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洋板塊

鎖定
太平洋板塊(Pacific plate)是所劃分的全球板塊之一主體位於太平洋中。是一個主要由大洋地殼構成的板塊東界為聖安德烈斯轉換斷層,與北美板塊等相接;西界為馬里亞納深海溝,與菲律賓海板塊匯聚。B前沿太平洋中脊還在發生擴張活動,並有大量中基性的火山噴發;大洋磁條帶和大ffl地震資料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塊仍在繼續擴張,並向東西兩側俯衝,形成了當前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帶和地震帶之一。 [1] 
中文名
太平洋板塊
外文名
Pacific plate
提出者
勒皮雄
提出時間
1968年
所    指
海洋地殼板塊

太平洋板塊地理位置

太平洋板塊東以太平洋海隆為界,北、西、西南都為深海溝,與阿留申島弧、日本島弧、菲律賓板塊印度板塊接界,南部以海嶺南極洲板塊相接的板塊。

太平洋板塊演化歷史

距今1.9億年前後的印支期,太平洋板塊在庫拉、法拉隆和特提斯三聯點處開始形成。以後不斷增生擴張,至早白堊世演化為庫拉、法拉隆、太平洋和菲尼克斯四大板塊。
由於庫拉—太平洋擴張脊的S—N向增生擴張和太平洋板塊南部沒有俯衝消減帶,便推動庫拉板塊—太平洋擴張脊以兩倍的速度沿橫切該擴張脊的S—N向轉換斷層向NNW快速運動,推擠亞洲板塊東北緣並向西潛沒於亞洲大陸之下。因此造就了太平洋相對向北、亞洲大陸相對向南的左行直扭應力場,形成了東亞大陸邊緣北起蘇聯遠東錫霍特阿林—西南日本—我國東南沿海及台灣—菲律賓的鈣鹼性安山岩、花崗岩帶並與中生界沉積岩、前中生界變質岩一起構成規模宏偉的安第斯式弧形山系。
該山系東側北起西南日本中生代雙變質帶濟州島黃海與東海交界處—東南(浙閩粵)沿海40米等深線處為庫拉板塊與亞洲板塊東緣的轉換—斂合邊界,其西側為一系列NE,NNE向的褶皺系、左行剪切—擠壓斷裂體系和山弧後沉積盆地

太平洋板塊板塊組成

太平洋板塊的東北面與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以及戈爾達板塊之間具有離散邊界,分別形成探險家海嶺、胡安·德富卡海嶺和戈爾達海嶺。中部東面與北美洲板塊之間沿着聖安地列斯斷層形成轉換邊界,並與里維拉板塊科科斯板塊形成離散邊界。東南面則與納斯卡板塊形成離散邊界,即東太平洋海隆。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戈爾達板塊、里維拉板塊、科科斯板塊和納斯卡板塊都是古法拉龍板塊的殘餘。
南面與南極板塊之間也是離散邊界,形成太平洋-南極洋脊(Pacific-Antarctic Ridge)。
西面與歐亞板塊之間存在會聚邊界,其中靠北方的一邊沉入歐亞板塊之下,中間部分則與菲律賓板塊形成馬裏亞納海溝。西南面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印澳板塊)形成複雜但主要為會聚形式的邊界,並於新西蘭北方沉入印澳板塊之下,兩者之間造成了一個轉換邊界,形成Alpine斷層。更往南一點,則是印澳板塊沉入太平洋板塊下方。
北面沉入北美板塊,為匯聚邊界,並形成阿留申海溝與鄰近的阿留申羣島

太平洋板塊內部熱點

太平洋板塊內部存在許多熱點,大部分太平洋島嶼都是由這些熱點形成的。其中最有名、研究最充分的熱點形成了夏威夷-天皇海山鏈。
參考資料
  • 1.    陳安澤.旅遊地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