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陽隨經

鎖定
太陽隨經為太陽病在表未解,外邪隨經入裏的描述,出自《傷寒論》第124條,抵擋湯證中,為太陽腑證蓄血證之重證的治療。
中文名
太陽隨經
出    處
《傷寒論》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太陽隨經解讀

原文: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124)
本條論述蓄血重證的治療。表證仍在,則脈當浮,今脈微而沉,證明表邪已內陷,有形成結胸的可能,但反不結胸,説明邪氣未結於氣分而結於血分,結合發狂與少腹硬滿,則血蓄下焦無疑。發狂較之如狂為重,硬滿又較之拘急為甚,故屬蓄血重證。脈微,形容脈氣沉伏難尋,乃瘀熱深結下焦的反應。蓄血重證,必用蟲類藥破血逐瘀方能奏效,故以抵當湯主之。
此少腹之病,非在氣分,而在血分,小便自利是辨證要點。以此説明膀胱氣化尚屬正常,病必在血分,故稱“下血乃愈”。
“抵當湯主之”應接於“下血乃愈”句下,此屬倒裝句法。“所以然者……瘀熱在裏故也”,為作者自注句,進一步闡明本證的病因病機。按仲景治則,表兼裏實證,當先解表後攻裏,桃核承氣湯證即反覆強調了這一點,而本證為蓄血重證,病人已經發狂,故雖有表證,亦不先以治表,當急攻瘀血,體現了急則治其標的靈活的治療原則。

太陽隨經中醫應用

抵當湯證
臨牀表現:少腹急結、硬滿,如狂發狂,小便自利,脈沉澀或沉結。
證候分析:太陽蓄血的基本病機是瘀熱蓄結於少腹,故少腹急結,硬滿疼痛而拒按。邪在血分,膀胱氣化未受影響故小便自利。心主血而出神明,邪熱入於血分故見神志異常。瘀血內結而見月經中斷、形體消瘦、肌膚甲錯。瘀血阻滯,脈道流行不暢,故見脈沉澀或沉結。血瘀阻滯營氣敷布,故身發黃。
鑑別診斷:太陽蓄水與太陽蓄血證同有少腹脹滿急迫症狀,應注意鑑別,蓄水小便不利,而蓄血小便自利,此為主要鑑別點。此外,尚應與寒凝血瘀證鑑別,寒凝血瘀必有局部冷痛、形寒肢冷等表現。
抵擋湯方:
水蛭、虻蟲、桃仁、大黃
方解:水蛭、虻蟲為方中主藥,直入血絡,破血逐瘀;佐桃仁活血化瘀,大黃瀉熱下瘀。本方為攻逐瘀血峻劑。
[1-2] 
參考資料
  • 1.    姜建國.《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傷寒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年
  • 2.    靳士英.《新編中醫診斷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