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

鎖定
國家能源局關於印發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太陽能發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加強規劃指導,優化建設佈局;立足就地消納,優先分散利用;加強電網建設,落實消納市場;加強建設運行管理,提高技術水平;加強規劃評估,適時調整完善。
中文名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
外文名
Solar power development "twelfth five-year" plan
部    門
國家能源局
基本原則
規模發展與提高競爭力相結合等
頒佈時間
2012年7月7日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能源局通知

國家能源局關於印發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國能新能〔2012〕19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各有關能源企業,水電水利規劃總院,各可再生能源學會、協會: [1] 
為促進太陽能發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能源局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組織編制了《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現印發你們,並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強規劃指導,優化建設佈局。各地能源主管部門根據本規劃要求,完善本地區太陽能發電規劃目標、佈局和開發時序,有序推進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
二、立足就地消納,優先分散利用。太陽能發電項目開發要綜合考慮太陽能資源、承載物(或土地)資源及併網運行條件等,所發電量立足就地消納平衡,優先發展分佈式太陽能發電。
三、加強電網建設,落實消納市場。電網企業要加強配套電網建設,優化電網運行,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建立太陽能發電綜合技術支持體系,提高適應太陽能發電併網運行的系統調節能力,保障太陽能發電併網運行和高效利用。
四、加強建設運行管理,提高技術水平。項目單位要充分發揮項目建設和運行的主體作用,高度重視工程質量,全面加強項目建設運行管理,鼓勵開展多種技術和運營方式的創新。
五、加強規劃評估,適時調整完善。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適時開展太陽能發電規劃評估,根據發展形勢對規劃進行必要的修訂和調整。
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
國家能源局
二一二年七月七日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前言

太陽能資源豐富,分佈廣泛,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太陽能發電作為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方式,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2] 
近幾年,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很快,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發電成本不斷下降,在全球已實現較大規模應用。在國際市場的帶動下,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光伏技術和成本上均已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從發展趨勢看,太陽能發電即將成為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具備規模化發展條件的可再生能源,對我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實現非化石能源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為貫徹《可再生能源法》,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了《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主要闡述了太陽能發電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了太陽能發電的發展目標、開發利用佈局和建設重點,是“十二五”時期我國太陽能發電發展的基本依據。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基礎和背景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發展基礎

1、國際發展狀況
(1)發展現狀
太陽能發電是新興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目前已實現產業化應用的主要是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太陽能光熱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具有電池組件模塊化、安裝維護方便、使用方式靈活等特點,是太陽能發電應用最多的技術。太陽能光熱發電通過聚光集熱系統加熱介質,再利用傳統蒸汽發電設備發電,近年來產業化示範項目開始增多。
光伏發電。近10 年來,全球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增長約6 倍,年均增長50%以上。2010 年,全球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1600 萬千瓦,其中我國年產量1000 萬千瓦。併網光伏電站和與建築結合的分佈式併網光伏發電系統是光伏發電的主要利用方式。到2010 年,全球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超過4000 萬千瓦,主要應用市場在德國、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其中德國2010 年新增裝機容量700 萬千瓦。隨着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轉換效率和工藝水平的提高,全產業鏈的成本快速下降。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價格已經從2000 年每瓦4.5 美元下降到2010 年的1.5 美元以下,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經濟性明顯提高。
光熱發電。光熱發電也稱太陽能熱發電,尚未實現大規模發展,但經過較長時間的試驗運行,開始進入規模化商業應用。目前,美國、西班牙、德國、法國、阿聯酋、印度等國已經建成或在建多座光熱電站。到2010 年底,全球已實現併網運行的光熱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10 萬千瓦,在建項目總裝機容量約1200 萬千瓦。
(2)發展趨勢
太陽能發電技術經濟性明顯改善。目前,太陽能發電還處於發展初期,未來5~10 年,太陽能發電產業將進入快速成長期。隨着太陽能發電技術水平的提高,市場應用規模將逐步擴大,太陽能發電成本將不斷下降,市場競爭力將顯著提高,太陽能發電有望加速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太陽能發電技術多元化發展。光伏發電和光熱發電具有不同的技術特點。晶體硅光伏電池、薄膜光伏電池技術,以及塔式、槽式、碟式等光熱發電技術,都各自具有不同的技術優勢,太陽能發電將呈現出多元化技術路線和發展趨勢。有效的市場競爭將會促進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並形成各類太陽能發電技術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格局。太陽能發電逐步成為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太陽能發電技術經濟性的明顯改善,太陽能發電已開始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在2010 年歐盟新增發電裝機容量中,太陽能發電首次超過風電,成為歐盟新增發電裝機最多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隨着全球太陽能發電產業技術進步和規模擴大,太陽能發電即將成為繼水電、風電之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成為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3)發展經驗
長期目標引導。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或經濟體都將太陽能發電作為可再生能源重要領域,制定了2020 年乃至更長遠的發展目標。根據歐盟及成員國頒佈的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到2020年,歐盟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超過9000 萬千瓦,其中德國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5100 萬千瓦,西班牙光熱發電將達到1000 萬千瓦。歐盟啓動了“歐洲沙漠行動”,計劃在撒哈拉沙漠建設大規模太陽能電站向歐洲電力負荷中心輸電。
法律政策保障。德國、西班牙、美國等均制定專門法律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歐盟各國普遍通過優惠上網電價政策支持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展,美國通過税收減免和初投資補貼等政策支持太陽能發電發展,各國對電網企業均明確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優先接入電網的要求。
2、我國發展現狀
在國際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的帶動下,在《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太陽能發電產業快速成長,已經建立了較好的太陽能光伏電池製造產業基礎,在技術和成本上形成了國際競爭優勢。已經啓動了大型光伏電站、光熱電站、分佈式光伏發電及離網光伏系統等多元化的太陽能發電市場。初步建立了有利於成本下降的市場競爭機制,太陽能發電成本實現了快速下降,具備了在國內較大規模應用的條件。
(1)資源潛力
我國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適宜太陽能發電的國土面積和建築物受光面積也很大,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冀北高原、內蒙古高原等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佔到陸地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具有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的資源潛力。東北地區、河南、湖北和江西等中部地區,以及河北、山東、江蘇等東部沿海地區太陽能資源比較豐富,可供太陽能利用的建築物面積很大。在四川、重慶、貴州、安徽、湖南等太陽能資源總體一般的區域,也有許多局部地區適宜開發利用太陽能。
(2)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製造產業迅猛發展,產業體系快速形成,生產能力迅速擴大,技術經濟優勢明顯提高。
光伏電池製造產業基本形成。2010 年,我國大陸地區光伏電池產量達1000 萬千瓦,佔全球市場份額50%以上,其中5 家企業光伏電池產量居全球前10 位。我國光伏電池技術和質量位居世界前列,已掌握千噸級多晶硅規模化生產技術,硅材料生產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先進企業能耗指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國內可生產50%的光伏電池生產設備,包括單晶爐、多晶硅鑄錠爐、開方機、多線切割機等。光伏電池組件價格已從2005年的每瓦40 元下降到2010 年的每瓦7~8 元,太陽能發電的上網電價從2009 年以前的每千瓦時4 元下降到2010 年的每千瓦時1元左右。太陽能光熱發電的重大裝備設計、製造和系統集成等技術取得重要突破。首座商業化光熱電站特許權項目已開工建設,有效帶動了光熱發電的關鍵設備及電站系統設計與集成等產業鏈的發展,為我國光熱發電發展初步奠定了技術和產業基礎。
多元化國內市場快速啓動。近年來,為積極培育我國太陽能發電市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技術類型,啓動了多元化的國內應用市場。在西部地區組織了共計30 萬千瓦光伏電站特許權項目招標,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組織了5 萬千瓦太陽能熱發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國家制定了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政策,在西部太陽能資源優勢地區建成了一批併網光伏電站。組織實施了金太陽示範工程,利用財政補貼資金支持用户側光伏發電系統建設。同時,光伏發電系統在無電地區供電、太陽能交通信號、太陽能路燈,以及在通信、氣象、鐵路、石油等領域也得到普遍利用。到2010年底,全國累計光伏電池安裝量總計86 萬千瓦,其中大型併網光伏電站共計45 萬千瓦,與建築結合安裝的光伏發電系統共計26 萬千瓦。
產業服務體系日漸完善。大型太陽能電站和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的應用,推進了太陽能發電產業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初步建立了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產品的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基本具備了光伏發電系統及平衡部件的測試能力,國家太陽能發電公共技術研發和測試平台建設正在實施。初步建立了人才培養、信息統計和諮詢服務體系,一些大學設置了太陽能發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相關專業。建立了太陽能熱發電主要材料與裝備性能測試方法和測試平台。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發展形勢

與常規電力相比,太陽能發電無論在技術經濟性方面,還是在與電力系統適應性方面,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經濟性仍是制約太陽能發電發展的主要因素。太陽能發電成本雖然已顯著降低,但與常規能源發電相比,光伏發電的經濟性仍然較差,目前光伏發電的成本是常規能源發電成本的3 倍左右。光熱發電設備製造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電站開發建設還處於示範階段,發電成本比光伏發電略高。在目前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下,經濟性差是制約太陽能發電規模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併網運行管理是制約太陽能發電發展的關鍵因素。與建築結合的分佈式光伏發電是太陽能發電的重要應用方式,但我國尚未形成適應分佈式發電發展的電力體制和價格機制。特別在電網接入和併網運行管理上,仍未建立與分佈式發電相適應的電網接入和併網運行機制,無法充分發揮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優勢,極大影響了分佈式能源企業的積極性,制約了分佈式光伏發電的大規模發展。
三是促進太陽能發電的政策體系還不完善。目前,促進太陽能發電發展的土地、價格、財税等方面的經濟政策和電網接入等方面的技術政策還不夠完善,適應分佈式光伏發電的電力管理體制還不成熟,完善太陽能發電政策體系、促進電力體制改革的任務十分迫切。
四是光伏製造業亟待轉型升級。我國光伏產品產能擴張過快,國內光伏產品應用市場培育不足,嚴重依賴國外市場,在國際市場需求增速下降和部分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後,產能過剩矛盾突出,企業經營壓力普遍加大。光伏製造關鍵技術研發滯後,主要生產設備依賴進口,缺乏核心競爭力,許多企業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低劣產品擾亂市場和無序競爭現象時有發生,產業亟待整合和轉型升級,行業管理需要加強。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導方針和目標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建立現代能源體系的要求,把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作為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舉措,以技術進步和發展方式創新為主線,促進太陽能發電產業規模化發展,提高太陽能發電的經濟性和市場競爭力,將太陽能發電產業培育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為實現我國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開闢新途徑。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基本原則

規模發展與提高競爭力相結合。逐步擴大太陽能發電的應用規模,特別是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應用,為太陽能發電的產業化發展提供市場空間。同時,繼續堅持市場競爭機制,加快推進技術進步,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為太陽能發電的大規模發展創造條件。
集中開發與分散利用相結合。在太陽能資源和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的西部地區,以增加當地電力供應為目的,建設大型太陽能電站;在太陽能資源較為豐富、經濟條件較好的中東部地區,優先利用建築屋頂建設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實現集中開發、分散開發和分佈式利用共同發展。
市場培育與發展方式創新相結合。通過建設一定規模的太陽能電站和大力推廣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積極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場。積極開展太陽能發電應用方式和投資、建設及運營模式創新,並能過電力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太陽能多元化發展的政策體系,為太陽能發電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良好的發展環境。
國內發展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全面完善國內太陽能發電產業體系,形成從技術研發、設備製造到各類應用及產業服務的全產業鏈。通過吸納國際技術創新資源和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我國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推進我國太陽能發電設備和產品融入國際產業體系。繼續提高我國太陽能發電設備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形成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均衡發展的格局。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

太陽能發電發展的總目標是: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和規模化發展促進成本持續降低,提高經濟性上的競爭力,儘早實現太陽能發電用户側“平價上網”。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形成我國太陽能發電產業的技術體系,提高國際市場持續競爭力。建立適應太陽能發電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為太陽能發電發展提供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具體發展指標是:
1、實現較大規模發展。到2015 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 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 億千瓦時。重點在中東部地區建設與建築結合的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建成分佈式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1000 萬千瓦。在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太陽能資源和未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地區,以增加當地電力供應為目的,建成併網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1000 萬千瓦。以經濟性與光伏發電基本相當為前提,建成光熱發電總裝機容量100 萬千瓦。
2、產業競爭力明顯提高。光伏電池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能力取得長足進步,建立比較完整的材料、生產裝備、系統集成和輔助服務產業體系,光伏電池轉化效率繼續提高,產業鏈全面優化,光伏電池技術和成本的全球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太陽能光熱電站的整體設計與技術集成能力明顯提高,形成若干家技術先進的關鍵設備製造企業,具備光熱發電全產業鏈的設備及零部件供應能力。
3、政策體系和發展機制逐步完善。結合電力體制改革、電價機制改革,完善太陽能發電的政策體系和發展機制,建立有利於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的市場競爭機制和電力運行管理機制,為太陽能發電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通過新能源微網工程與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開展政策和發展模式創新,探索建立適合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電力系統運行和管理模式。在“十二五”發展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太陽能發電產業規模化發展,到2020 年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0 萬千瓦,使我國太陽能發電產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專欄1 太陽能發電建設佈局(萬千瓦) [2]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任務

有序推進太陽能電站建設
利用青海太陽能資源豐富和黃河上游水電調節性好的優勢,以滿足當地用電需求為目的,重點推進柴達木盆地等地的太陽能電站建設,鼓勵開展各種太陽能發電技術的試驗示範。
結合新疆太陽能資源與水能、風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優勢,以及新疆加快能源資源轉化的總體發展佈局,以解決當地供電問題為主,推動南疆和東疆地區大型併網太陽能電站建設,優先建設巴州、和田、吐魯番、哈密等地區的太陽能電站項目。
結合甘肅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風電開發和佈局,以增加當地電力供應為目的,重點推進河西走廊的太陽能電站建設,鼓勵開展風光互補、水光互補等項目建設。
利用內蒙古風能資源和太陽能資源優勢,以滿足當地供電需要為主,重點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包頭、鄂爾多斯、呼和浩特等地區和蒙東電網條件較好的地區,結合風電開發建設一批太陽能電站。
在寧夏的中衞、吳忠和石嘴山地區,陝西的榆林和延安地區,結合能源結構優化推進併網太陽能電站建設。在西藏的拉薩、日喀則和山南地區,結合當地用電需求建設一批太陽能電站。在雲南的楚雄和大理地區,結合當地水電和風電開發建設一批太陽能電站。
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四川高原地區、遼寧西北部、吉林西部、黑龍江西部和山東部分地區,穩步推進太陽能電站建設,在確保資源條件與建設條件可行的基礎上,統籌安排部分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
大力推廣分佈式太陽能光伏發電
發揮用户側光伏發電與當地用電價格較接近、電量可就地消納的優勢,加快推廣用户側分佈式併網光伏發電系統。鼓勵在有條件的城鎮公共設施、商業建築及產業園區的建築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支持在大型工業企業的內部電網中接入光伏發電系統,探索並建立適應用户側光伏發電的電網運行技術體系和管理方式。“十二五”時期,全國分佈式太陽能發電系統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 萬千瓦以上。
中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太陽能發電一般採用與建築物或其他設施結合的分佈式方式建設。支持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等省(區、市)推廣分佈式太陽能發電系統。鼓勵在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山東、四川與東北各主要城市工業園區、大型工業企業建設分佈式太陽能發電系統。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主要依託單位,在兵團電網開展多點高密度接入光伏發電的分佈式供電系統。結合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開展以智能電網技術為支撐的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建設。
建設新能源微網示範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補、靈活配置、經濟高效”的思路,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和具備多元化利用條件的地區,結合智能電網技術,以解決當地供電問題為主,建設新能源微電網工程,建立充分利用新能源發電的新型供用電模式。“十二五”時期,建設30 個新能源微電網示範工程。
支持在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區)的偏遠鄉鎮、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人口聚居的離岸海島及其它特定區域,根據其對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的需求,開展新能源微電網示範工程建設。通過投資補貼方式支持邊遠地區分散用户的供用電工程建設,鼓勵在西藏、青海、新疆、雲南等省(區)的邊遠地區以及東部人口較少的離岸海島,推廣獨立光伏電站、户用光伏發電系統,解決電網無法覆蓋地區的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創建新能源示範城市
選擇生態環保要求高、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的城市,採取統一規劃、規範設計、有序建設的方式,支持在城區及各類產業園區推進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的綜合示範應用,替代燃煤等傳統的能源利用方式,形成新能源利用的區域優勢。以公共機構、學校、醫院、賓館、集中住宅區為重點,推廣太陽能熱利用、分佈式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技術的應用。支持各地在各類產業園區的新建和改造過程中,開展先進多樣的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應用示範,滿足園區電力、供熱、製冷等能源需求。通過政策支持和市場手段促進新能源在大中型城市的應用。“十二五”期間,建設100 個新能源示範城市和1000 個新能源示範園區。
完善太陽能發電技術創新體系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多層次技術創新體系。整合太陽能發電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術力量,建立國家級太陽能發電實驗室,重點開展太陽能基礎理論、前沿技術、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依託現有科研機構和技術創新能力基礎好的企業,支持建設國家太陽能光伏發電、國家太陽能光熱發電工程技術中心,重點開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發電應用技術研發。加強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發電設備及產品檢測及認證能力建設,形成先進水平的新產品測試和試驗研究基地。鼓勵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開展太陽能發電技術研發創新平台建設,形成具有區域產業優勢的太陽能發電技術創新聚集地。支持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內科研機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機構合作,聯合設立太陽能發電技術研發中心,重點開展太陽能發電應用系統集成技術和併網運行等共性技術聯合研發,促進我國太陽能發電技術和應用的整體進步。
提高太陽能發電產品持續競爭力
提高太陽能發電技術研發能力和關鍵裝備製造能力,鞏固光伏發電製造在全球的持續競爭優勢。全面提升光伏發電理論研究能力和系統利用水平。開發和製造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清潔環保、適應不同運行環境的先進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提高全產業鏈的設備和集成技術水平。突破太陽能熱發電定日鏡、真空管等關鍵部件設計和製造技術,依託我國集成控制與工程熱物理等相關前沿學科的優勢,形成配套齊全的光熱發電關鍵設備集成產業鏈。完善光伏電池組件設備測試和檢測方法,形成全面的質量控制體系,提高光伏電池組件性能和質量。
建立完善太陽能發電產業體系
以太陽能發電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為基礎,逐步將目前以主要部件銷售為重點的產業體系轉變為以工程建設和全生命週期管理為核心的產業體系。依託現有條件,建立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為指導,以專業技術機構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支撐太陽能發電產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服務體系。完善太陽能資源評價、太陽能電站規劃設計、施工安裝、運行維護等領域的標準體系。建立完善的太陽能發電建設運行服務體系,提高太陽能電站選址、規劃、設計、施工安裝、檢修維護的專業化服務能力。完善太陽能發電產業信息統計,形成太陽能發電信息監測體系。
促進光伏製造業健康發展
積極擴大國內光伏產品應用市場,實現從過度依賴外需向內外需並重轉變。積極推進光伏產業結構優化,鼓勵企業按照市場規律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產能,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強光伏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建立光伏製造技術研發中心,支持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開成自主技術為基礎的產業核心競爭力,使我國光伏產業這現從規模效益型發展向技術效益型發展的轉變。規範企業採購光伏電池招投標活動和市場秩序,創造有利於光伏製造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開展全球化技術研發合作,鼓勵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合作開展太陽能發電相關前沿技術、共性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太陽能發電應用技術研究開發,以及與太陽能發電相關的電網運行控制技術研究開發。與歐美國家主要研究機構和企業聯合開展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設計、太陽能資源測評、太陽能發電預測技術研究。加強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與太陽能發電技術和應用強國進行人才交流,支持有關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重點培養太陽能發電領域的高端專業技術人才和綜合管理人才。鼓勵國內企業積極參與國外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太陽能發電企業集團。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實施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保障措施

1、完善促進太陽能發電發展的市場機制。繼續完善促進太陽能發電規模化發展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太陽能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建立並完善以市場競爭為基礎的太陽能發電國家補貼機制,逐漸減少單位電量的國家補貼額度。建立自發自用為主的分佈式光伏發電非歧視無障礙併入電網的管理機制,促進分佈式光伏發電進入公共設施和千家萬户。
2、建立適應太陽能發電的電力運行機制。開展用户側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的運營模式創新,建立以智能電網為技術支撐的分佈式發電運行體系,推進新能源微電網試點示範,調動地方政府、電網企業和電力用户的積極性,形成全方位推進分佈式能源發展的格局。積極推動新能源微電網和離網太陽能發電的運行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市場手段實現資金與技術資源的優化配置。
3、加強太陽能發電的規劃和項目管理。根據全國太陽能發電規劃,統籌各地太陽能發電發展規劃和分階段開發建設方案。加強大型併網太陽能電站建設管理,嚴格項目前期、項目核准、竣工驗收、運行監督等環節的技術管理,統籌協調太陽能電站建設和併網運行管理,促進太陽能發電產業有序健康發展。
4、完善太陽能發電的標準體系。完善建立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逆變器等關鍵產品的標準,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產品檢測認證體系。規範大型太陽能電站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等各環節的規程規範。建立太陽能發電的信息監測評價體系,加強太陽能發電的全過程技術監督工作。
5、加強光伏製造業行業管理。研究制定光伏製造業產業發展政策,嚴格准入標準,規範市場准入機制。進一步加強投資管理,控制產能擴張,優化產業佈局。加大投入,支持重點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強光伏產品質量評定和檢測認證管理,阻止低劣光伏產品進入市場。加強光伏產業市場監管,防止無序競爭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實施機制

1、加強規劃協調管理。各省級政府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全國規劃要求,做好本地區規劃的制定及實施工作,認真落實國家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地方的太陽能發電發展規劃,在公佈實施前應獲得國家能源主管部門確認,確保各級規劃有機銜接。
2、建立滾動調整機制。加強太陽能發電產業的信息統計工作,建立產業監測體系,及時掌握規劃執行情況,做好規劃中期評估工作。根據中期評估結果,按照有利於太陽能發電產業發展的原則對規劃進行滾動調整。
3、組織實施年度開發方案。建立健全太陽能發電規劃管理和實施機制,組織各地區依據全國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制訂年度開發方案,加強規劃及開發方案實施的統籌協調,銜接好太陽能發電併網接入和運行,併合理安排國家補貼資金預算。
4、加強運行監測考核。委託技術歸口管理單位開展太陽能電站項目後評估,重點對大規模集中建設的太陽能發電工程進行後評估。電網企業要加強對太陽能發電項目的併網運行監測,採取有效技術措施保障太陽能發電正常併網運行。
投資估算和環境社會影響分析

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投資估算

“十二五”時期新增太陽能光伏電站裝機容量約 1000 萬千瓦,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容量100 萬千瓦,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約1000 萬千瓦,光伏電站投資按平均每千瓦1 萬元測算,分佈式光伏系統按每千瓦1.5 萬元測算,總投資需求約2500 億元。 [2] 
環境社會影響分析
隨着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和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的加快,早期投資少、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技術逐步退出,已經通過改良西門子法或硅烷法等技術手段實現四氯化硅和氯化氫等廢液廢氣的回收和無害化處理,晶體硅光伏電池可通過增加附加值的方式實現環境友好的規模化生產。
光伏電站工程建設對自然與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對地表的破壞、揚塵和噪音,施工期造成的環境影響將隨着工程的結束而消失。太陽能電站運行期無任何污染物排放,基本不消耗工業用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生產數量也很少,對環境影響甚微。光熱電站工程要消耗水,通過採用空冷技術可將用水量降至最低。太陽能電站建設集中在西部未利用土地上,通過合理選址可以避開各類環境保護區,不僅對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無不利影響,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地表水蒸發,有利於防沙治沙,有利於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太陽能發電產業涉及領域廣、產業鏈長,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能力強。預計到2015 年,太陽能發電產業從業人數可達到50 萬人。通過發展太陽能發電產業,可在若干地區形成優勢產業聚集區和規模開發利用集中地區,將有力推動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轉型,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