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空稻

鎖定
太空稻指航天育種水稻,水稻基因經過深空環境發生改變後,可以通過對其定向跟蹤,從而發現可利用的優良基因 [2]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一批約重40克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星際穿越”23天后,隨同返回器順利着陸,播種在華南農業大學的實驗室和試驗田中 [1] 
2021年3月29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以及學生將 “太空稻”由温室大棚中轉移出來,將移栽至室外試驗田 [3]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乘組帶回樣品水稻種子,經歷了120天的空間培育生長,完成了從種子到種子的發育全過程,是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水稻種子。 [5] 
中文名
太空稻
別    名
航天育種水稻
親本來源
華航31號、航恢1508
介紹
太空稻共計40克的太空稻種於去年2020年11月24日搭乘嫦娥五號登月,歷時約23天、76萬公里的“環月旅行”後,返回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種植。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植物航天育種國家級平台。
搭乘嫦娥五號的這批稻種屬“航二代”,其父母均為航天育種成果,分別名為“華航31號”和“航恢1508”。“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搭載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繞月深空誘變研究,實現了水稻種子深空搭載的首次突破。”中心主任陳志強認為,“種子在搭乘過程中會經歷微重力、太陽黑子爆發等特殊環境,這會對稻種基因變異造成影響,極其難得。”
在業界專家看來,這批經過深空搭載的天稻極具科研價值。該中心將藉由水稻種子深入瞭解模式生物響應深空環境的分子及遺傳機制,為探索生命起源、物種進化和宇航生物安全提供理論支撐。此外,將獲取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優良新基因,並形成完善的關鍵基因利用技術體系,服務於水稻品種選育。除研發以外,此次搭載預期成果還有為我國“種子安全”提供自主“種子芯片” [2] 
2021年7月9日上午,夏日炎炎,稻香飄飄。在華南農業大學實驗基地的大田裏,華農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濤和航天育種中心副研究員、實驗室主任王加峯正在田裏收割水稻。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