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符觀

鎖定
太符觀位於山西省汾陽市東北17千米杏花鎮上廟村。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觀內創建醮壇,明、清均有修葺。現存建築吳天玉皇上帝殿為金代原構,餘皆明代所建。 [2] 
太符觀坐北朝南,南北長177.5米、東西寬50米,佔地面積8875平方米。兩進院落,中軸線由南至北有照壁、牌樓、倒座戲台(下層為山門,兩廂關帝廟、二郎殿)、昊天玉皇上帝殿(兩廂后土聖母殿、五嶽殿)。 [2] 
2001年6月25日,太符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太符觀
地理位置
山西省汾陽市東北17千米杏花鎮上廟村
所處時代
金至清
佔地面積
8875 m² [1]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30-18:0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243-3-49

太符觀歷史沿革

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觀內創建醮壇,明、清均有修葺。現存建築吳天玉皇上帝殿為金代原構,餘皆明代所建。 [2] 
明代後,土聖母廟被火焚燒;萬曆十一年(1583年)重建。
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增建紫薇閣。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五嶽殿。
清道光十年(1830年),太符觀題刻的《十甲舉廢振興志》碑記錄了晚清山西村落的組織模式。 [5] 
1978年,對太符觀全廟進行整體維修。 [3] 

太符觀建築格局

太符觀坐北朝南,南北長177.5米、東西寬50米,佔地面積8875平方米。兩進院落,中軸線由南至北有照壁、牌樓、倒座戲台(下層為山門,兩廂關帝廟、二郎殿)、昊天玉皇上帝殿(兩廂后土聖母殿、五嶽殿)。 [2] 

太符觀主要建築

  • 山門
山門為四柱三檐磚木牌樓式建築;由明樓、次樓共三間組成,兩側附八字撇山照壁。坊柱包砌下部為束腰的磚牆,磚牆上部外牆嵌黃綠藍三彩琉璃“二龍戲珠”圓形圖案,從龍體的造型和風格看,應為明代作品。磚牆頂部作懸山式灰瓦頂,與琉璃瓦樓頂相呼應。坊柱間三嫦門均裝板門,門上飾鋪首和門釘。正樓上部結構以枋柱直抵脊漱,板門上檻至脊凜間穿插七踩鬥棋,懸山頂,屋面飾琉璃脊飾和瓦件,兩山釘博風、懸魚。兩側次樓結構同正樓,唯鬥棋五踩。山門兩側的八字撇山照壁的設置,使門前形成一個小空間,可做為進出山門的緩衝之地。 [6] 
  • 昊天玉皇上帝殿
昊天玉皇上帝殿位於中軸線北端。坐北朝南,立於高1.2米的磚砌台基之上,殿前置月台,突出了正殿的位置。大殿平面近方形,面寬三間(12.48米),進深六椽(11.22米),單檐歇山頂,施琉璃脊飾,殿頂筒板瓦,藍琉璃瓦方心、剪邊。大殿出檐深遠,翼角升起明顯,使屋檐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正立面下為隔鹼,上部磚牆直抵闌額下,明次間分別開門洞和窗洞,裝飾板門和直欞窗,其中板門為金代形制,每扇各釘五排金瓜形乳釘,每排10個共50個。同樣作法在山西文水金代建築則天廟、稷山元代建築青龍寺等處都可見到。
大殿柱網採用了減柱造,兩根後金柱被省略。柱高4.21米,直徑0.33米,柱高與柱徑之比約為13:1。檐柱一週均隱於牆內,金柱下置平礎石。柱頭間設闌額、普柏枋,其中闌額在角柱不出頭,同建於宋初太平興國年間的太原晉祠聖母殿類似。
普柏枋以上施鬥棋,鬥棋用材粗壯,前檐各間均施補間鋪作一朵,兩山只前次間施一朵,後檐及其餘各間均不施。鬥棋結構基本相同,五鋪作雙杪計心造。乳袱伸出檐外部分作螞蛇頭。明間檐下懸“昊天玉皇上帝之殿”豎匾。匾中文字用“之殿”句式在山西元代以前的古建築匾額中較常見。 [6] 
  • 后土聖母殿
后土聖母殿即東配殿,始建年代不詳,明代曾被大火焚燬,據觀內《重修太符觀記》碑記載: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重建。面闊五間,進深六椽,七檀前廊式構架,單檐懸山頂,山面出際較大。殿頂飾有琉璃瓦剪邊,各垂脊均置神獸三尊,屋面蓋瓦為灰色筒板瓦。前檐斗拱分柱頭科和平身科兩種,為五踩重昂鬥棋,明間平身科交互鬥上出45度斜桃,裝飾性較強。明次間施六抹方格格扇門退置於金柱之間,使前部形成檐廊,僅梢間為直欞窗。殿內鬥棋、梁枋間遍施旋子彩畫(旋子中心多飾赤色),技法較為成熟。
殿內設磚砌神台,上置明代彩塑29尊。正面塑主像5尊,高1.4米。南北兩山各塑主像兩尊,高1.35米。其中明間正中的后土聖母彩塑,頭飾龍鳳冠,身披龍鳳袍,雙手執筋板,安坐於須彌座之上。后土聖母左右有侍女像四,分別奉印、奉巾。其餘八位容貌衣飾程式化的女神主像,由於神像牌位遺失,其確切身份已經難以稽考,但從塑像的裝飾和每尊身旁備兩位侍女像的司職,尚能分辨出兩位“聖母”的身份:位於北山牆下為懷中嬰兒餵奶的“聖早” 、可以判定為“乳飲哺侍養幼聖母(娘娘)”。相鄰的另一位“聖母”因身旁各侍立了一位懷抱嬰兒的侍女,約為“送生錫慶保產聖母”。在侍從羣像中,有一侍女肩挎裕漣,左手護裕,右手提裙,左腳向前邁出半步頭朝右側,扭頭作迴應狀。這尊塑像靜中寓動,造型生動,為整堂彩塑中的上佳之品。 [6] 
  • 五嶽殿
五嶽殿即西配殿,始建年代不詳,據觀內清代《太符觀葺修嶽瀆廟》碑記載,五嶽殿曾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其主體結構與相對的后土聖母殿相似,應為明代遺構。五嶽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七模前廊式構架。前檐鬥棋分柱頭科和平身科兩種,為五踩重昂鬥棋,明間平身科交互鬥上出45度斜桃,裝飾性較強。前檐明次間施格扇門窗,也是退置於金柱之間,使前部形成檐廊。大殿內依北、西、南牆築高1米的凹字形神台,正面(西)分別塑五嶽神像,高2.15米,各配侍女像二尊,高1.6米,南北兩山為高1.7米的四瀆神像,四瀆神未配侍女,表示其神階低於五嶽。由於神靈牌位盡失,加之雕塑程式化嚴重,所以其確切身份難以確定。但一般而言,由於東嶽在道教和民間的影響力最大,故殿內主神應該為東嶽神。該殿不設神龕,五嶽和四瀆端坐在神台之上,五嶽背後設泥塑背光,殿中柱上盤塑黃、紅、白、黑四色飛龍,分別與南北兩側座上的四嶽對應,表示他們是乘龍而來。而正中東嶽大帝因為是主人不出去,所以沒有表示東方方位的青龍,寓意可謂周全。 [6] 
  •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原來代表星空二十八個區城,是參照月亮每一天的位置規定的,道教對此天象加以擬人化,為之定姓名、服色和職掌,塑成人物形象並配以包括十二生肖在內的28種動物形成了二十八個神祇形象,頂禮膜拜。太符觀西南的紫微閣雖已不存,但閣中原有的二十八宿塑像和劉秀塑像在文管所職工的精心保護下,躲過文革浩劫,得以保存,部分藏於山西博物院。二十八宿彩塑高約1.5米,被塑成二十八位不同的人物形象,但程式化傾向嚴重,大約為明代作品。 [6] 

太符觀文物遺存

曹文對太符觀的建築、雕塑、壁畫進行了總體記錄與介紹。按曹文,太符觀的壁畫有三處,分別是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東配殿聖母殿和西配殿五嶽殿,其中昊天玉皇上帝殿壁畫為清代重描筆跡,五嶽殿壁畫為明中後期作品,聖母殿壁畫未言創作時代,其文雲聖母殿明代被大火焚燬,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重建,似為明代萬曆年作品。各殿壁畫創作時代的確定標準,曹文均未陳述。沈文對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以下簡稱玉皇殿)的壁畫進行了實地調查並做了初步研究。沈文經實地測繪統計出玉皇殿壁畫的面積,並根據榜題識別出玉皇殿北、東、西三殿的諸神祇身份,並對其主神體系和附屬神祇體系進行了討論,最後通過壁畫圖像特徵變化、碑文考釋、與同類壁畫榜題比對等方法,考證出玉皇殿壁畫為明代萬曆九年(1581年)七月至萬曆十一年(1583年)六月之間所繪。
太符觀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東配殿聖母殿和西配殿五嶽殿三殿均繪有壁畫,所繪不外道教神祇、聖母出遊、宮中燕樂等內容,與山西現存的其他道觀壁畫並無太大的不同。然玉皇殿內北壁第一層所繪的三幅圖像十分特別,第一幅圖榜題為先天祖襲,一大圓內,紅天綠地,披髮男人全身赤裸,端坐其中,身體骨骼經脈清晰可見。第二幅圖榜題為大道梵天一燾,一個大的橢圓形,上紅下綠,紅天綠海。第三幅圖榜題為玉清聖境,三個大圓相交,呈疊壓之狀,從下往上疊壓。據沈曉東文,此三幅圖像在現已發現的壁畫圖像材料中從未出現,可能是一種新的主神表現模式。三幅圖中,以先天祖太圖最為突出,圖中男子彷彿身着一件透視衫,身體的經絡骨骼清晰可見,在中國傳統的道觀壁畫中絕無僅有。中國畫重象徵輕寫實,畫人物講究神似,注重表現人物的身形姿態,這種重視人體骨骼筋肉表現形狀的繪畫是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西方人物畫中比較流行的。
據沈曉東文,玉皇殿東壁所繪道教附屬神祇也呈現了新的特點,在壁畫附屬神祇體系的尾部出現了一些行業祖師,分別榜題為:造字文祖神眾、製藥醉酒祖神眾、工祖枝口眾師,這在南宋、明代的典籍神系中未見記錄,在其他道觀壁畫中也未見。行業神,又稱“祖師神”,是中國歷史上普遍流行的一種民間宗教信仰,是各行各業求神庇佑、祈福禳災的一種神靈信仰。在道觀壁畫上繪有行業祖神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行業與當地民眾生活密切相關。 [5] 

太符觀歷史文化

從太符觀的佈局特點和祭祀的神祇組合來看,太符觀從建立到明清一直是一所民間的宗教場所,太符觀的神靈組合一方面表現出順應道教演變的主流趨勢,如玉皇大帝的名號和形象。另一方面又呈現出民間較隨意的神祇組合,如后土與五嶽相配,五嶽四瀆集於一祀,道觀中原有的紫微大帝、二十八宿、劉秀、關公、二郎和馬王諸神同觀中主祀玉皇大帝的關係十分牽強。因此太符觀所表現出的宗教的世俗化傾向及其文化面貌的獨特性和稀有性,正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道教文化發展進程的真實反映。 [6] 

太符觀價值意義

太符觀的主要特色是它有着品位高超的建築羣體和線條優美的彩塑、懸塑和壁畫。多年以來它吸引了許多建築、美術、文物、文化藝術屆的專家學者到此參觀考察。太符觀的壁畫、彩塑、懸塑、碑碣包含了豐富的道教內容,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藝術作品,雖歷經風雨,但仍煥發絢麗光彩,在山西宗教建築中佔具重要地位。 [4] 

太符觀文物保護

2001年6月25日,太符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太符觀參觀信息

太符觀地理位置

太符觀位於山西省汾陽市東北17千米杏花鎮上廟村。 [2] 

太符觀交通路線

公交:無公交直達,可以乘坐當地出租車。
自駕: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太汾高速。
1、沿太汾高速向西收費路段30.4千米;
2、下杏花村出口前往307國道部分收費路段2.6千米;
3、在307國道向左轉2.2千米4.向左轉1.0千米。
參考資料
  • 1.    太符觀(第五批國保)  .山西省文物局.2014-09-22[引用日期2021-04-27]
  • 2.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委員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384.
  • 3.    太符觀  .汾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24]
  • 4.    太符觀  .汾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24]
  • 5.    郝紅霞,賀丹.山西汾陽太符觀壁畫所揭示的村落民眾信仰[J].文物世界,2012,No.110(03):37-40.
  • 6.    郎保利,曹加武.山西太符觀:道教建築及其世界觀縮影[J].中國文化遺產,2012,No.51(05):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