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監弄

鎖定
太監弄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最繁華的步行街觀前街中段南側,是觀前街的一條內街。也是蘇州著名的美食一條街。太監弄名的由來,與蘇州出產絲綢有一定的關係。
中文名
太監弄
外文名
Taijian Long
位    置
蘇州城區中部 [1] 
特    色
美食街
路    長
329米 [2] 
路    寬
7米 [2] 

太監弄地理位置

太監弄
太監弄(5張)
太監弄是位於蘇州市中心北局觀前街之間的一條短巷,位於珍珠弄北面,東出宮巷,與碧鳳坊相直,向西越過北局至邵磨針巷 [1-3] 

太監弄地名典故

因蘇州絲織品名聞天下,明代在蘇州設立了專門供奉皇家絲織品的織造局,地址位於今小公園一帶。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織造府,遂稱原織造局為北局。明代織造局由皇帝派親信太監主持其事,還有若干中小太監作助手。這些太監聚居的里弄被稱為太監弄。另據《吳門表隱》載明代有金玉、如意兩太監在此居住,故名太監弄。太監弄西段曾名青年路,因原設有基督教青年會而得名,1982年統稱太監弄。 [1-2] 

太監弄街巷特色

太監弄 太監弄 [4]
太監弄為蘇州著名的美食街,素有“吃煞太監弄”之稱,松鶴樓得月樓、上海老正興、等著名菜館均聚此一弄。 [1] 

太監弄發展歷史

蘇州人有個説法叫“吃煞太監弄”,事實上,早先有“吃煞臨頓路”一説,明清時期,閶門、胥門外是飲食業最集中之地,到後來石路地段遭日軍轟炸,昔日名館化成廢墟,然而城內受損較小,尤以東半城為主。直到觀前街拓寬,北局開發後,酒家飯店逐步“佔領”太監弄一帶,松鶴樓等老店紛紛翻建擴張,臨頓路盛況便漸漸衰弱了。 [2] 
據地方誌記載,日偽時期,上海租界和四鄉有不少人移居蘇州,太監弄、北局及周邊市面一時呈現畸形繁華。細數一遍,民國28年,到太監弄擇址開業的有三和菜館、味雅菜館、上海老正興、蘇州老正興、新新菜飯店、功德林素菜館、大東粥店、大春樓面店及清真館等,再加上熟食燻胴攤販晝夜不絕,燻魚、爆蝦、豬耳朵、豬腸、馬蘭頭等風味獨具,而夜宵格外熱鬧。其實此前有人辦過三六齋素菜館,隨後揚州一僧廚開辦覺園素館,不過僅維持一年半載。另外,璇宮菜館、東吳菜館、鴻興館粥店、江南飯店等也營業過一段時期。 [2] 
老字號有過一段改名史。在文革開始後,菜館業中的老字號全被砸掉,賦予革命色彩,如松鶴樓改成“東方紅飯店”;菜餚受“大眾化”思想影響,取消特色。不少網點一同撤併,菜館業淪落到少有的低谷狀態。直到1979年,老字號店名恢復,傳統名菜重登大雅之堂,隨後得月樓菜館、王四酒家、京華菜館、清香齋、五芳齋麪館等應運而生,朱欄青瓦、飛檐戧角,美食街換上了新衣,頗具渾然天成的江南建築風貌。 [2] 
然而,與酒樓建築風格相媲美的是特色佳餚,正是有了獨到的“美食秘籍”,才能不斷滿足吃客們的口腹之慾,聽到諸如“松鼠桂魚”、“櫻桃汁肉”、“叫化雞”、“百花爭豔”等名菜,已叫人垂涎欲滴。説起松鶴樓,這個老字號始創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前,乾隆四十五年,重修面業公所時,松鶴樓被列入其中。據歷史考證,徐金源是最早的店主,在當時所經營的麪點別具風味。到後來子承父業,可由於兒子徐培根從小追名逐利,無心經營,最後生意每況愈下,隨後將其盤給張文炳,從此“和記松鶴樓”誕生了。張文炳推出了一系列個性化的經營理念,例如在進貨方面,執行“三不進”原則,即不進鵝,不進鯉魚,不進黑魚。民國13年,為提高松鶴樓的聲望和地位,他會同三家飯館,聯名向蘇州總商會申請註冊。後來松鶴樓經過翻建,店容煥然一新,成為地方名流宴請的大菜館。改革開放後,店幾經改造,面積擴展到3600多平方米,且內設松鶴、鴛鴦、迎賓共八大餐廳,共能容納2000餘人就餐。1994年,“松鶴樓”獲得國家工商局的商標註冊,之後又榮獲“國家特級菜館”美譽。 [2] 
松鶴樓還帶有一絲傳奇色彩。有歷史記載,清乾隆二十年,蘇州旱災,大小水井一一干枯,唯有松鶴樓後院內的那口“蟹臍井”甘露不斷,才能普救民眾。地方官遂請老道士探其原故,他察看地形後表示,“吳王闔閭令伍子胥建蘇州城,似蟹形,此井在中心,通八路水源,因此甘露不斷。” [2] 
今日太監弄,一家家餐廳、飯店鱗次櫛比,就像把人帶進了美食天堂。經過改造,太監弄變身為一條時尚街區,大部分老字號退居“二線”,而樓下卻多了好幾張洋麪孔,為美食街增添了幾分“年輕”生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