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軍北伐

鎖定
太平軍北伐又稱太平天國北伐,是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至五年間,太平天國派兵挺進華北、企圖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
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後佔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
1853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咸豐帝宣佈京師戒嚴。八月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茌平馮官屯。被俘後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遲處死。太平軍北伐最後失敗。
名    稱
太平軍北伐
發生時間
1853年5月-1855年
地    點
廣西至北京
參戰方
太平天國,清政府
結    果
北伐軍覆滅
參戰方兵力
太平天國北伐軍 20000餘人
傷亡情況
太平天國北伐軍 全軍覆沒
主要指揮官
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
勝保、僧格林沁、桂明、桂齡

太平軍北伐事件背景

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後,為徹底摧毀清朝的統治,派兵西征的同時,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委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為主將,率兵兩萬,由揚州出師北伐。 [1] 
這支從揚州出發的軍隊,數量着實不多,但質量卻精鋭到驚人:清一色由從廣西出來的太平軍老兵組成,即太平軍常説的“老廣西”,這些老兵各個身經百戰,更對天國的信仰,堅定到了狂熱地步,作戰精神十分勇敢頑強,戰鬥力更十分悍勇。

太平軍北伐經過

1853年(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5月13日,太平天國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等率軍2萬多人,自浦口出發入安徽境,經滁州、鳳陽、懷遠、蒙城、亳州等地,進入河南。6月13日佔歸德府(今商丘),因無船渡古黃河,遂循南岸西進,途經寧陵、睢州(今睢縣)、杞縣、陳留(今開封縣東南)、中牟、鄭州、滎陽,至汜水(今滎陽西北)、鞏縣(今鞏義)一帶,覓得船隻,於6月27日開始陸續渡河,7月3日主力渡過黃河。未及渡河者尚有千餘人,折入鞏縣南下,經湖北麻城至安徽併入西征太平軍。
太平軍渡河以後,即進攻懷慶府(今沁陽)。時懷慶城內有清軍300人及萬餘團勇丁壯,太平軍本欲速克此城,以補充糧秣、彈藥,不意屢攻不下。不久,各路清軍趕到,總數近2萬人。太平軍內攻堅城,外拒援敵,與清軍相持60日,終未能破城。9月1日,太平軍主動撤圍,取道濟源入山西,連克垣曲、絳縣、曲沃、平陽(今臨汾)、洪洞,乃折而東,經屯留、潞城、黎城,復入河南,佔涉縣、武安(今均屬河北),入直隸(約今河北)境。9月29日,大敗欽差大臣訥爾經額部清軍於臨關(今永年縣城),乘勝北上,連下沙河、任縣、隆平(今隆堯)、柏鄉、趙州(今趙縣)、欒城、藁城、晉州,10月13日佔深州城。
太平軍長驅直隸,北京震動,咸豐帝革訥爾經額職,命勝保為欽差大臣,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率馬步軍4500人合力堵截。北京設巡防所,宣佈戒嚴。10月22日,北伐軍棄深州乘虛東進,連克獻縣、交河、滄州等地,於10月29日佔領天津西南的靜海和獨流鎮,前鋒到天津郊外5千米的稍直口村,準備進攻天津。11月1日,受到天津知縣謝子澄等所率地主武裝團練襲擊,遂折回靜海、獨流鎮。這時北伐太平軍已從開始時的2萬多人,發展到近4萬人。太平軍佔領靜海和獨流鎮後,便在這裏駐紮下來,築木城,挖塹壕,建望台,埋地雷,等待援兵的到來。勝保糾集所部,加緊對太平軍的圍攻。僧格林沁則移營王慶坨,防太平軍進逼京師。太平軍對前來圍攻的清軍進行了頑強的抗擊,曾擊斃清軍副都統佟鑑。後以援軍音信全無,又值隆冬,無防寒準備,糧食也日益困難,乃於1854年2月5日,放棄靜海和獨流鎮南退。
太平軍自靜海和獨流鎮突圍南下後,2月6日佔據河間束城鎮。僧格林沁、勝保率清軍馬隊亦於當天追及,對太平軍實施包圍。3月7日,太平軍突出重圍,經獻縣,於9日抵達阜城,很快又被清軍包圍,吉文元在戰鬥中受傷犧牲。當北伐軍自靜海和獨流鎮突圍南下時,天京方面組織的援軍方從安徽安慶出發。援軍共7500人,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陳仕保與冬官副丞相許宗揚統率,經桐城、舒城、六安、正陽關、潁上、蒙城入河南永城、夏邑。1854年3月11日到盤龍集(蟠龍集),在包家樓渡過古黃河。19日佔江蘇豐縣,北入山東境,沿途大批捻軍、潰勇參軍,隊伍不斷壯大。入山東後連下金鄉、鉅野、鄆城、陽穀、莘縣、冠縣,31日逼臨清,北距阜城僅100餘千米。4月12日攻克臨清,但城中存糧軍火均被敵燒光,且清軍紛紛趕到,為避免陷入重圍,曾立昌等便撤出臨清,退守清水集(今館陶東北)一帶。
時領導集團中對下一步行動產生分歧,結果南返的主張佔了上風,援軍遂南撤冠縣,在勝保部清軍追擊和地主武裝的襲擊下,全軍潰散。曾立昌躍馬入黃河死難。陳仕保退至河南,後在安徽鳳台展溝集犧牲,許宗揚逃回天京,被楊秀清收入東牢。5月5日,林鳳祥、李開芳率部自阜城突圍到東光縣之連鎮,立木柵,掘深壕,抗擊清軍。僧格林沁則在連鎮周圍挖壕、築壘進行圍困。此時得到天京援軍已到山東的消息,便決定由李開芳率馬隊600餘騎於5月28日自連鎮突圍,南下迎接援軍。李部到達山東高唐後,得知援軍已經潰散,乃據城固守。勝保所部清軍雖多方圍攻,高唐堅守如故。
1855年2月17日,林鳳祥放棄西連鎮,集中力量堅守東連鎮。3月7日東連鎮失陷,林鳳祥被俘,15日在北京遇害。僧格林沁於攻佔連鎮後乃移師高唐,故作疏防之勢,誘使太平軍突圍。3月17日,李開芳率部自高唐突圍至茌平馮官屯,僧格林沁率軍追至後又加以圍困,仍然久攻不下,乃於屯四周挖溝築堤,從數十千米外引運河水進行灌注,屯內積水深數尺,守軍難以生存,便紛紛投出,李開芳也於5月31日被俘,6月11日在北京被殺。至此,北伐軍全軍覆沒,北伐失敗。 [2] 

太平軍北伐評價

北伐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於攻佔金陵(今南京)後,對革命形勢缺乏清醒的認識,貿然派出 2萬餘精鋭,深入華北,謀取北京,結果陷入清軍重圍;加之後援部隊派出過遲,且於中途潰散,北伐軍遂失去了突圍南返的希望。這是太平軍自起義以來所遭到的一次最大損失。 [3] 

太平軍北伐事件影響

太平軍北伐,孤軍遠征,長驅六省,雖為精鋭之師,但後援不繼,終不免覆敗。廣大將士英勇奮戰,震撼清朝心臟地區,牽制大量清兵,對南方太平軍和北方人民的鬥爭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2] 
參考資料
  • 1.    太平天國北伐援軍在魯西的戰鬥  .聊城新聞網[引用日期2016-08-26]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3.    齊建.《太平軍北伐戰役失敗原因淺析》:《軍事歷史研究》第04期,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