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田痣

鎖定
太田又稱上齶部褐青色痣、眼皮膚黑素細胞增生病,是太田於1938年首次描述的一種波及鞏膜及同側面部沿三叉神經眼支、上頜支走行部位的灰藍色斑片損害,好發於有色人種,如東方人及黑人。女性多見。發病年齡在嬰兒期及青春期有兩個峯段,其中1歲以內發病佔61.35%。
外文名
nevusofOta
就診科室
皮膚科
多發羣體
東方人、黑人女性;嬰兒期,青春期
常見發病部位
眶周,顳部,鼻部,前額,顴骨
又    稱
上齶部褐青色痣,眼皮膚黑素細胞增生病

目錄

太田痣病因

可能與遺傳有關,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胚胎髮育期間,黑素細胞由神經嵴向表皮移行時,由於某種原因未能通過表皮、真皮交界,停留在真皮內而形成的病變。而有的研究認為可能不是黑素細胞的殘留,而是一種與藍類似的錯構瘤或樣損害。

太田痣臨牀表現

有報道2/3的患者出生時即有眼部損害,而皮膚損害可在10多年後才出現,損害發生於一側面部,特別是三叉神經第一支、第二支所支配的部位,故最常見於眶周、顳部、鼻部、前額和顴骨。約數釐米大小的色素斑可為灰藍色、青灰色、灰褐色、黑色或紫色,斑片着色不勻均,呈斑點狀或網狀,界限不清楚。一般呈褐色斑狀或呈網狀,而藍色較為瀰漫。色斑顏色還常隨年齡的增長而加深,在斑中偶有結節表現。約2/3患者同側鞏膜有藍染或褐色斑點,有時瞼結合膜、角膜也有色素斑,少數患者口腔和鼻黏膜也有類似損害。5%~10%病例為雙側性。少數患者可伴發伊藤、持久性蒙古斑或鮮紅斑。太田極少惡變。

太田痣診斷

根據色素斑的發生部位及顏色即可診斷。

太田痣治療

色淡而範圍小者,可試用液氮冷凍、化學剝脱與皮膚磨削術等,部分病例可獲較好效果。色深或範圍較大者,對上述療法療效較差,可選用染料脈衝激光如紅寶石和Nd:YAG激光治療,術後不留瘢痕,可達較好美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