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空戰

(以地球的外層空間為戰場所進行的攻與防的作戰)

鎖定
太空戰是指利用天基武器系統,以爭奪制天權為目的的作戰行動,是以地球的外層空間為戰場所進行的攻與防的作戰。它既包括作戰雙方天基武器系統之間的格鬥,也包括天基武器系統對地面和空中目標的打擊以及從地面對天基系統發動的攻擊。其目的就是剝奪對方對太空的使用權。
中文名
太空戰
利    用
利用天基武器系統
目    的
爭奪制天權
類    型
地面對天基系統發動的攻擊
包括外層空間的相互攻防行動、外層空間同空中、地面或海上之間的相互攻防行動。以軍事航天力量為主要作戰力量,目的是奪取和保持制天權,對於維護國家空間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伴隨着航天技術的發展,太空領域成為軍事鬥爭的制高點。
20世紀80~90年代,美國先後提出“戰略防禦倡議”計劃、國家導彈防禦計劃(NMD)和戰區導彈防禦計劃(TMD)。
1998年4月,美軍成立了航天司令部,並制定了發展空間力量、實施太空作戰的長遠規劃《2020年設想》。
2000年7月,美國又制定了《太空控制》文件。其後,美國空軍還出台了“飛行轉型”的未來太空作戰計劃,詳細描述了美國太空作戰的發展方向、武器研發、短期和長期目標等。
2002年8月,美軍頒佈《聯合太空作戰條令》,正式確認“太空作戰”是美軍聯合作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1月,美軍頒佈《太空作戰》,全面更新了聯合“天空作戰”理論。
2011年2月,美國公佈的《國家安全空間戰略》,強調為保持空間軍力優勢,應加強空間情報能力和應用建設。在制定計劃、規劃目標的同時,美國空軍於2001年1月22~26日進行了“施裏弗”Ⅰ太空戰模擬演習,後又分別於2003年2月20~27日、2005年2月5~11日進行了“施裏弗”Ⅱ、“施裏弗”Ⅲ太空戰模擬演習等。
俄羅斯作為世界軍事航天大國,在太空中佔有巨大軍事優勢。
2002年7月,俄羅斯將戰略火箭軍改為獨立兵種,其中的軍事航天部隊和導彈空間防禦部隊被分離出來,組建了太空兵。
2004年底,俄羅斯宣佈將建立有空軍、海軍、航天兵和防空兵力參與的國家空天防禦系統,以應對未來大規模的空天戰爭。隨着美、俄等國對太空領域爭奪的加劇,太空逐漸軍事化。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動用了幾乎全部軍用衞星系統,為多國部隊提供了有力的偵察、通信、預警、導航、氣象等保障。
在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共投入20多個航天系統的78顆各種衞星,為其部隊提供全面的作戰保障,使其始終掌握着戰爭的主動權。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太空信息支援和保障能力由戰略層次向戰役層次發展,標誌着太空信息支援和作戰保障系統逐漸趨於成熟。
以伊拉克戰爭為例,美軍在太空投入各種軍用和民用衞星100餘顆。其中,“鎖眼”“長曲棍球”等衞星組成的空間成像偵察系統,成為美軍對伊拉克戰爭態勢感知的主力,可以對伊拉克全境保持每兩小時一次的嚴密監視;同時,在通信、定位、導航、制導等各方面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世紀初,軍事航天系統主要是為地球表面的陸地、海洋、空中的作戰行動提供信息支援,配合和保障地球表面的作戰。而太空戰將在國家最高軍事指揮機關領導下組織實施,具有戰場空間廣闊、戰場環境複雜、尖端技術密集、武器系統複雜等特點。
根據所使用的武器及作戰行動特點,其作戰樣式大致分為:
①衞星攻防戰。如用外層空間雷設伏,用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地基平台發射激光或動能武器攻擊衞星,或用航天飛機或空間站的機械臂摘星等。
②空間反導戰。如用天基激光或動能武器摧毀敵方導彈或導彈系統等。
③空間作戰平台攻防戰。如在航天飛機上配備武器進行交戰等。
④天基對地攻擊戰。如向地(海)面發射激光、粒子束、動能武器等。
隨着戰爭形態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圍繞太空的鬥爭日趨激烈。太空戰將發展到從陸地、海洋、空中和空間對敵方的航天器進行攻擊作戰,以及從空間對地球表面的目標進行攻擊和空間武器的直接對抗,對作戰雙方的戰爭進程和結果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鑑於世界一些軍事強國在外層空間的軍備競賽逐步升級,國際輿論強烈主張外層空間非軍事化。
中國航天技術已有突破性進展,但中國將繼續堅持和平利用太空,反對太空武器化和太空軍備競賽,積極參與國際太空合作,密切跟蹤掌握太空態勢,應對太空安全威脅與挑戰,保衞太空資產安全,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維護太空安全並造福人類。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2022年1月,美國太空軍領導層預計,太空軍在2022年將繼續變得更加“致命”。該軍種在成立的第三年將發明新的戰術場景,同時組織架構變得更加成熟,並讓外部實體發揮應有的作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