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

(元朝中書省左丞相)

鎖定
太平(1301年—1363年) [1]  ,字允中,初姓賀氏,名惟一,後賜姓蒙古氏,名太平。元朝中書省左丞相。
本    名
賀惟一 [1] 
別    名
太平
允中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奉元路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 [1] 
出生日期
1301年
逝世日期
1363年

太平人物生平

太平(1301年—1363年)是奉元路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人。原名賀惟一,字允中,其父賀勝,是元朝親軍都指揮使。初,勝以非罪死,賀惟一年尚幼,泰定帝雪其父冤而撫卹之。賀惟一資性開朗正大,雖在弱齡,儼然如老成人。嘗受業於趙孟頫,又師事雲中呂弼。賀惟一始襲父職,後來升任工部尚書、遼陽行省左遠相等要職,是當時權勢炙手可熱的少數漢臣之一。當時蒙古貴族別兒怯不花與脱脱爭權奪利,脱脱先被排擠辭相,別兒怯不花旋亦得罪。拉幫結派的蒙古貴族相持不下,賀惟一意外成為宰相。公元1357年,元順帝以任命其為左丞相,他以元朝祖制不以漢人為相而固辭。元順帝遂賜他以蒙古姓,改名太平,算是不違祖制,於是一個漢人便以蒙古姓名登上了元朝的相位。當時,元未農民戰爭已進入高潮,紅巾軍三路北伐,其東路軍勢如破竹一直逼近到距大都僅幾十裏的柳林(今北京通縣南)附近,朝臣紛紛議論遷都事宜。太平了解到紅巾軍的弱點,設法安定人心,從河南調來劉哈刺不花的元軍,一舉擊敗這支東路紅巾軍,迫使紅巾軍退走,大都轉危為安。在內政方面太平外結劉哈剌不花等將領,內結中書左丞成遵、參知政事趙中等一批漢臣極力鞏固自己的地位,並利用蒙古貴族間的矛盾排擠右丞相太不花。公元1358年,他指使御史助奏太不花“緩師拒命”,使元順帝將太不花革職,太不花逃到其部將劉哈剌不花處,劉哈剌不花卻已倒向太平,遂把太不花逮捕處死。太不花以擁有重兵的蒙古貴族而登相位又是皇后的親族,在一向重蒙輕漢的元朝被漢人左遠相所殺,實為驚人之事,由此可見太平突出的手段與才幹。 [1] 
然而,生當不太平之世的太平終於也沒能擺脱失敗的命運。隨着元末社會總危機的爆發,元統治內部的爭鬥也愈演愈烈。順帝的第二個皇后奇氏,企圖發動宮廷政變,迫使順帝禪位給她所生的太子,於是召太平示意,太平卻並未理會。因此,奇氏與太子結怨於太平,使人勁奏太平的親信成遵與趙中,以中傷太平。公元1359年,成遵、趙中被誣陷而死於獄中,太平請辭去相位。公元1363年,蒙古人右丞相搠思監受太子指使彈奏太平,太平在流放途中被迫自殺。 [1] 

太平史料記載

太平,字允中,初姓賀氏,名惟一,後賜姓蒙古氏,名太平,仁杰之孫,勝之子也。初,勝以非罪死,太平年尚幼,泰定帝雪其父冤而撫卹之。太平資性開朗正大,雖在弱齡,儼然如老成人。嘗受業於趙孟頫,又師事雲中呂弼。太平始襲父職,為虎賁親軍都指揮使,尋擢陝西漢中道廉訪副使。文宗召為工部尚書,都主管奎章閣工事,又除上都留守同知。順帝元統初,命為樞密副使,尋升同知樞密院事,遷御史中丞。時中書有參議佛家閭者,憸人也。御史劾其罪,時宰庇之,事寢不行。太平辭疾卧家。至正二年,詔起為中書參知政事,辭。進右丞,又辭。會御史祁君璧復劾佛家閭,黜之,乃起就職。宗室諸王歲賜廩食衣幣不均,太平請於帝,均其厚薄。守令多失職,請選台閣名臣充之。仍遣使核其治行,其治最者則增秩,賜金幣。遼、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贊其事,為總裁官,修成之。時粟貴而金銀賤,太平請出官本,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貲,其後兵興,卒獲其用。四年,升中書平章政事。五年,遷宣徽院使。宣徽典飲膳,權勢橫索,太平取簿閲之,惟太常禮儀使阿剌不花一無所需,太平因言於帝,請擢居近職,且厚賜之。
六年,拜御史大夫。故事,台端非國姓不以授,太平因辭,詔特賜姓而改其名。七年,遷中書平章政事,班同列上。國王朵而只為左丞相,請於帝曰:“臣藉先臣之廕,蚤襲位國王,昧於國家之理,今備位宰相,非得太平不足與共事。”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為右丞相。太平辭,帝不允,仍詔示天下。明年正月,詔修后妃、功臣傳,特命太平同監修國史,蓋異數也。太平請僧道有妻子者勒為民以減蠹耗,給校官俸以防虛冒,請賜經筵講官坐以崇聖學,立行都水監以治黃河。舉隱士完者篤、執禮哈郎、董立、張樞、李孝光。是時,天下無事,朝廷稽古禮文之典,有墜必舉。平生好訪問人才,不問南北,必記錄於冊,至是多進用之。
初,脱脱既罷相,出居西土。會其父馬札兒台卒,太平力請令脱脱歸葬,以全孝道。左右以為難,太平曰:“脱脱乃心王室,大義滅親,今父歿而不克奔訃,為善者不幾於怠乎!”為之固請,以故脱脱得還。脱脱既得還朝,即拜為太傅,然不知太平之有德於己也,因汝中柏讒間成隙,遽欲中傷之。是時,中書參政孔思立等皆一時名人,太平所拔用者,悉誣以罪黜去。九年七月,罷為翰林學士承旨,既又誣劾其過失,而並論其子也先忽都不宜僭娶宗室女。脱脱之母聞之,謂脱脱兄弟曰:“太平好人也,何害於汝而欲去之。汝兄弟若違吾言,非吾子也。”侍御史撒馬篤揚言於朝曰:“御史欲害正人,壞台綱,如天下後世何?”即卧病不起。故吏田復勸太平自裁,太平曰:“吾無罪,當聽於天,若自殺,則誠有慊矣。”遂還奉元,杜門謝客,以書史自適。
河南盜起,十五年,詔命太平為江浙行省左丞相。未行,改為淮南行省左丞相,兼知行樞密院事,總制諸軍,駐於濟寧。時諸軍久出,糧餉苦不繼。太平命有司給牛具以種麥,自濟寧達於海州,民不擾而兵賴以濟。議立土兵元帥府,輪番耕戰。十六年,移鎮益都。未幾,除遼陽行省左丞相。糴粟以給京師,處置有法,所致甚多而民不擾。十七年五月,召為中書左丞相。時毛貴據山東,明年,由河間入寇,官軍屢敗,漸逼京都,中外大駭,廷議遷都以避之,和者如出一口。太平力爭以為不可,起同知樞密院事劉哈剌不花於彰德,引兵擊之,大敗賊眾,京城遂安。會張士誠以浙西降,而晉、冀、關陝之間,察罕鐵木兒屢以捷奏聞。於是中外人心翕然,有中興之望矣。
太平又考求,凡死節之臣,雖布衣亦加贈諡,有官者就官其子孫,人尤感動。當時右丞相搠思監家人以造偽鈔事覺,刑部欲連逮搠思監。太平力為解之,曰:“堂堂宰相烏得有此事,四海聞之,若國體何!”搠思監既劾罷,太平所得俸祿多分饋之。
二皇后奇氏與皇太子謀,欲內禪,遣宦者資正院使樸不花諭意於太平,太平不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宮中,舉酒申前意,太平依違而已。是時,皇太子欲盡逐帝近臣,又令監察御史劾帝親暱臣御史中丞禿魯鐵木兒, 未及奏而所劾御史被遷為他官,皇太子疑也先忽都泄其事,益決意去太平政柄。知樞密院事紐的該聞而嘆曰:“善人國之紀也,苟去之,國將何賴乎!”數於帝前左右之,以故皇太子之志未及逞。會紐的該死,皇太子遂令監察御史買住、桑哥失理劾左丞成遵、參政趙中等下獄死,以二人為太平黨也。太平知勢有不可留,數以疾辭位。二十年二月,拜太保,俾養疾於家。台臣奏言以謂當時事之艱危,政賴賢材之宏濟,太平以師保兼相職為宜。帝不能從。會陽翟王阿魯輝鐵木兒倡亂,騷動北邊,勢逼上都,皇太子乃言於帝,命太平留守上都,實欲置之死地。太平遂往。有同知太常院事脱歡者,也先忽都故將也,聞陽翟王將至,乃引兵縛王至軍前,太平不受,令生致闕下,北邊以寧。太平終不以為己功。未幾,詔拜太傅,賜田若干頃,俾歸奉元。帝欲以伯撒裏為丞相,伯撒裏辭曰:“臣老不足以任宰相,陛下必以命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於是密旨令伯撒裏留太平毋行。太平至沙井,聞命而止,宿留久之。皇太子惡其既去而復留也,二十三年,令御史大夫普化劾太平故違上命,當正其罪。詔乃悉拘所授宣命及所賜物,俾往陝西之西居焉。搠思監因誣奏之,安置土蕃,尋遣使者逼令自裁。太平至東勝,賦詩一篇,乃自殺。年六十三。二十七年,監察御史辯其非辜,請加褒贈。
也先忽都,名均,字公秉。少好學,有俊才,累遷殿中侍御史、治書侍御史、翰林侍讀學士,皆兼襲虎賁親軍都指揮使。太平之為相也,務廣延才彥,而也先忽都以丞相子,又傾己下士,以故名稱籍然。已而被劾罷,從親還奉元。居六年,召為兵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除通政院使。太平再相,授知樞密院事,遷太子詹事。十九年,羣盜由開平東屯遼陽。冬,詔也先忽都以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詹事率師往討。太平以其年少,數請改命,不允。至則遣將拔懿州省治,盜逾遼河東奔。而朝廷讒構日甚,罷為上都留守。尋改宣政院使,以丁內艱不起。搠思監再相,復奏強起之,即日監察御史也帖木、李好直又劾罷之。已而搠思監徇皇太子旨,構成大獄,誣老的沙、蠻子、按難達識理、沙加識理、也先忽都及脱歡等不軌,執脱歡煅煉其獄,連逮不已。帝知其無辜,欲釋其事,特命大赦。而搠思監增入條畫內,獨不赦前獄。唯老的沙逃於孛羅鐵木兒大同軍中,蠻子、按難達識理等遂皆貶死。也先忽都當貶撒思嘉之地,道由朵思麻,行宣政院使桓州閭素受知太平,因留居其地。執政知其故,奏也先忽都違命,杖死之。年四十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