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夷陵區三鬥坪

鎖定
三鬥坪鎮位於宜昌市夷陵區西南部,地處風景秀麗的長江西陵峽中段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0°52′30″至110°11′15″北緯30°42′30″至30°52′30″,東與點軍區橋邊鎮毗鄰,西與秭歸縣茅坪鎮接壤,南與點軍區土城鄉交界,北與三峽工程指揮部、樂天溪鎮隔江相望。三鬥坪鎮是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壩址所在地,有“三峽壩首第一鎮”之美稱,夷陵區委、區政府正傾力將該鎮打造成國際旅遊明星鎮。
中文名
夷陵區三鬥坪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面    積
178.3 km²
下轄地區
花雞坡村、暮陽村、天橋村
電話區號
0717
郵政編碼
443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503人
車牌代碼
鄂E

夷陵區三鬥坪面積與人口

三鬥坪鎮轄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99個村民小組,擁有版圖面積177.9平方公里,東西最長29.6公里,南北最寬11.6公里,其地形酷似魚頭。全鎮總人口33267人,沿江人口稠密,山上人煙稀少。

夷陵區三鬥坪轄區

1個居委會:三鬥坪鎮社區居委會 位於長江西陵峽中部南岸,鑲嵌在高家衝村居民點之中。距三峽大壩1.5公里、三鬥坪鎮政府7.5公里,現有居民503人。截止2005年,經商16户,其中,飲食服務4家,經營電腦2家,個體運輸9家,旅店1家;外出務工210人,引進松峽印刷廠一家。年總收入240萬元,上交利税20餘萬元。19個行政村:柏果埫村 位於三鬥坪鎮西南邊陲,全村版圖面積為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64畝。。下轄10個村民小組2123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1388萬元,人平純收入3979元。該村是桑蠶養殖大村,國家“東桑西移”項目重點村之一。現有桑園3820畝,年產蠶繭69噸。

夷陵區三鬥坪花雞坡村

花雞坡村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鎮,地處三峽大壩東南方,海拔500米左右的半山腰,版圖面積7.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畝。轄6個村民小組。該村是柑桔、茶葉種植大村,現有柑桔面積1590畝噸,
茶葉308畝。村內有私人經營的茶場2家,石灰廠1家,榨油廠1家。花雞坡村地處三峽大壩長江以南黃牛巖半山腰,距三鬥坪鎮政府所在地黛獅集鎮15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相傳古時候有隻五彩斑斕的神雞降落在村東石筍溝“龍洞”旁的山坡上,因而得名。該村由原洗添坪村和花雞坡村兩個村合併組成,東接務河村,南連暮陽村,西鄰鞦韆坪村,北抵黃牛巖村,針對花雞坡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夷陵區環衞處還組織資金近萬元,計劃幫助該村在土三公路沿線修建兩處垃圾屋,以改善村容村貌和自然環境,規範生活垃圾安全排放,目前已完成選址工作,近日將實施建設,五月底將投入使用。該村現有耕地面積54畝,山林面積4700畝,水面面積50畝。全村694户共1987人,轄6個村民小組,勞動力1230人,30歲以下勞動力280人,外出務工人數300人;種養大户2户;全村飲水安全工程1處,飲水安全人數共624人。該村2010年經濟總收入980萬元,工業總產值5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00元。村內有私營茶場2家,從業人員15人;私營碎石廠1家,從業人員50人;私營榨油廠1家,村從業人員2人。該村在2010年度被夷陵區綜治辦評為“平安村”。

夷陵區三鬥坪暮陽村

地處三鬥坪鎮西南部,全村版圖面積16.0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90畝。轄9個村民小組2462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1587萬元,人平純收入3882元。該村是桑蠶養殖大村,國家“東桑西移”項目重點村之一。現有桑園面積2965畝,年產蠶繭72噸。其它經濟收入主要靠2家木材加工廠、榨油廠2家,茶葉加工廠2家、個體工商户11家,有經營百貨、日雜、五金、紡織、釀酒等。頭頂石村 地處黃牛巖山麓,是黃牛巖極頂風景區所在地。全村版圖面積1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58畝。下設6個村民小組1137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700萬元,人平純收入3882元。該村是夷陵區桑蠶養殖基地之一,也是三鬥坪鎮桑蠶養殖大村,國家“東桑西移”項目重點村之一。現有桑園面積1884畝,年產蠶繭45噸。

夷陵區三鬥坪務河村

位於三鬥坪鎮西南部。版圖面積為16.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9畝。轄8個村民小組1784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1042萬元,人平純收入3891元。該村是夷陵區重點扶持的桑蠶養殖基地,是三鬥坪鎮最大的桑蠶養殖村,也是國家“東桑西移”項目重點村之一。現有桑園面積4169畝,年產蠶繭77噸。另有茶葉面積137畝,年產鮮葉8噸。村內礦產資源,分佈廣,儲量大。原西州、秦家埫兩村重晶石儲量達1億噸以上,白雲石儲量有1億噸以上,石灰石儲量更大,純度高。

夷陵區三鬥坪天橋村

由天橋村、董家墩村合併而成,西距黛獅集鎮20公里。版圖面積8.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72畝。轄4個村民小組855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465萬元,人平純收入3912元。該村是茶葉種植大村,現有茶葉面積458畝,年產茶葉27噸。
柘木坪村 地處三鬥坪鎮東側腹地,村域版圖面積16.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65畝。下轄6個村民小組1452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839萬元,人平純收入3915元。該村是全鎮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村,也是桑蠶養殖大村。現有茶園700畝,年產鮮葉21噸;個體茶葉加工廠3家,桑園1394畝,年產繭12噸。茶、桑兩大收入佔總收入的40%。

夷陵區三鬥坪石牌村

位於三鬥坪鎮東部,地處長江三峽第一灣的明月灣南岸,是三峽人家風景區和楊家溪軍事漂流所在地,也是夷陵區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村域面積19.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46畝,轄8個村民小組2461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1695萬元,人平純收入4210元。該村是柑桔、茶葉種植大村,也是旅遊大村。水運交通十分暢達。村內現有柑桔面積1340畝,年產柑桔1639噸,茶葉面積459畝,年產茶葉15噸。擁有燈影石、燈影洞、蛤蟆泉、明月峽、石令牌、等三峽著名景觀和震驚中外的石牌抗日保衞戰遺址(炮台、紀念塔、浴血池、石碑石刻、作戰模型)、歷史悠久的峽洲古鎮等人文旅遊資源及獼猴、千年古柳、娃娃魚等動植物旅遊資源,還有良好而原始的生態地貌楊家溪、龍進溪、黃牛背斜地質奇觀,白雲礦石儲量達1億立方米。宜昌三峽環壩旅遊發展集團在石牌村已開發建成4A景區—“三峽人家“、3A旅遊項目楊家溪軍事漂流,三星級燈影峽賓館,古韻尤存的峽洲古鎮,直插雲霄的石牌保衞戰紀念碑。年接待遊客達12萬人次,門票收入近千萬元。

夷陵區三鬥坪東嶽廟村

位於“神州第一跨”的西陵長江大橋南頭,是三鬥坪鎮移民大村之一。距三鬥坪鎮政府機關3.5公里、三峽大壩4公里。宜—巴省道穿村而過長達5公里,版圖面積1.46平方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2030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2306萬元,人平純收入4347元。氣候土壤適合各種農作物和柑橘類生長。產業以柑桔為主,現在柑桔面積192畝,年產柑桔245噸。村內有個體經商户75家。村級文化生活十分活躍,有一定吹、打、彈、唱功底的民間藝人達20餘人。

夷陵區三鬥坪新生村

位於三峽大壩下游南岸0.8公里處的雞公嶺,是三峽工程建設全徵村,也是三鬥坪鎮新農村示範村。版圖面積5.34平方公里,總人口625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796萬元,人平純收入4172元。該村交通十分便利,宜巴公路(省道)穿村而過。由於沒有土地,商貿業是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村內舉辦1個農貿市場,經營門面118間,臨時攤位90個,從業人員300多人。該村文體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文體基礎設施齊備,村內建有標準的籃球場、乒乓球室,組織有體育代表隊。
花雞坡村 地處三峽大壩東南方,海拔500米左右的半山腰,版圖面積7.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畝。轄6個村民小組2014人。全村2007年經濟總收入899萬元,人平純收入4002元。該村是柑桔、茶葉種植大村,現有柑桔面積1590畝,年產柑桔2000噸,茶葉308畝,年產茶葉15噸。村內有私人經營的茶場2家,石灰廠1家,榨油廠1家,從業人員120多人。

夷陵區三鬥坪鞦韆坪村

位於三鬥坪鎮西南部,屬三峽大壩移民村。村域版圖面積6.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59畝,轄6個村民小組1800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1076萬元,人平純收入4026元。柑桔和茶葉是該村的主導產業,現有柑桔面積958畝,年產柑桔2000噸,茶葉面積374畝,年產茶葉18噸。村內發展有百餘人的柑桔營銷隊伍,成立有柑桔產銷協會鞦韆坪分會,在高家村和集鎮辦有兩家柑桔打蠟廠,全鎮90%的柑桔通過兩家打蠟廠打蠟銷售。該村還聯辦仙鶴觀茶場374畝,年產值100萬元。國家土地復墾工程將在該村復墾土地1200多畝。

夷陵區三鬥坪石板村

位於三峽道教名山——仙鶴觀山腳,屬三峽大壩移民村。村域版圖面積4.04平方公里,轄3個村民小組1810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1549萬元,人平純收入4076元。柑桔種植和勞務收入是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現有柑桔面積615畝,年產柑桔770噸。村內有個體工商户18家。村域內水資源較為豐富,1條石板溪和5條常年不幹的山溝確保了人畜飲水,全村95%的農户用上了自來水。

夷陵區三鬥坪高家衝村

地處西陵峽南岸,距三峽大壩壩址中堡島僅一公里之遙,屬三峽大壩移民大村。村域版圖面積4.52平方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1997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3483萬元,人平純收入4232元。由於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兩次徵地,目前耕地面積540畝,全部種植柑桔。該村交通便利,南北走向有土三公路從村中心橫穿而過,東西有三茅公路、西陵二路,並有三峽專用高速路聯通,年貨運量2.5萬噸左右,客運量2萬人次。村域內工商企業逐年增多,現有工業企業4家、私營加工企業5家,個體工商户25家、餐飲業6家,批量貿易1家。村級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有四支民間樂隊,有傳統文化——版畫和獅子、龍燈、採蓮船、蓮香等傳統民間活動,還組建有舞蹈隊和藍球隊。
中堡村 位於三鬥坪鎮西南方向,緊靠三峽工程南岸壩頭。被稱為三峽壩首第一村,是三峽移民最大的村,該村歷經葛洲壩、三峽大壩兩次移民搬遷,徵地 5720 畝,移民3134人。村內版圖面積6.51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593畝,轄6個村民小組3020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200多人,其它產業800多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3515萬元,人平純收入4315元。農業以柑桔、多種糧食作物為主。中堡傳統民間文化豐富,成立有32人中堡村民間藝術團。

夷陵區三鬥坪棋盤山村

位於長江西陵峽南岸的半山上,村域版圖面積7.77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小組1700人。2007年經濟總收入876萬元,人平純收入4090元。該村氣候土壤最適於柑桔生長,是三鬥坪鎮柑桔種植最大的村,也是柑桔種植專業村,現有柑桔1678畝,年產量在2100噸以上。該村由於黃牛巖景區的帶動,有小規模的商貿加工業。其中有個體户商店7家、釀酒小作坊3家、糧油加工廠1家。2007年,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扶持下,該村還開辦了2家便民超市。

夷陵區三鬥坪地質與氣候

三鬥坪鎮有獨具一格的西陵峽谷地貌,屬於黃牛背斜地質地帶,其地表主要由石灰岩、花崗岩組成。平均海拔480米,最高海拔1197米(界嶺鳳凰山),最低海拔66米(石牌)。三鬥坪鎮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乾燥寒冷,屬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在997—1370毫米之間,空氣中所含負氧離子為4000—6000/cm,是人居環境最佳之處。

夷陵區三鬥坪物產

三鬥坪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鎮內耕地16127畝,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紅苕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柑桔、茶葉、桑蠶等。近10年來,三鬥坪鎮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全鎮形成了“山下萬畝柑,山上萬畝桑,山腰名優茶,田園果藥菜”的發展格局。鎮內桔園面積10535畝,年產柑桔1.4萬噸,桑園面積14667畝,蠶繭產量達到282噸,茶園面積3322畝,茶葉產量達到150噸。鎮內養殖業發達,年出欄生豬3萬餘頭。

夷陵區三鬥坪自然資源

三鬥坪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877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53%;礦產資源豐富,探明地下礦藏17種,其中金屬礦8種,非金屬礦9種,主要礦石有黑玉大理石、白雲石、花崗石、石灰石,其儲量均在1億噸以上。鎮內旅遊資源豐富,不僅有文化底藴深厚的人文旅遊資源,而且有極其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三鬥坪獨特的地理位置,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兩壩一峽”自然風光。據不完全統計,鎮內自然旅遊資源達34處,目前已開發建設14處。

夷陵區三鬥坪交通

三鬥坪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長江黃金水道逶延全鎮24公里,歷來都是十分重要的貨運碼頭,素有“川鄂咽喉”之稱。全鎮公路總里程256公里,三峽專用道路直達三鬥坪鎮,秭宜路橫穿三鬥坪鎮腹地,土三路連通點軍區土城鄉,全鎮實現了村村通。近幾年來,三鬥坪鎮加快道路建設,景區道路和移民村居民點道路大都實現了硬化。
工業 長江水路途徑三鬥坪,為全鎮船舶加工業和運輸業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鎮內大型造船廠兩家,即海輪造船廠和南沱發中船務有限公司,固定資產投資均逾千萬元。大型運輸公司有神風運輸公司。另外,為安置移民就業,鎮內新興了部分手工業。
三鬥坪鎮是移民大鎮,全鎮為支援三峽工程建設移民7個村,1個居委會,移民總人數6200人,佔三峽壩區移民總數的60%,工程徵地5.25平方公里,佔三峽壩區徵地總數31%。
近幾年來,三鬥坪鎮在新一屆黨委政府領導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旅遊業,全鎮經濟和社會取得了較快發展。2007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2200萬元,全口徑現價工業總產值30000萬元,完成全口徑固定資產投資8790萬元,規模工業產值4000萬元,規模工業比上年同期增加600萬元,全地域財政收入900萬元,農民人平增收500元。
2008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宜昌市委市政府和夷陵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總概算2.4億元的三鬥坪國際旅遊明星鎮已開工建設,預計到2010年,三鬥坪鎮將以國際旅遊明星鎮的全新面貌展現在國內外遊客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