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洋赤道潛流

鎖定
太平洋赤道潛流,亦稱“克倫維爾海流”。太平洋海域的赤道潛流是一支流程長、流速較穩定的獨立流系,它是僅次於南極繞極流的世界第二長海流。 [1] 
中文名
太平洋赤道潛流
外文名
Pacific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別    名
克倫威爾海流
地理位置
位於赤道兩旁南、北緯2度之間,海面以下100~300米深的水層中

太平洋赤道潛流基本信息

太平洋赤道潛流,位於赤道兩旁南、北緯2度之間,海面以下100~300米深的水層中,厚度約為200米,寬度300千米左右,從亞洲東部菲律賓外海向東,流到美洲西部加拉帕戈斯島附近,流長1.4萬千米。海流的核心位置自西向東逐漸上升,在東部沒有風的時候有時可達到海面。最大流速100~200釐米/秒。
近十幾年又發現,在太平洋赤道潛流兩側,南、北緯5度處,還分別存在着一支潛流,位於200~300米水深處。這兩支潛流的性質,既不同於表層海流,又與赤道潛流有所區別。它們愈向西,愈靠近赤道,深度也變得愈淺,在太平洋中部與赤道潛流合為一處。

太平洋赤道潛流發現

1951年,美國科學家克倫威爾在太平洋赤道海域進行鮪魚科魚類生活環境條件研究的時候,選擇了一個穩定的東南信風盛行的海區,且西向的南赤道海流流經此海區,當他佈下釣魚工具時,令人不解的事情發生了,雖然此海區的海流是向西流動的,但克倫威爾布放的沉到海面下的釣具卻都向海流相反的方向漂着。起初,克倫威爾以為是自己沒有放好釣具,經過反覆調整釣具,結果還是一樣;後來,克倫威爾針對這種現象設計實驗,獲得了不同海域、不同水深的各種流向、流速等水文數據,並將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研究;最後,他斷定,在赤道海域的表層海流之下,存在着一支像灣流那樣巨大而穩定的逆向海流。不幸的是,克倫威爾於1957年對這個逆向海流進行考察時獻出了生命。為了紀念這支潛流被發現,人們將其命名為“克倫威爾海流”,也叫“赤道潛流”。之後,經過各國海洋學家的艱苦努力,最終查明,赤道潛流在三大洋中都存在,且都是沿赤道方向自西向東流動,橫越大洋,在2°S及2°N的海區內,形成一支與赤道對稱的狹窄海流。 [2] 

太平洋赤道潛流基本特徵

(1)存在於上層海的底部;
(2)流動於2°S及2°N近赤道的地區,因而幾乎是對稱於赤道的;
(3)軸心似乎是固定於赤道且是相當穩定的;
(4)軸心約在離海面之下100m的深處;
(5)在軸心有最大流速約為100cm/s~500cm/s,流量約為4×107m3/s,流長約為1。4×107m,幾乎橫跨了太平洋;
(6)跨越赤道,沿子午線向斷面上的密度隨深度的變化發生在近温躍層處;180°以東區域內的流動,有沿垂直向伸長的特點;
(7)赤道附近海域從海面至深度為50m~100m的表層,是温度均勻的暖水層,其下至深度約300m處為温躍層,即赤道潛流所在的次表層,赤道潛流的厚度約200m,流幅(寬度)約300km;
(8)此流動是近於地轉平衡的;
(9)在加拉帕戈斯(Galapagos)羣島與140°W之間,此流動的速度沿緯向幾乎不變,而在140°W以東,它就向東邊界逐漸減速,同時軸心的深度也逐漸減小。 [2] 

太平洋赤道潛流多年平均變化

對1950-2002年共43年,深度為7~400m,沿赤道緯向流進行分析,計算出了赤道-深度剖面氣候平均場。赤道潛流的多年氣候平均場是以赤道為中心,南北跨度最大為2個緯度,最大流速中心位於130°~160°W,其深度維持在50~200m。最大流速可達100cm/s左右。最小流速也維持在40cm/s左右。赤道潛流的西邊界平均位置在140°E左右,最西可達130°E。赤道潛流的東邊界平均位置大約在100°W,最東可達80°W。 [3] 

太平洋赤道潛流年際變化

赤道潛流的年際變化特徵非常明顯。一是赤道潛流最大中心強度有較大的變化,在ElNino期間的潛流最大中心的流速明顯增強,潛流最大流速均超過100cm/s,最大流速可達140cm/s以上。二是潛流範圍明顯擴大,其深度可由表層至300m深。 [3] 

太平洋赤道潛流與異常海温

赤道潛流增強與異常海温東傳具有密切關係。在中東赤道太平洋潛流異常增強期間,基本對應着ElNino的發生。從變化過程來看,潛流異常變化的時間均超前海温東傳,在110°W潛流變化超前海温變化一個月,在140°W潛流變化超前海温變化6個月左右。這種現象可以説明,位於赤道的異常海温東傳主要受赤道潛流的影響,其影響機制可認為是,赤道潛流的增強將起到引導異常海温東傳的重要作用,最終導致ElNino的發生。 [3] 

太平洋赤道潛流作用

太平洋赤道潛流是熱帶太平洋海域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流速快(超過1m/s),流幅狹窄(約在2°N-2°S之間),位於從西太平洋至東太平洋的赤道温躍層中,自西向東輸送高鹽、高溶解氧的海水。赤道潛流不僅在大洋環流動力學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它直接影響赤道流環與副熱帶流環、南半球與北半球之間的質量、熱量與鹽量輸運,在暖池形成與氣候變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參考資料
  • 1.    呂豔,王慶業. 太平洋赤道潛流起源的模式研究[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9,29(04):58-62.
  • 2.    王召進. 太平洋海域赤道潛流的研究綜述[J]. 海洋信息,2012(02):37-40+44.
  • 3.    陳錦年,呂新豔,胡敦欣. 赤道太平洋潛流變化特徵及其與異常海温東傳[J]. 水科學進展,2005(06):79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