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康黌學

鎖定
黌學太康黌學始建於明宣德元年(1426年),是歷代尊孔儒師們“宣教化、育賢才、善民俗”的講學之所。崇禎十五年(1642年)毀於戰亂,清順治五年(1648年)重建。康熙六年(1667年),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兩次重修;新中國建立後的1952年曾維修。
中文名
太康黌學
起源時間
1426年
對    象
孔儒
類    型
學識

太康黌學建築特點

太康黌學 太康黌學
太康黌學在文化和建築上具有很高的價值,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因年久失修,又屢遭兵火損壞,太康文廟許多部位已經喪失原貌,現在僅剩下拜殿和大成殿,然而,這兩座大殿也是清代重建的。 [1] 
拜殿從外觀上看是五間房的整體結構,內設三道大梁,房頂是灰色的筒瓦,屋脊上的雕龍、雕花裝飾品保存比較完整;屋檐下四周安置有彩色的拱形飾品,其雕刻工藝十分精巧;牌坊門頭上的欄杆和拱形飾品均利用古風古韻的彩繪藝術進行繪製,整體效果非常典雅。
為凸現大成殿的巍峨,在其殿下專門建築有距地面1米高的月台(相當於現在的地基)。大成殿寬22.65米,屋頂全部覆蓋綠色琉璃瓦,象徵頭頂藍天;正中央的屋脊是琉璃燒製的二龍戲珠、人物、寶瓶、彩珠等;在四角的下垂屋脊以及其他部位還設置有琉璃獅子、小狗等,大殿屋檐下四周也設有拱形飾品。最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門頭上方的立體雕刻牡丹、龍等飾品,在國內也是少見的。
整座大殿樓閣雕花靈活,內外飾物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師雕藝精良、刻工細緻。六百年文廟巍然屹立、美觀大方,高貴而不奢華,古樸而不沉悶,充盈着文化的氣息。

太康黌學其它相關

因部分建築物風蝕損毀嚴重,雕花丟失,影響大殿形象,2005年7月,由太康縣文化局逐級報批,太康縣委、縣政府出資100萬元給予修繕,使六百年文廟恢復原貌,再現古建築輝煌氣勢,提升了太康的城市文化品位黌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