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暉觀

鎖定
太暉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郢城鎮江陵縣太暉村,重修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 [1] 
太暉觀坐北朝南,佔地約1萬平方米。原建有主體殿閣5座,偏殿、左右廂房。整體佈局為三條軸線,中軸線上有觀橋、山門、四聖殿、闕樓、朝聖門和祖師殿;東軸線上有文昌宮、藥王殿、聖母殿;西軸線上建築廢圮於戰火。現存建築有山門、三清殿、鐘鼓樓、朝聖門、金殿等。太暉觀中金殿的建造規格、工藝等級,絲毫不遜於皇城建築,正因為如此,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王朝時代,太暉觀的豪華不僅給主人帶來了享樂炫耀,也帶來了殺身之禍。但是太暉觀仍然在建築、歷史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 
2006年5月25日,太暉觀在內的荊州三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太暉觀
地理位置
湖北省荊州市郢城鎮太暉村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1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661-3-36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太暉觀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湘王朱柏就藩荊州,在其府邸大興土木,修築王宮,由於修築規格僭越,朱柏為防止被人告發,將王宮改為道觀,取名太暉觀。 [1] 
明建文元年(1399年),朱柏被密告僭越建制,有意謀反,建文帝下令追查,朱柏被迫焚燒太暉觀,自焚而亡。 [1] 
明崇禎八年(1635年),重修太暉觀。 [1] 
清順治、康熙、乾隆諸代皆對太暉觀進行過修葺。 [1] 
2019年,荊州區成立道教協會,太暉觀道長陳崇定(女)當選為會長。 [4] 

太暉觀建築格局

太暉觀坐北朝南,佔地約1萬平方米。原建有主體殿閣5座,偏殿、左右廂房,殿宇高大,規模宏偉。整體佈局為三條軸線,中軸線上有觀橋、山門、四聖殿、闕樓、朝聖門和祖師殿;東軸線上有文昌宮、藥王殿、聖母殿;西軸線上建築廢圮於戰火。現存建築有山門、三清殿、鐘鼓樓、朝聖門、金殿等。 [1]  [1] 
太暉觀

太暉觀主要建築

太暉觀山門

山門位於中軸線前部,為單檐歇山式四柱三間仿木結構磚門,面闊三間,中樓高3.3米,檐下施斗拱。中門門額嵌“太暉觀”石匾,兩側門接出“八”字影壁。 [1] 

太暉觀朝聖門

朝聖門為抬梁式磚木構架,開三孔券門。明間為單檐歇山黃琉璃瓦屋面,次間為硬山灰筒瓦屋面,檐下施磚雕斗拱。 [1] 

太暉觀金殿

金殿為太暉觀主體建築,又名祖師殿,坐落在高8米、寬20米長25米的高台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琉璃瓦屋面,屋頂原覆蓋有銅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銅瓦閃光耀眼,金碧輝煌,故稱“金殿”。金殿為抬梁式木構架,飾重翹重昂五踩“品”字形斗拱,上檻以上施彩畫,雕樑畫棟,繁複精美。四周用12根石雕蟠龍八角柱形成圍廊。石柱上雲繞龍蟠,造型威嚴,龍頭伸出柱面一尺左右,凌空飛昇,栩栩如生。 [1] 

太暉觀幃城

幃城內壁鑲嵌500位靈官的磚雕,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1] 

太暉觀科研成果

湖北省博物館與荊州地區、江陵縣文化部門聯合組成考古發掘隊(張雲鵬領隊),於1961年冬季在太暉觀發現一百餘座楚墓,併發掘四座,1962年秋季發掘六座,1973年3月與華中師範學院歷史系共同發掘一座。這十一座小型楚幕,均為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墓,二座有斜坡墓道,二座有壁龕。墓向以向南的最多,向東的僅一座。葬具分為兩類,單棺單墓六座,單墓五座。葬式為仰身直肢葬。棺均為懸底弧形,其中50號幕室裏的頭箱與棺室有雙扇板門相通,懸底弧形棺蓋上鋪一牀竹簾。陶器主要組合為壺、豆;壺、缽;鼎、敦、壺和鼎、籬、壺等幾種。後兩種組合的陶器不少有朱黑二色彩繪。銅器有劍、戈、矛、鏃、法碼等。鏃最長一支達38.2釐米。另有鐵錐、漆耳杯、木俑、木鎮墓獸等遺物,總共一百餘件。 [3] 

太暉觀歷史文化

相關作品
題太暉觀 [5] 
帝子當年此勝遊,洞簫吹破古今愁。
崔巍樓閣丹霞起,瀲灩池塘碧練流。
謖謖松風長人晝,瀼瀼葭露已驚秋。
百年興廢尋常事,卻惹傷心易白頭。

太暉觀文物價值

太暉觀中金殿的建造規格、工藝等級,絲毫不遜於皇城建築,正因為如此,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王朝時代,太暉觀的豪華不僅給主人帶來了享樂炫耀,也帶來了殺身之禍。但是太暉觀仍然在建築、歷史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 

太暉觀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太暉觀在內的荊州三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太暉觀旅遊信息

太暉觀地理位置

太暉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郢城鎮太暉村。 [1] 

太暉觀交通指引

自駕:自荊州市人民政府出發,路程約為10.2千米,約21分鐘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