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軍進攻上海

鎖定
太平軍為奪取上海及其鄰近地區所進行的三次作戰。
中文名
太平軍進攻上海
外文名
Taiping Army’s Attack on Shanghai
開始時間
1860年(清咸豐十年 太平天國庚申十年)
結束時間
1862年(清同治元年 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
1860年(清咸豐十年 太平天國庚申十年)5月,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按照太平天國最高軍事會議的決定,忠王李秀成乘勝揮師東征蘇、常,並於連克崑山、太倉、嘉定、青浦後,7月1日攻佔松江府城,逼近上海。江蘇巡撫薛煥與署布政使兼上海道吳煦急忙組織清軍、地方團練及所僱用的華爾洋槍隊,並藉助在滬的英、法侵略軍,共同防守上海縣城。法軍上校福爾率300名法軍防守縣城東、北兩門,英軍上校佈德率900名英軍防守上海縣城西、南兩門。8月中旬,太平軍由青浦、松江、嘉定等地同時向上海縣城挺進,前鋒進抵七寶、虹橋、徐家彙、陳涇廟、閘北一帶。18日,李秀成親率護從300餘人到達徐家彙,隨即督軍擊敗羅(盧)家灣之清軍,並進至上海縣城西門外。李秀成此次進軍上海,寄希望於事先約定的城內兩廣兵勇的內應,而不知內應已被鎮壓。故當太平軍兵臨城下,遭到英、法侵略軍瘋狂射擊時,還下令不得還擊,並於次日率部撤離上海,取道松江、金山,進援浙江嘉興。
1862年(清同治元年 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1月7日,李秀成自杭州率軍北上,再次進軍上海。然渡泖湖抵青浦朱家角鎮後,便返回蘇州,將攻滬的軍事指揮委託慕王譚紹光主持。太平軍經由浙江沿海直趨江蘇奉賢、南匯、川沙,與此同時,逢天義劉肇均等部則由蘇州經嘉定、青浦、寶山進至吳淞、江灣、虹口,並逼近老閘橋,對上海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面對太平軍的進攻,上海官紳在洋涇浜設立會防公所(又稱“上海會防局”),與英法侵略者共同會防。薛煥、吳煦等依仗英、法等國軍隊及洋槍隊火器的優勢,對太平軍發起反撲。自2月下旬起,採取重點進攻、各個擊破的戰法,首先襲佔浦東之高橋,繼而攻佔奉賢之肖塘、南橋、柘林等太平軍駐地。在南橋之戰中,法軍提督卜羅德被擊斃。4月初,英法侵略軍與華爾之“常勝軍”(由洋槍隊更名)還先後進佔七寶及王家寺(今上海虹橋機場一帶)營地。在羅家港的戰鬥中,太平軍擊傷英軍提督何伯,斃傷“常勝軍”官兵70餘人。
正當英、法軍向太平軍進攻時,署理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新建淮軍6500餘人,由安慶舶運抵上海,增強了鎮壓上海四周太平軍的兵力。在清軍與侵略軍的聯合進攻下,太平軍在周浦、南翔、嘉定、青浦之戰中連連失利,二攻上海又受挫。
李秀成在蘇州接到嘉定、青浦等地相繼失守的報告後,立即集結精鋭,於5月14日由崑山至太倉,17日,重創清知府李慶琛部5000餘眾,即派軍進逼寶山、吳淞,親率大軍攻佔嘉定、青浦等地。英、法侵略軍懾於太平軍軍威,倉皇自嘉定撤回上海。華爾的“常勝軍”也被太平軍擊敗,副領隊法爾思德被擒(後為華爾以大量軍火贖回)。太平軍乘勝進攻松江府城。
此時,湘軍水陸師已抵天京(今南京)城下,天王洪秀全幾次下詔催促李秀成率軍回援。6月17日,李秀成撤松江之圍,率部返回蘇州,而慕王譚紹光等仍率部與清軍等轉戰於泗涇、虹橋、徐家彙、法華寺、漕河涇、靜安寺、新閘等地。不久,川沙、南匯、奉賢、嘉定、青浦等城相繼失守。至1862年底,太平軍後撤至崑山,上海附近已無太平軍蹤跡。
太平軍三次進軍上海,雖未能攻克,但在戰鬥中英勇抗擊了用近代火器武裝起來的英、法侵略軍,在中國反侵略史上寫下英勇悲壯的一頁。不過,由於太平軍在東線開闢新的戰場,使天京處於東西兩面夾擊之中,這在軍事籌劃上不能不説是一大失策。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