內東側壁上彩繪“蟠桃赴會”,西側壁上,繪有“榴開百子”、“鳳穿牡丹”。據説,樓內供奉之人,是伯夷、叔齊的妹妹黃花。傳説黃花文武雙全,孤竹國中子亞憑做了國王后,黃花輔佐亞憑,掌兵馬,戰山戎,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殿北通過甬道是中殿。中殿可由東西兩門而入,東門上題“廉頌”匾額,西門題“立懦”匾額,中殿之旁還有東西殿,東殿上題“齋明”,西殿題“盥薦”。中殿到乾隆年間闢為碑坊。堂內雜而有序的陳列明清時期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拜謁夷齊廟時留下的詩文碑刻。其中乾隆帝兩次臨幸駐蹕夷齊廟,留有六首謁詩嵌於東牆壁上,和親王兩首謁詩嵌於西牆壁之上。乾隆還有兩首五言、三首七言詩碑陳於堂內,其他文人墨客的墨寶華章,或鑲於牆,或陳於堂,林林總總,數不勝數。
中殿向北則是後殿,後殿門額上書三個大字“揖遜堂”。堂前有數碑,其中一碑為元代御史中丞馬祖常之《清聖廟碑記》。揖遜堂是夷齊廟的主體建築。揖遜,乃揖讓、謙讓之意。堂內供奉的是伯夷叔齊相互揖讓的立像。堂內四周牆壁彩繪讓國相去、叩馬諫伐、恥食周粟、首陽采薇圖。堂內也有不少碑刻,多為官員和文人雅士的拜謁之作。
對夷齊廟的拜謁、詠誦,清代達到了頂峯。尤其是康熙四年夷齊廟落成後,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前往拜謁、祭祀,題寫詩文,整個夷齊廟成了碑林詩海。
康熙大帝不僅於康熙四年,康熙二十年兩次親臨夷齊廟還御製《夷齊廟》詩一首,並作《夷齊廟詩序》。《夷齊廟詩序》雲:"永平府治西,夷齊廟在焉。灤水經其前,清風台峙其後,倚嚴俯流,足以登眺。夫夷齊,孤竹君之二子也。能讓侯封,不食周粟,采薇首陽山,獨行其志。孟子以“聖之清”稱之。蓋人惟能立節,自可垂名。夷齊之去國潔身,不求人知,而廟貌千古,訖今猶存。籲,造詣其可忽乎哉。康熙御製《夷齊廟》詩云:灤河水清駛,荒山屹然峙。上有孤竹城,亂石半傾圮。堂廡既具觀,廟貌亦儼爾。緬懷商代末,天下漸披靡。茲地實藩封,人民差可恃。兄弟以義讓,富貴如敝履。扣馬諫武王,數語昭青史。循跡首陽山,薇蕨何其美。萬載挹高風,頑懦聞之起。蒼蒼台下松,蕩蕩台前水。勁節與澄流,不愧相比擬。停鑾碧山阿,懷古未能已。乾隆皇帝兩次臨幸夷齊廟。他效仿祖父康熙帝,御製《夷齊廟》詩並序。序雲:盧龍孤竹城,夷齊廟在焉。史稱夷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詩》雲:采苓采苓,首陽之顛。《疏》謂在河南蒲阪,而《莊子》則曰首陽山在岐山西北,曹大家雲在隴西,《元和郡國志》謂首陽山在河南偃師,《説文》又謂在遼西。則是首陽凡五,各有證據,而其為夷、齊餓死之處則一也。將孰之從,唯《遼史》所載,營州臨海軍下刺史,本商孤竹國,今之盧龍,即遼營州地也。《爾雅》所舉孤竹,北户,注謂孤竹在北。周時幅員不廣,其以此處為極北,故宜。然則《説文》所謂首陽山在遼西者,此為近之。殆以詩在《唐風》,而扣馬而諫當武王伐紂之時,由是岐、隴、蒲、偃,皆附會其説耳。夷、齊清風在,天下何處非首陽,豈爭疆域乎?冕旒而墨胎而以祀者,尤非其志。因系此詩而考其説如此。乾隆帝御製《夷齊廟兩首》,其一:軒冕泥塗是本腸,肯容儒雅污冠裳。薇苓依舊西山岵,頑懦羞登夫子堂。只為心慚蹤異武,敢將口實罪歸湯。豈爭隴右還蒲左,天下清風盡首陽。其二:得聖之清孰與齊,首山途便此憑躋。為傳公信及公達,底覺遼西復隴西。何事宋朝錫圭冕,可知夫子視塗泥。史遷慨羨青雲士,未識浮名本稗稊。乾隆皇帝還作《孤竹城》、《揖遜堂》、《屈蟠松》、《清風台》夷齊廟四景詩。《孤竹城》詩云:令支讓國先延陵,孤竹誰知中子名?太白一篇真卓識,淮南尺布獨何情。《揖遜堂》詩云:堂名揖遜是誰題,回蹠評量語不稽。遷也亦知天道否,千秋尸祝屬夷齊。《屈蟠松》詩云:清風台畔屈蟠松,偃折盤盤翠樾濃。高詠西來采薇句,果然無礙後凋逢。《清風台》詩云:灤水延環曲抱州,崇台百尺枕清流。喬松古籟佛衣落,快與前賢共唱酬。嘉慶皇帝也不甘落後,也御製了《夷齊廟》了《夷齊廟》詩和夷齊廟四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