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醫署

鎖定
太醫署為古代醫療和醫學教育機構,始建於南北朝時期,隋唐臻於完備,唐代的太醫署是已知世界歷史上建立時間最早、建制規模最大的醫藥學校,為中醫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文名
太醫署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太醫署解讀

唐時,太醫署屬太常寺。在校師生多達300餘人。由太醫署令、丞等負責管理。分設醫、針、按摩和咒禁等部門,醫又分為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科;學習課程在共同學完《脈訣》、《本草》、《明堂》、《素問》等基礎後,即分科學習各自的專業;學制分別為七年、五年、三年;考核分別由博士主持月考,太醫署令、丞主持季考,太常丞主持年終總考,視其成績的優劣,予以升、留、退。教師的職稱分別為博士、助教、師、工等。太醫署是我國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醫學校。宋代改為太醫局,仍為醫療與教學兼而有之。金、元、明、清則改為太醫院,而且已成為純屬醫療保健的機構。

太醫署中醫應用

1、太醫署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醫學領域中的扁鵲創新了醫事制度,打垮了舊的父子相傳的“王官”醫事制度,建立了新的師承相傳的制度。秦承祖,劉宋時期太醫令,性格耿直,有決斷,並精於方藥,在朝廷中享有威望。在劉宋朝廷重視教育的風氣影響下,秦承祖於元嘉二十年(443)奏置醫學,以廣教授,同時還設置了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等醫官。他可能是中國最早提出創辦醫學教育和從事醫學教學實踐的人。這種學校經過北魏至隋初,到了唐代以後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了。到了唐初的時候,在隋代“太醫署”發展基礎上,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學校,這便是已知世界歷史上建立時間最早、建制規模最大的醫藥學校。唐代太醫署於武德七年(624)建立,它由行政、教學、醫療、藥工四部分組成。這所“醫學院”一共設立有行政長官16人,“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二人,醫監四人,並從八品下。醫正八人,從九品下”。太醫令是這所“醫學院”裏最高領導,他掌握着學校的核心技術,並且有自己的助手——太醫丞,太醫令之下還設有醫監和醫正。
2、太醫署的部門構成
太醫署內設有醫學和藥學兩個部。在醫學部之下又設有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四科。
(1)四科之中,醫科師生人數最多,是四科當中的一門大科。“醫師二十人,醫工百人,醫生四十人,典藥二人”,另外還有醫博士和醫助教,加在一起一共有164人。醫科的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後,首先要學習各科基本課程,由博士、助教來給他們上課。教材有《素問》、《脈經》、《甲乙經》等,為的就是使學生能夠從基礎理論學起,首先要學習中醫的基本理論,打下良好的基礎之後才能繼續學習其他各科。史書記載:“醫博士掌以醫術教授諸生習《本草》、《甲乙》、《脈經》,分而為業,一曰體療,二曰瘡腫,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齒,五曰角法。諸生既讀諸經乃分業教習,率二十人以十一人學體療,三人學瘡腫,三人學少小,二人學耳目口齒,一人學角法;體療者七年成,少小及瘡腫五年,耳目口齒之疾並角法二年成。”其中體療屬於內科,體療修業年限最長,為七年。學生數量最多,佔太醫署醫學生總數的1/2。宋以後,改稱大方脈,此種稱謂一直沿襲至清末。瘡腫即外科,瘡癤潰瘍之疾,“頭不枇沐,體生瘡腫”。耳目口齒為五官科,宋代始,耳目口齒科逐漸劃若干獨立的小科。角法是一種外治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着於皮膚,造成淤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2)針科共有師生52人:“針博士一人,從八品上;助教一人,針師十人,並從九品下;掌教針生以經脈、孔穴,教如醫生。”“針工二十人,針生二十人。”針科雖然重點是學習針灸,但是也要同醫科其他學生一樣,首先要學習中醫的基本理論,有了基礎以後再學習針灸的各種手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製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唐以前傳統的明堂圖主要指全身腧穴總圖,一般為正人、伏人、側人三人明堂圖,故這一時期的明堂圖也稱作“偃側圖”。較以往傳統明堂圖不同的是,孫思邈所繪圖系彩繪,而且所用之色彩與相應經脈的五行屬性相對應。繪圖的尺寸採用正常人的一半高度按比例繪製。值得注意的是,孫氏所繪明堂人形尺寸採用的是《明堂經》“七尺六寸四分”,而不是《靈樞經》的“七尺五寸”,並註明其所用尺度為夏家小尺。孫思邈這一繪圖體例對於隨後的唐代王燾以及宋以後的明堂銅人圖的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孫氏的原圖沒有流傳下來,今天已經很難精確考察其腧穴定位的詳情,然而從傳世不同傳本的“三人明堂圖”的腧穴排列次序中依然能獲得一些重要信息。另外,孫氏三人明堂圖與唐以前明堂圖一樣,只是四肢部腧穴按經排列,其他部位腧穴不按經排列,也就是説此時的明堂圖中還沒有出現完整的連接十二經或十四經穴的經穴連線。
(3)按摩一科到了隋唐時期取得了很大發展。到了唐代按摩成為“太醫署”中四大科之一,同時設按摩博士,專門負責按摩教學和培訓按摩生,按摩在中醫中深受重視,在民間也很有羣眾基礎,加之太醫署的教學與宣傳,從而使按摩教學盛極一時。按摩醫師通過在太醫署受教學習,再經過臨牀實習才有資格獨立從事診療活動。據記載:“太醫署有……按摩博士二人。”另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唐時設“按摩博士一人,從九品下,按摩師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其中,按摩博士的職責是“掌教按摩生消息導引之法”。《新唐書·百官志》也記載,當時設“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師四人,並從九品下,掌教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從中可見當時對按摩這一療法的重視。據《唐六典》的記載,通過正確的按摩能夠治療八種疾病,同時還可以強身健體,並且能夠進行接骨。正因為按摩的這些功能,才推動了按摩的盛行。
(4)唐“太醫署”中還設立咒禁科。唐朝著名醫家孫思邈認為,禁咒“斯之一法,體是神秘,詳其辭采,不近人情,故不可得推而曉也,但按法施行,功效出於意表,不有所輯,將恐另落,今編為兩卷,凡二十二篇,名曰禁經”。這一成果,成為唐宋以後學習禁咒的教本。咒禁科設立咒禁博士和咒禁師,教授咒禁,使學生能用咒禁來拔除邪魅鬼祟以治疾病。《唐內典》卷四十“太醫署”記載:“咒禁博士一人,從九品下。隋太醫有咒禁博士一人,皇朝因之。又置咒禁師,咒禁工以佐之,教咒生也。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祓除邪魅之為厲者。有道禁,出於山居方術之士。有禁咒,出於釋氏。”咒禁包括道教和佛教的五禁。如若要進行咒禁治療,患病者首先必須禁食腥葷,之後才可以接受咒禁術。咒禁科中設有咒禁師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可見,咒禁科的人數佔太醫署整體人數的比例最小,從中可以看出唐代的醫學教育總的方面還是積極的,疾病總的來看還是希望通過具體的醫療來進行治療,而不是依賴於咒禁這樣的空洞方法,是注重醫學科學精神的,對於咒禁沒有大力提倡。
3、太醫署的考試製度
唐代太醫署不僅有明確分科,還有嚴格的考試製度。學生入學時“考試登用如國子監”,入學後每月、季、年都會進行考試,“博士月一試,太醫令丞季一試,太常寺年終總試”。根據考試成績好壞,有明確賞罰:“若業術過於現任官者,即聽替補;其在學九年無成者,退從本色。”這樣做,目的在於衡量學生的質量,從而發現人才,及時對其進行提拔,或是淘汰。並且這種考試不侷限於學生,太醫署中的醫師、醫生、醫工也要進行考試,並且在行醫過程中對病人的治療效果,治癒了多少病人,病人的滿意度等都將作為考核依據。
4、太醫署的藥園及藥園師
在醫學部有“府二人,史四人,主藥八人,藥童二十四人,藥園師二人,藥園生八人”。在當時的長安城中,有一所藥園,專門供皇家御用。藥園師應季種植、移栽、採集各種中草藥,並且對藥園生進行指導。藥園在百姓當中,選取聰慧的年輕人充當藥園生。藥園生在藥園師的指導下學習種植、採集和鑑別的知識,在經過這些步驟的學習之後,成績優異者可充當藥園師。藥園中還設置了倉庫保管員——即“掌固”四人。他們的職責是把藥園師生採集來的藥物進行分類處理,然後進行妥善保管。唐代還在各個盛產中草藥的地方安排了採藥師,他們負責將藥材採集之後送至長安,從而豐富藥園的藥物種類。唐代“太醫署”設置的藥園,不僅在日常的實踐中培養了醫學人才,而且重視藥物的栽培技術,豐富了我國的中醫藥種類。但藥園師除掌“以時種蒔,收採諸藥”,“辨其所出州土,每歲貯納,擇其良者而進焉”,更重要的是要負責藥園生的教育,以及承擔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學生學習《本草》,辨藥形、識藥性的任務。唐太醫署藥園之設具有很大的進步性,在“京師置藥園一所,擇良田三頃,取庶人16歲以上20歲以下充藥園生,業成補藥師”,給各科醫學生提供了認藥、辨藥的實踐機會,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藥用植物園。
5、太醫署的影響
唐代興建的“太醫署”,對後世醫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世的醫學教育完全按照唐“太醫署”模式而建。民間醫學教育的普及有利於保護百姓的身體健康,扭轉了勞動人民崇尚巫鬼的風氣。由於推行地方醫學教育的發展,曾迫使“巫祝”紛紛轉行。我國古代的師承相傳和太醫署這樣的醫學校兩種醫學教育,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醫學發展,而且還流傳到海外,曾有十多個國家派人來我國學醫,使我國成為東方的醫藥學中心。
當時西方正在黑暗中掙扎,我國的醫藥科技就已經躍居世界頂峯。朝鮮曾仿唐制設醫學、置博士,以中國醫書《素問》、《難經》、《甲乙經》、《本草經》等教授學生。701年8月,日本的文武天皇制定《太寶律令》,其中的醫學制度、醫學教育、醫官的設置,完全仿照唐代制度。他們規定學生必修《素問》、《黃帝針經》、《明堂脈訣》、《甲乙經》、《新修本草》等醫書。872年,意大利成立了一個薩勒諾醫學校,是歐洲最早的醫學校。由於當時他們還沒走出中世紀黑暗時代,其學校規模和設施比唐代的“太醫署”還相差甚遠。
[1-2]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
  • 2.    崔金奇,唐代的醫學最高學府——太醫署,蘭台世界,2011年10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