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陽河

(海南島獨流入南海河流(萬寧市))

鎖定
太陽河,海南島獨流入南海河流,位於海南省萬寧市,是海南島東南部較大的河流,發源於瓊中縣的紅頂嶺,於萬寧市北坡一帶入海。為了減輕下游小海周邊的洪災,1972年在太陽河下游的月塘村附近開有長6.4公里的太陽河分洪道,分流於東澳鎮的南道村入南海,成為太陽河下游主河道。
幹流全長75.5公里,集水面積593平方公里,總落差875米,幹流坡降1.49‰。多年平均流量23.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7.38億立方米。
太陽河流域共建有水庫8宗,總控制集雨面積424平方公里,總庫容1.969億立方米。其中萬寧水庫,總庫容1.52億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效益的大(2)型水利工程。 [1] 
中文名
太陽河
別    名
萬寧河
所屬水系
海南島獨流入南海河流
地理位置
海南島東南部萬寧市
流經地區
海南省萬寧市南部
發源地
瓊中縣的紅頂嶺
主要支流
南橋水
禮紀水
河    長
75.5 km
流域面積
593 km²
平均流量
23.4 m³/s
落    差
876 m
河    口
萬寧市城區東北坡

太陽河幹流概況

太陽河的位置 太陽河的位置
太陽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太陽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太陽河,發源於瓊中縣斬嶺(《海南省志·自然地理志》記為紅頂嶺 [1]  ),海拔高程875米,自西向東流入萬寧市境內,經興隆、南林、牛漏、長豐、禮紀、東澳、環城、北坡等鄉鎮、農場,出港北小海,會合龍首、龍尾河取道港門匯入南海。1970年代建分洪工程後,河水主要沿分洪道,經東澳鎮,泄入保定海,比原河縮短8.93公里,原幹流全長75.7公里,流域面積593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度7.8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49‰,總落差876米。 [2-3] 
全河興隆以上稱上游,興隆至萬寧水庫稱為中游,屬丘陵地帶,河谷寬闊,萬寧水庫以下稱為下游,為沖積三角洲,土地肥沃。沿河現有耕地面積116575畝,其中水旱田83268畝。規劃實現後可開墾達耕地面積14.97萬畝,其中水旱田10.66萬畝。流域兩岸居住有漢、黎、苗族共168181人。 [2] 
太陽河上游河道 太陽河上游河道
太陽河上游興隆段河道 太陽河上游興隆段河道
太陽河下游東澳鎮水溝村段 太陽河下游東澳鎮水溝村段
太陽河入海口端河道 太陽河入海口端河道
太陽河入海口 太陽河入海口

太陽河水文特徵

太陽河補給以降水為主,流域內降水具有年雨多、強度大、雨量集中、汛期易澇、乾季易旱的特點。年平均雨量,沿海地區2100~2200毫米,西部山區2600~2700毫米。是海南島的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雨日,沿海160天,佔44%,山區182天,佔51%,故夏季多雨。主要降水從4月開始的鋒面迴流雨,高峯在9至10月,8至10月雨量佔年雨量的40%~50%,11月下旬雨季結束,12月至次年3月雨量偏少,屬乾季。 [4] 
解放以來降水量最大的年份為1972年。年雨日最多的年份為1961、1965年;年雨日最少的年份為1977年,萬城僅112天。月最大雨量為1972年11月;月最小雨量為1977年3月。日最大降水量為1964年4月16日。這樣高度集中的降水,使汛期易發洪災,乾季則易旱。充沛的降水資源,對工農業用水和水電事業的開發,都具有很大的潛力。 [4] 
據《海南省志·自然地理志》,太陽河多年平均流量23.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7.38億立方米。 [1] 

太陽河主要支流

南橋水,發源於瓊中縣斬嶺,流經萬寧市境內雙溪姆、魚灣、橋中、常青至龍貢灣匯入幹流,河長23公里,集雨面積為165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度7.17公里,河牀平均坡降3.86‰,總落差852米。 [2] 
禮紀水禮紀鎮段 禮紀水禮紀鎮段
禮紀水,也是太陽河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萬寧市禁牌嶺,流經長征、竹林,由禮紀鎮合興管區匯入幹流,河長18.6公里。集雨面積99.4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度5.35公里,河牀平均坡降1.5‰,總落差55米。 [2] 

太陽河治理開發

太陽河防洪工程

太陽河分洪工程,1972年3月動工,年底完成土方工程。位於太陽河萬寧水庫下游東澳鎮分洪管區地界。新開挖河道幹流長6.4公里,比原河縮短8.93公里,流域面積549.18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5億立方米。工程規模按20年一遇洪水設計,控制萬寧水庫及下游河道安全,排泄洪量1250立方米/秒,保證北坡鎮一帶52個村莊,4萬畝水田不受洪澇災害。 [3] 
小海防潮堤工程,小海位於萬寧市城區東北部,北緯18.5度,東經110.28度處。面積49.5平方公里,是太陽河、龍首河、龍尾河等3大河流和5條小溪調蓄洪水的天然內海。小海東岸由港門經鹽墩、英豪、英文、聯豐等管區至大塘嶺。海岸線長17.2公里;西岸自港門經港北、樂羣、後安、周家莊、北坡、南星、烏場、春園。海岸線長37公里。但因小海出口狹小,僅150米左右,右側又有山石堵塞,加上東北飛砂及東南漲潮帶砂,港口日趨淤淺,且因潮流頂託,各河流洪水發生倒灌,形成大面積漫流,造成洪、澇、鹹三害。萬寧縣政府多次發動羣眾,分段進行填築防潮堤圍。 [3] 

太陽河蓄水工程

萬寧水庫 萬寧水庫
萬寧水庫 萬寧水庫
萬寧水庫,1959年3月動工興建,1969年竣工。位於太陽河中游,距萬城西南面11公里的石龜村處。原名石龜水庫,1962年冬,朱德元帥視察萬寧,親筆題名為萬寧水庫。水庫上游集雨面積429平方公里,總庫容1.52億立方米,是一宗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防洪、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有主壩1座,長860米,最高19.35米.副壩3座。總長2440米,最高7.5米。1983年進行河流規劃複查。 [3] 
沉香灣水庫,1980年冬興建,1983年竣工。位於太陽河上游的鳥飛樹村以上5公里處,是一宗以發電為主,結合防洪、灌溉的中型工程。水庫上游集雨面積33.5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980萬立方米,壩頂高16.2米,壩面長242米,設計防洪庫容840萬立方米。由興隆華僑農場主辦,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部分援助。 [3] 
南旺水庫,1965年冬由興隆華僑農場興建,位於太陽河南旺水的上游。是一宗以發電為主、灌溉為輔的小(一)型水庫,上游集雨面積3.5平方公里,總庫容170萬立方米。 [3] 
育蘭水庫,1975年冬由南林農場興建,位於太陽河橋中水上游,南林農場深蘭作業區附近。是小(一)型水庫,集雨面積13.77平方公里,總庫容260萬立方米。 [3] 
高峯水庫,1971年由南林農場興建,位於太陽河橋北水上游,南林農場魚灣作業區附近。是小(一)型水庫,上游集雨面積8.25平方公里,總庫容240萬立方米。 [3] 
碑頭水庫,1959年4月興建,1984年配套完整。位於禮紀鎮竹林管理區碑頭村附近。水庫集雨面積14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690萬立方米,是一宗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庫大壩高15.6米,長490米。 [3] 
老風水庫,1972年春興建,位於禮紀鎮合興管理區馮家嶺上的老風村舊址,是小(一)型水庫。集雨面積1.07平方公里,總庫容101萬立方米,實際達87萬立方米。 [3] 

太陽河水電工程

1966年,萬寧市內最早的水力發電站——祖生水電站於興隆農場太陽河上游祖生村處建成,安裝發電機2台,裝機容量250幹瓦,發電廠房80平方米。1971年,番村電站建成,安裝電泵2台,裝機容量160千瓦,由萬寧水庫管理處經營管理。 [5] 
萬寧水庫左右渠壩後電站,左渠壩後電站於1974年建成,發電量630千瓦,由萬寧水庫管理處負責設計及施工水工部分,海南水電局安裝隊安裝機組,是萬寧市第一台單機容量較大的水能發電。除在汛期放水入原河利用水頭髮電外,還安裝2台各25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進行灌溉用水發電。 [5] 
碑頭水庫壩後電站,1980年興建,1986年下半年投入使用。由萬寧縣水電局設計室負責設計及施工,海南水電局安裝隊安裝。平均水頭5米,設計流量2.5秒立米。水輪機型號20560—LMY—80,發電機型號TSL43/21—20,調速機型號XT—600,裝機1台為125千瓦。廠房面積70平方米。供竹林、蓮花、三星、貢舉及石梅一帶農户照明與農產品加工用電。 [5] 
沉香灣水庫壩後電站,建於1983年,由海南水電局及興隆農場負責設計,並由農場負責施工。平均水頭52米,設計流量4秒立米,安裝電機3台,裝機容量1500千瓦,年髮量552萬千瓦。由興隆農場經營管理。 [5] 
高峯一二三級引水電站,位於太陽河橋中水的上游,集雨面積39.56平方公里,水坡高6米,引用水量分別為0.67、10、0.2秒立米,安裝電機6台;共裝機容量895千瓦。由國營南林農場主辦及經營,1978年投產發電。 [5] 
至1990年代,萬寧水庫配套發電裝機5台,容量1380千瓦。年發電量408萬度。沉香灣水庫壩後電站裝機2台,1500千瓦,年發電量5.52萬度碑頭水庫壩後設電站1座,裝機1台,容量125千瓦,年發電量14萬度,高峯水庫壩後電站裝機2台,發電量250千瓦。南旺水庫壩後發電裝機容量12千瓦。,育蘭水庫壩後電站裝機2台,發電量320千瓦。 [3] 

太陽河灌溉工程

萬寧水庫灌溉面積為12.1萬畝。灌區分為左、右兩個。左灌區灌溉長豐、萬城、環城、北坡、大茂、後安、樂來、和樂、港北等9個鄉鎮,幹、支渠長57.3公里,灌溉面積9萬畝;右灌區灌溉東澳鎮及禮紀鎮3個管理區,幹、支渠長45.5公里,灌溉面積3.1萬畝。 [3] 
碑頭水庫灌溉面積有禮紀鎮1.6萬畝農田,老風水庫灌溉面積1100畝。 [3] 

太陽河航道航運

太陽河,航道上游可達祖生村,下游出港北小海。從上游運下貨物有竹木、燒火柴、紅白藤、椰子等;從下游運上的貨物有鹹魚、鹽、磚瓦、石灰、日用百貨等。解放前,沿河兩岸有運輸船20多隻,每天行駛在河上的船隻,多時達10多隻,少時4~5只。解放初期,兩岸村莊運輸船隻發展到100多隻,每天至少有10多隻船在河上行駛。年運輸量有1萬多噸。1958年後,興建萬寧水庫,太陽河的水運中斷。 [6] 
民國時期,在萬寧境內共有渡口27個,其中太陽河渡口10個(嶺東、太陽、東溪、白芒、月塘、明燈、石龜、牛漏、興隆、祖生),1950年後,為發展生產和保證人民羣眾的安全過渡,各渡口都修建簡易碼頭,新造渡船。隨着陸上交通的不斷髮展,河流架設橋樑日益增多,原有渡口逐漸淘汰。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