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淵

鎖定
太淵,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別名鬼心、太泉、大泉、天泉、大淵。屬手太陰肺經。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長展肌腱內側,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主治咳嗽、氣喘、無脈症、腕臂痛。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中文名
太淵
別    名
鬼心
太泉
大泉
天泉
大淵
出    處
《靈樞·本輸》
隸    屬
手太陰肺經
穴    性
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會
主    治
咳嗽、氣喘、無脈症、腕臂痛
功    能
理血通脈,宣肺平喘,清泄胃熱
操    作
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主要配伍
配神門穴治唾血

太淵名稱釋義

太,大也。淵,深也。穴為肺經原穴,八會之一脈會。言其脈氣所大會,博大而深,故名太淵。 [1] 

太淵功能作用

理血通脈,宣肺平喘,清泄胃熱。

太淵定位

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

太淵解剖

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長展肌腱內側。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太淵主治

1 咳嗽、氣喘等肺系病證。
2 無脈症。
3 腕臂痛。

太淵操作

仰掌,當掌後第一橫紋上,用手摸有脈搏跳動處是穴。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太淵臨牀運用

1 現代常用於治療肺氣腫、支氣管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哮喘、肺結核、咳血、肋間神經痛、結膜炎、角膜炎、失眠、聾啞、經閉、無脈症、橈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及膈肌痙攣等。
2 現代研究,太淵為八會穴之一的脈會,對血液運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較好的療效。臨牀觀察,針刺太淵穴對咯血及腦出血,均有顯著效應。對於血壓的調整也有較好作用,臨牀觀察表明,針刺太淵穴,對三期高血壓有降壓作用。太淵又是肺經的腧穴(原穴),對肺功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有人利用流速儀和氣流阻斷分測定太淵、肺俞等穴,實驗前後氣道阻力的結果顯示,吸氣和呼氣階段氣道阻力的增高都有下降,尤其呼氣時下降更為明顯,説明可改善肺通氣量的作用,使肺呼吸機能加強。

太淵配伍

1 配尺澤穴、魚際穴、肺俞穴、膈俞穴、三陰交穴治咳血。
2 配神門穴、太沖穴、行間穴、魚際穴治嘔血。
3 配四縫穴、合谷穴、少商穴治頓咳。
4 配俞府穴、風門穴、膻中穴、中府穴、三里穴治吼喘氣滿,肺脹不得卧。
5 配列缺穴、經渠穴治掌中熱。
6 配公孫穴、隱白穴、肺俞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治煩怨不卧。
7 配列缺穴、人中穴、頰車穴、呂細穴、合谷穴治牙齒疼痛。
8 配大陵穴、乳根穴、中脘穴、氣海穴、足三里穴、內庭穴治嘔吐。
9 配肺俞穴、上管穴、條口穴、隱白穴治不可卧。

太淵相關論述

1 《靈樞·本輸》:“魚後一寸陷者中。”
2 《針灸甲乙經》:“在掌後陷者中。”
3 《聖惠》:“在手中掌後橫紋頭陷者中。”
4 《大成》:“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
5 《難經集註》虞曰:“在手魚際間,應手動脈。”
[2-9] 
參考資料
  • 1.    郭長青.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上冊).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8年:186-187頁
  • 2.    王華.《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
  • 3.    石學敏.針灸學.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32頁
  • 4.    何玲 陳思平 王立君.臨牀腧穴學.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年:63頁
  • 5.    王玉興.新編實用腧穴學.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185-186頁
  • 6.    王東坡.對症取穴速查圖典: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20頁
  • 7.    秦濤 韓珊珊.針灸按摩取穴定位圖典.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年:9頁
  • 8.    趙吉平 王燕平.針灸特定穴祥解: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233頁
  • 9.    高希言.中國針灸辭典.鄭州市: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6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