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行山脈

鎖定
太行山脈,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 [14]  太行山脈整體上位於華北板塊的中部,地理位置為北緯34°35′—40°19′,東經110°15′—116°27′, [14]  呈北北東—南南西方向延伸,直到山西陵川縣南部轉為東西走向,全長約500千米,寬約40—50千米。 [7]  [14] 
太行山脈海拔一般為1000—1500米,最高山段為北段與中段,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差200—1500米。 [7]  主峯為五台山,海拔3061.1米。 [17]  北端最高峯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峯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9] 
太行山曾作為戰略基地,開闢了晉察冀晉冀魯豫等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太行山人民抵抗日軍的進攻,建設根據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6] 
中文名
太行山脈
外文名
T'ai-hang Mountains 、T'ai-hang Shan、Taihang Shan
別    名
五行山
王母山
女媧山
地理位置
華北板塊的中部
走    向
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後轉為東西走向
長    度
500 km
寬    度
40 至 50 km
起    點
軍都山西山
終    點
王屋山
主    峯
五台山
海    拔
3061.1 m

太行山脈形成演變

早在北宋年間就有人對太行山的形成歷史提出了分析意見,那就是科學家沈括。當時他身處太行山間,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間有“怯怯御螺貝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便開始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他經過研究之後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在事隔千年後的現代,地質學研究證實了他的論斷。研究表明,太行山是在1億年前開始孕育,而在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並逐漸形成。
早在28億年前,太行山地區被海水淹沒,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鐵硅質岩及碳酸鹽地層,受五台運動呂梁運動的影響,區內古老的地層普遍遭受褶皺、變質,並伴隨有斷裂和石英岩脈的侵入。至距今18億年,形成了混合巖化的結晶基底岩層。
自距今18億年的呂梁運動以後,本區地殼進入差異升降階段,並由此導致了海水的進退往復,分別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積蓋層,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奧陶、石炭和二疊系地層。其中奧陶和二疊系為含煤地層。
發生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太行山新華夏式褶皺帶逐漸形成併發育太行山前深大斷裂帶。
發生在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使太行山強烈隆升,而山前的華北平原則相對下沉,經過數百萬年的千古錘鍊,太行山終於產生。 [1] 

太行山脈區域位置

太行山脈位置境域

太行山脈整體上位於華北板塊的中部,地理位置為北緯34°35′—40°19′,東經110°15′—116°27′, [14]  前人以漳河、滹沱河為界,把太行山分成南、中、北三段;南段西界為晉城—長治,北部以漳河為界,東界以邯鄲—安陽—新鄉為界,濟源—焦作為南部界限,西南界為王屋山。 [10]  太行山脈呈北北東—南南西方向延伸,直到山西陵川縣南部轉為東西走向,略成“S”形狀。全長約500千米,寬約40—50千米。山脊多沿三省邊界延展,是晉、冀、豫三省的天然界山,也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兩大地理區的分界線。 [7]  [14] 
太行山系圖 太行山系圖

太行山脈區域範圍

王莽嶺雲海 王莽嶺雲海
晉代的郭緣生在《述徵記》中説:“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這也許是歷史上對太行山範圍的最早定義,雖然這個定義顯得略而不詳。河內,乃新鄉以西、黃河以北、王屋山以東的南太行山前沖積平原,包括現在河南的濟源沁陽博愛、修武、輝縣、獲嘉、武陟等平原地區。河者,黃河也;內者,相對於外者也。由於這一沖積平原夾於南太行山與黃河南岸的邙山嵩山之間,可以説此段黃河仍在山“內”,兩岸均有大支流匯入黃河,而當黃河離開此段,完全進入山“外”的廣袤平原後,由於泥沙淤積,河牀墊高,黃河不但不再吸納支流,反倒成了海河水系淮河水系分水嶺。“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即認為太行山的起始之端在濟源、沁陽、修武一帶的南太行,這種位序的含義是值得玩味的。“北至幽州”,西晉的幽州包括了西起靈丘、陽原,東到樂亭、秦皇島,北達張家口、寬城的廣大地域,因此郭緣生所説的太行山包括北京西山、軍都山似乎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的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曾於民國二年(1913年)到太行山考察,他在記述這次考察的《太行山裏的旅行》一文中,由對太行八陘的疑問,進而討論了太行山的範圍問題。他指出,如果按太行八陘的説法,那麼從黃河北岸起,一直到河北的昌平(今屬北京),都是太行山。但丁文江認為:“太行山的範圍似乎不應如是的廣大,因為從河南的濟源、沁陽,到河北的阜平,山脈是南北行的,這是所謂真正的太行山。從阜平起,山脈轉向了東北,所以繞到北平的北面,再向東連到榆關,這一段地質的構造極其複雜,與太行本身不同。翁詠霓把它叫做燕山。如是則八陘裏面的軍都陘、飛狐陘和蒲陰陘都在燕山,而不在太行。”
山嶽踏查俱樂部,一個民間的户外運動羣體,在2008年11月編制的太行山系圖中,則提出了一個範圍還要廣大得多的太行山的概念,即包括了中條山王屋山太嶽山系舟山五台山恆山北京西山軍都山在內的太行山系。
丁文江、翁文灝先生根據山脈走向和地質結構的不同,認為阜平以北不是太行山,而應屬燕山的看法,似乎略顯偏頗。首先同一山脈的走向並不總是一成不變,受地質構造影響,在不同地段常常有所變化。即使是丁先生提到的河南濟源、沁陽,太行山在那裏的走向並非南北行,而是近東西行;而如果把阜平以北的東北走向的山脈劃入燕山,那麼它和軍都陘以東的近東西走向的燕山也並不一致;其次,同一山脈的地質結構,雖大體一致,但在不同段落也會表現出差異。這是因為山脈的地層、岩石構成可能跨及很古老的地質年代,例如太行山最古老的岩石年齡可達20多億年,但現在看到的太行山脈,它的形成年代相對於組成山脈的岩層來説,是非常年輕的,它主要是一二百萬年以來新構造運動的結果。
按照範曉的思路,太行山系應該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
狹義的太行山,按照其主脈的自然延伸,南段應包括王屋山乃至中條山。如果更極端地來看,崤山、熊耳山也應包括在內,北段應包括北京西山、軍都山;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陘,是在王屋山與中條山的橫切山脈的谷地中穿過的,古人之所以把它列入太行八陘,至少是把王屋山、中條山划進了太行山的範疇。當然,如果按丁文江先生的看法,不僅軍都陘、飛狐陘、蒲陰陘不在太行,軹關陘自然也不應在太行。
廣義的太行山系,應當包括太嶽山、系舟山、五台山,但不宜包括恆山(有參考資料包含了恆山)。因為太嶽山、系舟山、五台山與狹義的太行山之間,沒有平行主山脈的大河流相隔,其間雖有盆地,但都是分散的連通性較差的盆地。太行山系真正的西界,應該是山西中部縱貫南北的汾河盆地或汾河地塹,山西的地勢習慣上被稱為“左手太行,右手呂梁”,是有道理的。恆山與五台山之間,被滹沱河上游的寬闊盆地隔開,這個包括山西忻州、定襄、原平、代縣、繁峙等重要城鎮的盆地,實際上是山西中部雁列式斷陷盆地帶的北延部分,廣義的太行山系應該是在這個盆地帶的東側,而恆山已是這個盆地帶西側的山脈了,它向西南也與呂梁山脈相接。 [11-12] 

太行山脈地理環境

太行山脈地質

太行山地質風光圖片
太行山地質風光圖片(18張)
在構造上,太行山屬華夏系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體系的太行褶皺帶,為一復背斜構造階狀斷裂隆起。山脈的兩翼不對稱。東翼以大斷層急劇下降到華北平原,懸崖絕壁到處可見。西翼坡度較緩,多為中山、低山、丘陵。組成太行山脈的岩層可分為三段:滹沱河以北的北段軸部多為太古界混合巖化變質較深的片麻岩系及元古界變質較淺的千枚巖、板岩、各類片岩和變質礫岩等,古生界寒武、奧陶系石灰岩分佈在兩翼。滹沱河以南至濁漳河以北為中段,軸部多為太古界混合巖化呈條帶狀變質較深的片麻岩系,以含磁鐵石英岩為特徵。元古界為變質較淺的沉積變質岩,並夾有大量變質中性、基性火山岩。震旦亞界主要是一套巨厚的碎屑岩。兩翼多為古生界寒武、奧陶系灰巖和石炭、二迭系砂、頁岩及含煤炭系。濁漳河以南至王屋山為南段,多為古生界寒武、奧陶系石灰岩及石炭、二迭系砂、頁岩及含煤巖系。 [7] 

太行山脈地貌

太行山脈在地勢上屬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過渡區,海拔一般為1000—1500米,最高山段為北段與中段,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差200—1500米。 [7]  太行山東側從華北平原拔地而起,山腳海拔只有100米左右,由東向西急劇上升,主要山峯海拔均達2000米以上;太行山西部地區地勢較緩,多黃土丘陵,其海拔一般為1100—1400米,其間的河谷盆地相對較低,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 [14] 
太行山背斜的東部為斷層,短而陡,山勢陡峻,土層較薄,多岩石裸露地和懸崖峭壁;西部為高原面,長而緩,到處沉積有不同深度的黃土,不少地方形成黃土丘陵地貌。太行山區山西境內,在太行山背斜和霍山(太嶽山)背斜之間有一個大的向斜構造,就是長治盆地。此外有一些小的山間盆地,如浹源盆地、靈丘盆地、恆曲盆地等。在河南境內形成了林州盆地。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太行山是一個以山地為主,兼有黃土丘陵、山間盆地分佈的複合山地地貌。 [14] 
山峯多呈鋸齒狀、渾圓狀,如北段的太白山,不僅峯巒峭拔,而且風景秀麗;中段左權、黎城一帶,由震旦亞界形成的一套以石英岩狀砂岩為主的碎屑岩層,構成“丹霞”地貌,景觀獨特;南段發育有溶蝕窪地、於谷、溶洞、岩溶泉等,是中國北方少見的岩溶化山地。 [7] 

太行山脈氣候特點

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區東南側受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氣温高、降水量大,所以太行山南部地區屬暖温帶半濕潤氣候區,但因西北側又受到西北乾冷氣流的影響,大陸性氣候明顯,所以北部地區氣候偏涼,降水量少,屬於暖温帶半乾早氣候區。其中恆山北部為温帶半乾旱氣候區。氣温從南到北,逐漸降低,黃河邊平陸縣年均氣温為13.7℃,至恆山地區降為4—6℃,變幅近10℃。極端最低氣温在豫北山地為-21℃,至北部渾源降至-37.3℃,最低為五台山山頂,可達-44.8℃,極端最高氣温在南端芮城可達42.4℃。全區≥10℃積温一般為2500(北部)一4500℃(南部)。無霜期一般120—200天。年均降水量在南部一般為550—650毫米,而在北部地區為400—500毫米,降水量的年際和月際變化都很大,例如豫北年降水量最低200毫米,最高可達1000毫米。太行山區的每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份,可達全年的60—70%,且多暴雨,因而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 [14] 

太行山脈水系情況

太行大峽谷 太行大峽谷
太行山南段發育眾多河流,屬於黃河水系或海河水系。區域內較大型河流有漳河、丹河和沁河,都發源於山西境內,由西向東穿過太行山流向華北平原,東部山區發育有子房河、峪河、淇河等河流。 [10]  太行山是京津地區和華北平原的水源區,對這些地區的水源供應起着重要作用。 [14] 

太行山脈植被

  • 水平分佈
農作物羣落主要分佈於盆地、黃土丘陵區,太行山東麓的丘陵和平原區,以及山區的農耕地。
南部的中條山區氣候温和,降水較多,自然植被茂盛,種類多。主要有華山松林、油松林、山楊林、白樺林、福子櫟林、榭櫟及其他闊葉雜木林、白皮松林、側柏林,以及荊條酸棗等灌叢和混有蒿類、禾本科草的灌叢。此外,還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匙葉櫟領春木等稀有樹種。
中部東西山地屬半濕潤氣候區,海拔較高,分佈有寒温性和温性植被類型。主要有華北落葉松林、白杆林、青杆林、油松林、山楊林、白樺林、遼東櫟、栓皮櫟為主的櫟類林、鵝耳櫪林、核桃楸林、白皮松林、側柏林等,以及中國沙棘胡枝子虎榛子山桃白刺花螞蚱腿子黃刺玫、黃瀘、繡線菊等灌叢。還有白羊草苔草、蒿類等草本羣落,其中混有荊條、錦雞兒、河朔薨花等灌木的草原或灌草叢。在海拔較高的山地分佈有鬼箭錦雞兒和金露梅灌叢。
內長城以北為温帶草原區,自然植被稀少。只在恆山一帶分佈有華北落葉松林、白杆青杆林、山楊白樺林及少數油松林。另有一些灌叢和灌草叢,主要有中國沙棘灌叢、白羊草和百里香灌草叢、草麻黃及草木楫狀黃芪等羣落。在大面積的盆地丘陵區,除農田外,分佈有面積大小不等的沙荒和沙化地,只稀疏的生長有一些旱生或鹽生雜草。1949年後,人工栽植了小葉楊林、樟子松林、油松林、華北落松林,以及中國沙棘、檸條錦雞兒等灌木林。 [14] 
  • 垂直分佈
太行山脈垂直差異懸殊,如小五台山一帶的南坡,1000米以下為灌叢,有槲樹羣落分佈;1000米以上偶有云杉或落葉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綠林,1600—2500米是針葉林,2500米以上是亞高山草原。 [9] 

太行山脈山脈關係

太行山脈主要山脈

太行山系包括恆山、五台山、小五台山、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及北京的百花山等。 [14]  太行山脈北、中部斜列着三條平行的山脈,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如恆山山脈、五台山脈和系舟山支,構成“多”字型山體,盤踞在山西省境北、中部。 [7] 
恆山、五台山屬於結晶岩系構成的古老地塊,後經構造運動斷裂,形成兩列山脈。
系舟山支屬於泌潞構造盆地的北緣。從形態上可視為沁潞高原的組成部分。它屬於太行山脈中段的分支。 [7] 

太行山脈主要山峯

太行山脈主峯為五台山,海拔3061.1米。 [17]  2000米以上的高峯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峯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峯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9] 

太行山脈資源狀況

太行山脈植物資源

太行山樹木志》共收錄在太行山區分佈的86科235屬778種4亞種123變種30變型木本植物(含亞灌木樹種),其中引種成功能露天載培的樹種174種29變種21變型及部分栽培品種。 [15] 

太行山脈礦產資源

太行山煤炭資源豐富,從北到南,煤炭資源豐富,還有等,當地形成了許多煤炭、陶瓷、水泥和石灰生產工業。 [2-3] 

太行山脈旅遊資源

  • 五台山景區
【主詞條:五台山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 [17] 
  • 通天峽景區
【主詞條:通天峽風景區
通天峽風景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東30千米虹梯關鄉,橫跨山西、河南兩省交界處,西距上黨古城長治市區50千米,北與紅色旅遊勝地八路軍文化園及太行水鄉等風景區相通,南臨林州市35千米,與石板巖風景區、林慮山風景區及著名的紅旗渠相連,總面積56平方千米,主峽谷長約26千米。 [19] 
  • 雲台山景區
【主詞條:雲台山風景區
雲台山景區總面積50平方千米,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茱萸峯、疊彩洞、獼猴谷、子房湖、萬善寺等八大景點,是一處以太行山嶽豐富的水景為特色,以峽谷類地質地貌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涵,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與一身的科普生態旅遊精品景區。 [18] 
  • 蒼巖山景區
【主詞條:蒼巖山風景區
蒼巖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井陘縣境內,總面積63平方千米,素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羣峯唯蒼巖"之譽。蒼巖山以“三絕”“一奇”“十六景”“七十二景觀”揚名,1988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國務院審定為樓絕、檀奇、山雄、谷幽、林秀的歷史文化名山。 [20] 
  • 九龍峽景區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遊區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景區位於太行山中段東麓,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縣漿水鎮。面積64平方千米,主峯王帽山海拔1800米。 [21] 
  • 天河山景區
天河山位於晉冀交界的太行山最綠的地方,總面積30平方千米,距邢台市65千米。天河山景區文化底藴豐厚。早在新石器時代,天河山地區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時期,孔夫子曾遊學至此,“夫子巖”由此得名。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八路軍主要根據地之一。129師醫院,冀南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前身)等革命遺址,至今保存完好。特別是天河山一帶廣泛流傳着牛郎織女的故事,並擁有大量的文化遺存。經多位專家考證,這裏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原生地。2005年,天河山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為“中國愛情山”。2006年,天河山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七夕”文化研究基地,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七夕文化之鄉”。
  • 邢台大峽谷景區
邢台大峽谷,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橫跨河北、山西兩省,面積60.8平方千米,由24條峽谷組成,其中達千米以上的就有8條之多,具有狹長、陡峻、深幽、赤紅、集羣五大特點,形成了壟斷性的石英砂岩峽谷羣,成為八百里太行一大奇觀,被專家譽為“世界奇峽”。 [22] 
  • 前南峪景區
前南峪生態旅遊區是全國百家農業旅遊示範點之一,它位於邢台市信都區西部漿水鎮,距邢台市區60千米,景區內有邢和線,平涉線穿越而過,交通便利,它北距雲夢山23千米,南距峽谷羣25千米,東距白雲山7千米。景區規劃面積116.8平方千米,內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80多處,由抗大觀瞻區、生態觀光區、化山攬勝區等十大景區組成。 [23] 
  • 京娘湖景區
【主詞條:京娘湖風景區
京娘湖風景區為國家4A級景區。“京娘湖”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途經此地留下很多美麗的傳説而得名。景區總面積18.5平方千米,主要分為水上游覽區、貞義島瀏覽區和休閒度假區三大區域,水上游覽區面積178.2萬平方米,平均水深40米,貞義島遊覽區主要以山地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主。 [24] 
  • 古武當山景區
【主詞條:古武當山旅遊景區
古武當山 古武當山
武安古武當山從公元六世紀的隋朝始歷代重修為“民建”。現存石碑35通,均為歷史重修功德碑。古武當山主峯海拔1437.7米,稱北頂老爺頂,在主峯南側0.5千米處,又有一峯海拔1420米稱為奶奶頂。南側有龜山、蛇山,正東有香爐山,山頂古建眾多,主峯建有真武大帝廟,分上中下三級殿宇及配殿,南峯建有菩薩殿,碧霞宮等建築。其次有碧霞聖母度化太子苦修的“磨針溝”;有太子苦修的“南崖宮”;有真武修行洞(天然溶洞);有太子脱去凡胎駕雲去湖北佈道的“脱胎巖”;有無名道人“張三丰”凡體修煉的“長蛇川”。 [25] 
  • 太行山大峽谷景區
【主詞條:林州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太行山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太行大峽谷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西側,南北長100華里,東西寬2.5華里,海拔800—1739米,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境內斷崖高起,羣峯崢嶸,陽剛勁露,台壁交錯,蒼溪水湍,流瀑四掛,峯、巒、台、壁、峽、瀑、嶂、泉姿態萬千,是“北雄風光”的典型代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 [26] 
  • 王屋山景區
【主詞條:王屋山風景區
王屋山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北40千米處,總面積265平方千米,分7個景區,125個景點。區內峯巒疊翠,氣壯勢雄;宮觀林立,人文薈萃;泉瀑爭流,樹古石奇。《愚公移山》故事就發生在這裏。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漢魏時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為“天下第一洞天”。 [27] 

太行山脈歷史文化

太行山脈名稱來歷

太行山自然風光
太行山自然風光(15張)
列子》《尚書·禹貢》叫太行山。《淮南子》叫五行山。“太”者大也,“行”者行列也,太行者,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也,故名。 [7] 

太行山脈紅色文化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以恆山、呂梁山和太行山等為戰略基地,將八路軍三個師分散部署,開展游擊戰爭。在太行山脈,開闢了晉察冀、晉冀魯豫等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太行山人民抵抗日軍的進攻,建設根據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6] 

太行山脈歷史沿革

尚書》雲:“禹別九州。”“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太行山當屬冀州。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太行山西北麓大部分為北戎之地,北麓為北燕國所據,東麓為邢國所有,東南及南麓封國有衞國、雍國、原國、單國、邘國,西麓則為晉國。春秋前期,環太行山諸國有晉、葛、衞、鄴、黎、邢、肥、鼓、中山、代等;春秋後期,環太行山諸國有晉、周、鄭、衞、中山、燕等。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環太行山諸國主要是燕、趙、魏,其中,趙國基本擁據太行山東西兩麓。
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環太行有上黨郡河內郡邯鄲郡太原郡代郡、上古郡、恆山郡廣陽郡等。
西漢郡國並行,到了武帝時期,建立了刺史制度,環太行山的有幷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東漢全國設立十三州,環太行山有司州、幷州、冀州、幽州。
三國時期,太行山為曹魏所擁據。
西晉初期,環太行山有司州、幷州、冀州、幽州;東晉十六國時期,太行山一直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所把持。
隋朝文帝時,實行州縣二級行政體制;煬帝即位,改州為郡,實行郡縣制,環太行山有長平郡、上黨郡、河內郡、雁門郡、絢郡、上谷郡、恆山郡、博陵郡、趙郡、襄國郡、魏郡、太原郡等。
唐代實行道、府、州、縣制,太行山為河東道與河北道的界山。
五代時期,太行山北部逐漸為契丹所蠶食。
北宋時期,宋朝與遼國以今山西的河曲、貴嵐、原平、代縣、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滿城、霸州為界,太行山分屬兩國;後,金滅北宋,採宋制,實行路、府(州)、縣三級管理,環太行山有河東北路、河東南路和河北西路。
元代實行行省、路、府(州)、縣四級行政管理體制,太行山全屬中書省。
明代大致繼承元代行政區劃,採用省、道、府、縣的行政區劃,環太行山分別有南直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行政基本承襲明制,環太行山分別為直隸、河南、山西三省。
民國時期,環太行山分別為察哈爾、河北、河南和山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行山為山西與河北、河南的界山。 [13] 

太行山脈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行山文化帶縱貫南北400餘千米,大量的非遺文化遍佈太行山。
上黨梆子,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行於山西東南部長治、晉城兩市,是用崑曲、梆子、羅羅腔、卷戲、皮簧五種聲腔同台演出的劇種。
陽城鼓書,起源於明末清初,清中期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熟,是陽城土生土長、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羣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其唱腔音樂以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 [16] 

太行山脈保護研究

太行山脈自然保護區

河南太行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焦作轄區是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位於沁陽、博愛、中站、修武與山西交界處,總面積17215公頃,屬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用以更加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其中就包括分佈最北界的珍稀動物——獼猴的最大種羣及其棲息地。 [8] 

太行山脈綠化工程

安陽境內挺拔、峻峭的太行山。 安陽境內挺拔、峻峭的太行山。
在中國太行山國家公園建設的多林種的造林工程。太行山區南起黃河,北至燕山山脈,西臨山西省的汾河,東瀕華北平原,包括河北、山西、河南與北京市共110個縣,其中有39個貧困縣,佔28%。總面積約1400多萬公頃。太行山區山高坡陡,岩石裸露,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當地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每當暴雨集中,給下游平原地區造成洪澇災害。 [4] 
太行山綠化工程的總體規劃是在1986—2000年間新增綠化面積395.6萬公頃,其中造林育林面積329.9萬公頃,佔83.4%;種草育草65.8萬公頃,佔16.6%。 [4] 

太行山脈科學價值

太行山的意義並不僅在於它本身,還在於自兩百多萬年以來的第四紀時期,正是由於太行山的強烈抬升,才有了太行山以東盆地的不斷沉陷,太行山東緣大斷裂造成的這種地形上的一正一負,才使得西邊不斷地削山移土,東邊不斷地填海成陸。對古海岸遺蹟的科學研究,已表明距今7400年時,華北海岸線還位於保定—石家莊—邯鄲—安陽一線的太行山麓。此時的古人如果登上太行山向東俯瞰,應當是憑海臨風、汪洋無邊的景象。而大約與此同時或稍後的仰韶文化遺址,還在黃河剛剛東出三門峽的南太行與伏牛山之間。而隨着太行山山前平原的向東推進,文明的繁衍也向東擴展,在太行山東麓的河南安陽,才出現了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遺址。距今約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曹孟德擊敗袁紹,掃平北方時,華北平原的天津至現今黃河三角洲的大片地區還在海中,因此曹操統一的中國北方地域,是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語的。因此,説太行山是華北平原的母地並不為過。 [11] 

太行山脈社會生活

太行山脈交通

太行山多橫谷(陘),均為連接東西的通道。軍都陘、蒲陽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幟關陘為著名的太行八陘,是商旅通衢,兵要之地。 [9] 
為了改變太行山區交通不便的狀況,已建成京包、大秦、京原、石太、太焦、邯長、陽涉、侯月等鐵路幹線以及縱橫交錯的公路。 [7] 

太行山脈健身

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沿太行山和京杭大運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打造“三縱”,沿絲綢之路、318國道、長江、黃河沿線打造“四橫”,構建户外運動“三縱四橫”的空間佈局。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