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失街亭

(《三國演義》中著名章節)

鎖定
“失街亭”是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敍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的故事。這個故事情節也被選入了現行的高中語文教科書中(見《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依據《三國演義》“失街亭”故事,在戲劇界創作有許多有關劇目,在京劇中,就有以“失街亭”與“空城計”、“斬馬謖”共同組成的傳統劇目“失空斬”,久演不衰,有口皆碑。
中文名
失街亭
來源出處
三國演義
主要人員
馬謖

失街亭故事考證

失街亭《演義》記述

失街亭 失街亭
卻説魏主曹睿令張郃為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徵進;一面令辛毗孫禮二人領兵五萬,往助曹真。二人奉詔而去。且説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今必出軍斜谷,來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禮辛毗截住箕穀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郃曰:“今將軍當於何處進兵?”懿曰:“吾素知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子丹無備,定從此進。吾與汝徑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於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張郃大悟,拜伏於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雖然如此,諸葛亮不比孟達。將軍為先鋒,不可輕進。當傳與諸將:循山西路,遠遠哨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若是怠忽,必中諸葛亮之計。”張郃受計引軍而行。 [1] 
卻説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孔明急喚入問之,細作告曰:“司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儀李輔鄧賢為內應:孟達被亂軍所殺。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師也。”孔明大驚曰:“孟達做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紮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孔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閒乎?汝勿以等閒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喚趙雲鄧芝分付曰:“今司馬懿出兵,與舊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其心。吾自統大軍,由斜谷徑取郿城;若得郿城,長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維作先鋒,兵出斜谷。
卻説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馬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羣結隊,飛奔而來,報説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説馬謖自於山上下寨。卻説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禦,即當按兵不行。
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軍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
諸葛亮 諸葛亮
卻説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別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懿乃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後乘勢擊之。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郃引兵先往背後去了。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衝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卻説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郃;戰有數十餘合,平力窮勢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令人於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後張郃引兵追來。趕到三十餘里,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視之,乃魏延也。延揮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延驅兵趕來,復奪街亭。趕到五十餘里,一聲喊起,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三路兵合在一處。魏延左衝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間,忽一彪軍殺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二將慌忙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王平、魏延徑奔列柳城,來投高翔。此時高翔聞知街亭有失,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説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復街亭。”當時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待天色將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進,徑到街亭,不見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輕進,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説魏兵不知在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忽然一聲炮響,火光沖天,鼓起震地: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二人往來衝突,不得脱身。忽聽得山坡後喊聲若雷,一彪軍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徑奔列柳城來。比及奔到城下時,城邊早有一軍殺到,旗上大書“魏都督郭淮”字樣。原來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徑襲列柳城。正遇三將,大殺一陣。蜀兵傷者極多。魏延恐陽平關有失,慌與王平、高翔望陽平關來。(節錄《三國演義》第95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失街亭史書記載

《三國志·明帝紀》
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合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三國志·明帝紀》) [2] 
《三國志·張郃傳》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三國志·張郃傳》)
《三國志·諸葛亮傳》
(建興)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諸葛亮傳》)
《三國志·馬良馬謖傳》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馬良馬謖傳》)
《三國志·王平傳》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三國志·王平傳》)

失街亭地理探究

失街亭 失街亭
街亭,自從馬謖失守,諸葛亮兵敗於魏國大將張郃,淚斬馬謖,自貶3級以後,便名播四海。
街亭究竟在什麼地方?歷來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經洪亮吉范文瀾等史地學家和研究《三國演義》的專家考證,確認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縣東北部。具體處所,如《秦安縣誌》所述,即龍山——“斷山,其山當略陽之街,截然中處,不與眾山聯屬,其下為聯合川,即馬謖覆軍之處。乾隆十四年,秦安知縣蔣允嫌其名不祥,改稱龍山。”
現今龍山腳下的隴城鎮即為當年的街亭。隴城鎮位寧距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一條寬約2公里、長達5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開闊處。由於鎮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龍山,山高谷深,形勢險要,又有清水河擋道,關隴往來只有通過固關峽,翻越隴板;沿馬鹿一龍山——隴城鎮一線行走,是由長安到天水較坦蕩的路徑。漢時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南大道。歷代兵家均視為進可攻,退能守的軍事要衝,成為羣雄角逐的古戰場

失街亭今日街亭

隴城鎮,古街亭的遺蹟已難找尋,昔日當街的泉亭,泉在亭毀。只有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發現的一張鑄有“蜀”字的弩機,現存甘肅省博物館內。當年馬謖駐紮的拔地2側多米,方圓數千平方米,頂部能容萬人,形似農家麥草堆的麥積崖;仍鬱鬱葱葱地屹立在隴城鎮南面,成為當年戰事的見證。
隴城鎮街道棋佈、房舍參差、綠樹掩映、交通發達,是秦安縣較大的山貨皮毛、農副產品、藥材瓜果市場,這個昔日“全戈揮日返,銀鏑逐星飛”的古戰場,如今已成為四方經濟貿易的要地。

失街亭功過評説

失街亭誰之過

《三國演義》中“馬謖拒諫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議論的話題,提起它,人們總要對孔明、馬謖嘆息一番。的確,街亭一役,損兵折將,甚為慘重。蜀國不得不由戰略反攻轉為戰略防禦,這是誰之過?馬謖剛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卻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屢屢失敗,最終導致了令人扼腕的歷史結局。
失街亭 失街亭
首先,孔明不該派馬謖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係甚大,倘有失,大軍皆休”,且“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先鋒張郃乃魏之良將”,深恐“馬謖不能敵之”,更何況劉備在永安宮託孤時曾明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見,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雖注重人才,卻不能知人善用,這樣也釀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劇。
其二,孔明並未真正認識馬謖。平素馬謖“好論軍事,才氣過人”,在征討南蠻七擒孟獲時出謀劃策,頗有建樹,可謂“將才”,但掌管帥印,規劃全局之職卻非馬謖做的來的。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顯其才,致其用。孔明誤以馬謖為帥才最終導致千古遺憾。
第三,孔明不該斬馬謖。當時蜀主新立不久,南蠻也才剛平靜,而“五虎上將”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國後繼乏人。而且大敵當前,正當用人之際,又有“馬謖自縛跪於帳前”。俗話説“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孔明應該給部下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若孔明讓其戴罪立功,想必馬謖也會變得成熟老練。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蘆,周文王渭河肅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於他們有一顆寬大的心,才引得無數英雄為之折腰。馬謖街亭失守,不能不説是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但若能平靜對待,指陳其錯,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昇華。從這個意識上説,失街亭也並非是壞事。
綜上所述,諸葛亮平時識人不深,用人失誤,事前輕率作決,事後求全責備,這才是失街亭的關鍵。孔明雖自比管仲樂毅,卻不及他們知人善用,因此,關鍵時刻失誤連連,從而導致慘敗。
副將王平難逃其咎
諸葛亮和馬謖的責任已明,但是還有一人也難辭其咎,那就是王平.
王平在馬戰敗之後,用計挽回了一些損失,諸葛亮認為其有功,提拔其為參軍.
那麼他就真沒過錯嗎?我認為做為馬謖的副將,王平雖然在馬謖作出將人馬駐紮在山上的錯誤決定後,曾好言相勸,但是最後妥協,獨引一小部分人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為諸葛亮派到馬謖身邊的人,他明知馬謖不按丞相之計辦事,不據理抗爭,反而任由馬謖按錯誤之法紮營,自己獨自戍邊.這其中不免有失職之過.所以如果失街亭要分責任,諸葛亮馬謖各佔四,王平佔二.

失街亭孔明三哭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運用生動的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的心理和性格。這突出表現為馬謖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顯,不管笑誰,都是馬謖自視甚高的表現。“三哭”則不同,分別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這方面《教師用書》上只用“揭示出孔明覆雜的心理活動”一筆帶過。下面就具體分析這個問題。
我們先把有關的文字引過來:
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參軍蔣琬自成都至,見武士欲斬馬謖,大驚,高叫:“留人!”入見孔明曰:“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一哭:因“情”不想殺但不得不殺而哭。這次哭是由馬謖的“泣”引起的,而在這之前孔明還“變色”,還“叱左右推出斬之”。馬謖所哭,重在一個“情”字,“丞相視某如子”,由此勾起了諸葛亮難捨的情愫:“吾與汝義同兄弟”。父子也好,兄弟也罷,他們的關係,可以説感情甚篤。在感情方面,孔明是下不了這個手的。但又不能不殺,所以才有此哭。
二哭:因“才”不想殺但不得不殺而哭。這次哭是由蔣琬的勸阻引起的。蔣琬説馬謖是智謀之臣。確實,孔明此時不能不想到馬謖在七擒孟獲和反間司馬懿與曹睿關係時所建的智謀之功。馬謖絕非司馬懿所言的“徒有虛名,乃庸才耳”。這樣一位曾在幾次具有轉折意義的大戰役中堪稱首席智囊的人物被殺是可惜的,雖然立了軍令狀。立了軍令狀就必須殺嗎?不見得,赤壁大戰時關羽華榮道放了曹操也是立了軍令狀的,不也沒殺嗎?但大敵當前,執法必嚴。不殺馬謖,“何以討賊也?”,看諸葛亮的語氣多麼強硬;“合當斬之”,語氣又何其果斷而堅決!一定要殺,沒什麼商量餘地。
三哭:痛惜、內疚、自責多種感受交織在一起,可謂百感交集。但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解剖,有人認為還在哭馬謖,這是不妥的。因為諸葛亮已經説了,“吾非為馬謖而哭”。孔明首先為自己“不該用而用”哭。當初若不用馬謖,一是他不會死;二來街亭也不一定失守。則蜀國大業可成,先帝之靈可告慰。街亭之戰是一場不該敗而敗的戰鬥。
孔明還為自己“該聽而未聽”哭。孔明沒有聽劉備的告戒,結果落得今天這樣的地步,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本對蜀國十分有利的戰局。失街亭這個重大失誤責任固在馬謖,但根本原因在他諸葛亮本人。孔明這次是“大哭”且“不已”,足見對自己失誤的深深自責。這種自責之強烈,更源於愧對先帝的“三顧草廬”之恩,愧對於先帝白帝城“託孤”的遺囑。
所以,“三哭”簡而言之,前兩“哭”是哭馬謖,攙雜着責己的成分;後一“哭”是哭自己,攙雜着痛惜之意。

失街亭引咎自責

諸葛亮對蜀國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那根本的動力就是劉備的臨終囑託。他手下的謀士主簿楊顒有一次曾經問孔明:“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託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而今,眼看先帝終生矚望的興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偉業即將完成,可是因為失街亭而功虧一簣,豈不痛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