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陽中微子

鎖定
電子微中子是太陽進行核聚變反應的一項產物,此來源的中微子稱為太陽中微子。當前穿越地球最大宗的中微子即為太陽中微子。
中文名
太陽微中子
外文名
Solar neutrino
本    質
是太陽進行核聚變反應的一項產物

太陽中微子產生機制

產生太陽中微子的主要機制來自於質子﹣質子鏈反應,其為:
或換言之:
86%的太陽中微子透過這項反應產生。標準太陽模型中的太陽中微子(質子﹣質子鏈反應)部分,氘會與另個質子融合而產生氦3原子(He)及伽馬射線,此反應可寫為:
同位素氦4原子(He)可由前述He反應產生:
當氦3與氦4都存在於同一系統時,可透過融合產生:
當前共有四顆質子與三顆中子,鈹可有兩種不同的反應途徑。第一種是捕捉一顆電子併產生鋰7原子及一顆電子中微子:
此反應產生了14%的太陽中微子。所產生的鋰7會再與質子融合產生兩個氦4原子。
第二種反應途徑是捕捉一顆質子(在恆星中為數眾多),而產生硼8原子:
而硼8原子會透過貝塔(+)衰變轉為鈹8原子,並放出正電子與電子中微子:
此反應產生了約0.02%的太陽中微子,雖然為數較少,但其能量則較高。

太陽中微子觀測資料

太陽中微子最高的通量直接源自於質子﹣質子鏈反應,而其具有較低的能量,最高達400keV。有幾個其他產生的機制所造成的中微子能量則高達18 MeV。地球上的中微子通量約為7·10粒子數/釐米/
透過標準太陽模型可預測中微子的數量,而實際上測到的電子中微子數量僅為預測值的1/3,此即太陽中微子問題。隨後的解決方案包括了中微子振盪的概念,指出中微子可以改變它的。在薩德伯裏中微子觀測站針對各種類型的太陽中微子進行總通量測量後,證實了此概念的正確性,並且確認了中微子具有質量。
太陽模型亦可預測太陽中微子的能譜。能譜是一項研究上的關鍵信息,原因是不同的中微子偵測實驗有各自高偵測敏感度的能量範圍。霍姆斯提克實驗使用氯,而對鈹同位素Be衰變反應產生的太陽中微子最為敏感;薩德伯裏中微子觀測站的設備則是對硼同位素B反應產生的中微子最為敏感;使用鎵的偵測器則對質子﹣質子鏈反應產生的中微子最為敏感。
於2012年,稱作Borexino的共同研究計劃報導了偵測到低能量中微子的結果,這種中微子源於質子﹣電子﹣質子反應(英語:Proton-electron-proton, PEP;參見質子﹣質子鏈反應),太陽中每400顆氘核會產生1顆低能量中微子。此計劃的偵測器使用了100公頓的液體,每日平均發生3次偵測事件(因為碳11生成),起源是相對罕見的熱核反應。
中微子可引發核反應。不同年代的古老礦脈暴露在不同程度的中微子照射,時間尺度則長到以地質年代計;透過觀察這些礦脈則可以研究太陽光度在時間上的變化。根據標準太陽模型,太陽光度是隨着時間演變的。 [1] 
參考資料
  • 1.    徐仁新, 羅先漢. 太陽中微子問題[J]. 天文學進展, 1995(4):29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