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極道

(影視文化導演姚宇脱口秀哲學歷史故事)

鎖定
“太極道”是由新華網出品的一檔原創文化脱口秀 [1]  。新華視頻一直以來致力於打造中國領先的文化視頻平台。“太極道”以武術文化理念為根本,是繼“新華微視評”、“新華炫視”、“健康解碼”之後,新華視頻推出的又一檔重量級原創文化視頻節目。
2010年中央電視台CCTV著名導演姚宇製作並播出的一部紀錄片《最高境界的格鬥術 [2]  在文化、科學及武術領域反響強烈。幾年來深諳文化及武學核心的姚宇,變高深為淺顯、複雜為簡潔、枯燥為娛樂。殫精竭慮另闢蹊徑,以其爐火純青的導演技巧再造經典《太極道》。
太極道是一部融文化歷史、技術哲學於一體,觸類旁通啓智集慧的脱口秀節目。把中國傳統文化分為哲學、歷史、文化、技術四個層次,對大量流行於民間、歷史、傳奇、小説、影視劇等廣為所知的故事,逐一打碎,顛覆,重構,進行全新解讀。其過程縝密嚴謹,以物理學、力學、運動生理學作支撐層層推理。是一部腦洞大開的燒腦之作。
中文名
太極道
外文名
Taichidao
出品時間
2015年
出品公司
新華網 北京泰和源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
拍攝地點
北京
導    演
姚宇
編    劇
姚宇
製片人
王千友、楊秀峯
類    型
脱口秀
主    演
姚宇
片    長
十集 20分鐘/集 
在線播放平台
新華視頻
出品人
田舒斌
總監製
劉加文 姚宇
監    製
劉宏偉
策    劃
姚宇 
編    導
姚宇 王洋
撰    稿
姚宇
主講人
姚宇
運    營
劉旭 楊慧 王藝

太極道劇情簡介

“太極道”結合現代前沿的武術文化界學者的成果,將廣為流傳的武術故事,進行全新解讀。它不同於以往任何的文化節目,既不流於簡單的介紹歷史,也不為任何人或門派歌功頌德,更不是傳授拳法技術。
太極道
太極道(5張)
“太極道”以講故事的形式展示神秘的武術文化,趣味中暗藏文化哲理。該紀錄片是一個將武術文化打碎,顛覆,重構的過程,涵蓋哲學、歷史、文化、技術四個層面,層層遞進,互為印證,形成循環邏輯鏈,缺一不可。
“太極道”將全面融合PC端與移動端共同發佈,在“中國領先的文化視頻平台”新華視頻和新華炫聞客户端同步播出,實現優質內容的多元化、移動化、可視化傳播。

太極道分集劇情

    第1集 神的境界一
      “武術”絕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也絕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子?這是"太極道"第一集開宗明義的主題,也將是接下來這十集始終圍繞的話題。於是另有一現象,在歷史文化中當我們對一事物無法描述時,多以"神"來替代,而這"神"似乎又是中國人尤其崇拜和嚮往之事。因此當這一概念體現在傳統武術文化中時,被稱為"神明之境",尤其令人神而往之。
        本集則通過對中國武術史中謬誤的修正,引申到民間傳説中對太極高手"陳發科"令人啼笑皆非的描述,再回顧歷史事實中造神之源,也許我們可以整理出一個新的邏輯,合理的看待文化,真實的講述這"神明之境"。

    第2集 神的境界二
      陳家溝的陳王廷可謂聲名顯赫,武術界無人不知。但對他的傳説是否有人質疑?或曾經有過質疑?尤其是聽説在這位武功卓絕的高手身體裏有一塊"磁鐵"時,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它是怎樣發揮作用的!這不是笑話,這是我們要通過本集力圖搞清的技術問題。在我們的文化中,大凡進入神明境界的高手都是些看起來不太像人的人。這些人恰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如果我們把正常的邏輯推理發揮出正常的水平,我們也許能發現一些隱藏在離奇中的秘密。當我們上朔歷史時,孫子所説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發。"神"這一文化領域的至高境界雖高不可攀但卻有蛛絲馬跡可循,明理才能知恥。因此我們認為:"神"也是有邏輯的。

    第3集 九陽神功
      "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句話是出自金庸《倚天屠龍記》中的武功寶典"九陽神功"。但我們千萬不要單純的以為這僅是文學工作者的想象,事實上在現實中,這的的確確是出於一部數百年來影響武林,並指導華夏各門派武功發展的至高武學經典。而這部經典也是第一次把武術的最高境界用"神明"來形容。"神明之境,到底是什麼?怎樣解讀?"
        民國武術家著名的太極拳高手陳發科,曾經有一經典故事"一、二、三"流傳武林幾十年,堪稱神妙,至今難得一見。"神"在武林中也一直無定論,它絕不同於今天所見力大者,速度強者,甚至所謂的各頭銜集於一身者。在紀錄片《最高境界格鬥術》中,太極拳師所表現出與我們習慣思維不符之處甚多,至今依然無解。這又是為什麼?已知"九陽神功"是個故事,假如陳發科也只是個傳説。那麼《最高境界格鬥術》中的實驗又該如何解釋?"神"只是個概念,不能成為結論。真正的高手不能只存在在傳説中。

    第4集 離奇傳説一
      "神"然是一個令人咀嚼不停回味悠長的概念。從歷史角度來看,民國屬中國歷史的節點,它承接傳統與現代,新文化與舊文化的轉折期。很多曾經的真人真事到了民國也就變了味道,尤其武林事。楊氏太極拳創派人楊露蟬的兒子楊班侯與萬力王的故事就是一例,此事是真是假已無從考察,但楊班侯武功卓絕常與人較技卻是事實,於是我們只談技術不究史實考據。在與萬力王的故事中楊班侯揮灑自如超脱凡人的技擊術在強大的對手面前揮灑如神,輕鬆取勝。但整個故事中邏輯混亂又漏洞百出不免美中不足,並有損楊班侯偶像之名。
        因此這個故事我叫它"神話般的真實"我們知道太極是一個圓的,有一個陰陽魚,一般情況下我們講的是這一半,但我們實際是站在這一半在描述那一半。那麼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讓自己站到那一半,你真的能夠看到那一半里的所有的奧妙,你自然會明白。這是一個邏輯問題,是個哲學問題。於是為了給偶像正名我們必須要在僅有的故事信息中去偽存真整理出新邏輯,講一個新故事。

    第5集 離奇傳説二
      繼續楊班侯和萬力王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有三點不合邏輯。一、楊班侯第一招用的不是太極拳技術。這才技術上是可以一目瞭然。二、楊班侯第二招雖然是太極拳但因其第一招不是所以這兩招就顯得不合乎技術邏輯了。三、那麼從結果來看,一個巨大的石碑粉碎及萬力王跌撲在地爬不起來,就顯得不那麼真實了。
        在中國文化中的確充滿形容和比喻,甚至道德經中的水都是哲學的,但在楊班侯和萬力王的故事中已遠遠超出了形容範圍而淪為廉價的誇張,完全無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邏輯,以及物理世界的基本規律。令人不免義憤而填膺。這不由令人想起國際功夫電影巨星李小龍的武學經典理論"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是直線"也是個悖論,想法決定你的未來,邏輯決定你的高度。本集內容將娓娓道來。

    第6集 高手遇到高手
      當奧林匹克遇到中國傳統文化,就像高手遇到高手,假如楊露蟬遇到楊露蟬,孫祿堂和孫祿堂狹路相逢,可以想象孰強孰弱絕不以我們的認識而定。但卻有這一事物的規律可循,規則和思維方式同樣重要,它可以讓我們對所有悖論進行現實的解讀。
        民國太極拳高手陳發科身上,就發生過一個故事似乎可以對以上悖論稍作註解。當時北京號稱跤王的沈三,幾乎與陳發科齊名,但其心中似有不服。於是一個機會出現了,兩人意外見面,握手寒暄,這時,沈三意圖明確,手下暗用勁力。誰知意外突發,沈三隻覺手中空空蕩蕩,一驚非常,立時撒手。兩人繼續寒暄,似乎無事發生。陳發科與沈三可謂當時各自領域的第一高手,然而,一旦高手相遇,其結果必然遵循文化邏輯的規律,自然發展。這規律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第7集 一脈相承
      這個概念是中國幾千年來得以綿延不絕的文化邏輯,它不僅僅是縱向還是橫向的。各門技藝之間也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想這論述中國人不會否認。當然非要吹毛求疵者也許會有異議,不過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吧。
        由王家衞導演,徐浩峯編劇的《一代宗師》是一部好電影,我以為屬王家衞難得的精品。故事以宮二復仇為線,糾結起南北各路武林人的紛擾,最終宮二雖復仇成功但為一句誓言終生孤寂,紅顏薄倖。的確感動了不少人,因此我認為這是王家衞難得的一部好作品。但美中不足卻恰恰是這貫穿全片宮二仇恨的主線出了個問題,假如這問題是無關痛癢還好,但這問題剛好與我們的文化邏輯完全相悖,而又恰是情節核心之源——"仇恨"的動機問題,不知是王導演沒有理解文化邏輯還是徐編劇邏輯混亂所致,反正本集之中將對電影《一代宗師》這一致命之處展開詳細的分解。

    第8集 “能量”不等於功夫
      劉翔是世界公認的"飛人",他的速度曾經無人能敵。這是奧林匹克極致的體現。他的特徵是"真實"他的內涵是人體釋放能量的極限。而在文學或電影的世界裏,這種人體極限的表達卻要遠遠超過劉翔的偉大,甚至如對比會證明劉翔是個小巫而已。
        本集中會有一部電影"風雲"作為範例,對"能量"這個物理事實在藝術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荒謬進行解刨,我們會看到想象的邏輯是如何的混亂,它是以徹底顛覆或打亂人類共知的現實邏輯為能事,目的其實僅是娛樂,但卻惡劣的摧毀了善良人們建立正確邏輯的機會。奧林匹克和中國傳統文化看似不同卻是硬幣的兩面,所謂一陰一陽,認識本質,而邏輯是為人而存在。就如劉翔的完美速度已成美麗過去一樣,他證明的是人體極限的標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邏輯恰恰是躲開能量競爭的文化,它的路徑是一條超越我們思維的路,非常人可以理解,但卻可以討論、解釋、研究、甚至想象的。

    第9集 符合邏輯的技術
      "邏輯"是太極道始終如一追求而強調的,比如無論是歷史還是傳説故事甚或電影藝術,只要邏輯符合了基本是可以看的,然後再推敲細節,細節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動機、對太極道來説還要加上最重要的技術。沒有技術可以是個故事,但沒有技術就不是太極道。
        這一集中是分解孫祿堂與日本柔道高手板桓一雄的故事,孫祿堂打敗日本高手本是大快人心揚眉吐氣的事,但由於在這個傳説中的孫祿堂的行為太過古怪,而令人無法理解,其程度幾乎到了荒謬絕倫的程度。通過文字我們實在不能理解一代宗師竟然可以如此違背武術常識,竟然還能得勝?奇哉怪也!因此,為了捍衞中華文化的大業,也是為了還一代宗師的名聲,這個故事非要仔細分解一番。

    第10集 四兩撥千斤
      "太極道"從第一集開始例舉高手無數,從古代陳王廷、楊露蟬、楊班侯、董海川、孫祿堂、郝為真、到近現代:陳發科、李小龍、張志俊等。從太極拳展開到形意拳、八卦掌甚至中華武術。從莊子、李白到毛澤東。從金庸到還珠樓主。從成龍、劉翔到王家衞。我們探討的看似武學高低實則又是文化思維,看似招式技巧又似哲學境界,借用"一代宗師"的台詞"功夫,就是一橫一豎。"我們認為這是典型的悖論,試問孫海平跑得過劉翔嗎?答案顯而易見,但沒有孫海平就沒有劉翔的奪冠。可見,有話語權不一定功夫高"跑得快",這似乎也是悖論。因此我認為,站着和躺着不一定是最高境界。還用"一代宗師"的情節解釋,馬三把宮老爺殺了,難道馬三就比宮老爺子牛了?
       "四兩撥千斤"是中國人沒人不識此句,"太極道"認為這就是我們歷經十集而求證的"神明境界",但我們在本集中的解説則是開天闢地的獨特,它是腳踏實地的真實,可驗證,可再現。但它不是唯一,只因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怎一個四兩撥千斤可以概括!因中華哲學境界高遠,怎是十集"太極道"可以言説的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