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橋鄉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下轄鄉)

鎖定
太平橋鄉,隸屬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地處丹巴縣東部,東與小金縣新格鄉接壤,南與小金縣漢牛區緊連,西與半扇門鎮交界,北與金川縣曾達鄉毗鄰。 [3]  區域面積161.8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3477人。 [2] 
舊屬小金土司治地。1960年,與半扇門上半鄉合併為太平公社。1966年,更名戰鬥公社。1978年,更名太平公社。1984年,改為太平橋鄉。 [3]  截至2020年6月,太平橋鄉下轄9個行政村。 [4] 
2019年,太平橋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2] 
中文名
太平橋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
地理位置
丹巴縣東部
面    積
161.88 km²
下轄地區
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太平橋村
電話區號
0836
郵政區碼
626300
車牌代碼
川V
人    口
3477人(2019年户籍人口)

太平橋鄉歷史沿革

舊屬小金土司治地。
民國二年(1913年),屬丹巴縣第四區。
1951年,設太平鄉。
1960年,與半扇門上半鄉合併為太平公社。
1966年,更名戰鬥公社。
1978年,更名太平公社。
1984年,改為太平橋鄉。 [3] 

太平橋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太平橋鄉轄太平橋、上宅龍、下宅龍、大石寨、三木扎、各洛寨、納布、納粘、一支碉、長勝店、丹扎、黑風頂12個村民委員會。 [3] 
截至2020年6月,太平橋鄉下轄9個行政村。 [4]  鄉人民政府駐太平橋村。 [3]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513323213201
220
上宅龍村
513323213203
210
太平橋村
513323213204
220
下宅龍村
513323213206
220
黑風頂村
513323213207
220
丹扎村
513323213209
220
納粘村
513323213210
220
三木扎村
513323213211
220
各洛寨村
513323213212
220
長勝店村

太平橋鄉地理環境

太平橋鄉位置境域

太平橋鄉地處丹巴縣東部,東與小金縣新格鄉接壤,南與小金縣漢牛區緊連,西與半扇門鎮交界,北與金川縣曾達鄉毗鄰。 [3]  區域面積161.88平方千米。 [2] 
太平橋鄉

太平橋鄉地形地貌

太平橋鄉境內地勢呈“工”字狀分佈,多為高山河谷地貌。 [3] 

太平橋鄉自然災害

太平橋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雷擊、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泥石流平均每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0年8月13日,沿河13户農户、長勝店村民活動中心、兩所村級醫療站均有淤泥涌入,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損害;有2座水泥板橋被淹沒,38.2畝農耕地和約1000米的通村公路被沖毀;2700米安全飲水工程受到破壞。 [3] 

太平橋鄉人口

2011年末,太平橋鄉轄區總人口4569人。總人口中,男性2318人,女性2251人。總人口中,藏族2647人,漢族151人;另有羌、回、彝、維吾爾等少數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5.2‰,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0.2‰。 [3] 
2017年,太平橋鄉常住人口4690人。 [1] 
截至2019年末,太平橋鄉户籍人口3477人。 [2] 

太平橋鄉經濟

太平橋鄉綜述

2011年,太平橋鄉農民人均純收入4205元。 [3] 
2019年,太平橋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2] 

太平橋鄉農業

截至2011年,太平橋鄉農業總產值458.7萬元,糧食總產量1254噸。2011年,各類牲畜年末存欄13327頭(匹、只),其中生豬6722頭,牛3626頭,羊2921只,馬58匹。 [3] 

太平橋鄉社會事業

太平橋鄉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太平橋鄉有中心小學校1所、村完全小學1所、村分小2所,在校生377人,教職工3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3] 

太平橋鄉醫療衞生

2011年末,太平橋鄉有衞生院1個,村醫療點12個,醫護人員20人。 [3] 

太平橋鄉廣播電視

2011年末,太平橋鄉廣播電視覆蓋率100%。 [3] 

太平橋鄉社會保障

2011年,太平橋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82人,月人均67.4元;供養農村五保30人。年末參加農村養老保險2780人,參保率達92%。 [3] 

太平橋鄉交通

截至2011年,太平橋鄉境內有303省道過境;通村公路實現全覆蓋。 [3] 

太平橋鄉歷史文化

太平橋鄉地名由來

太平橋鄉因鄉政府駐太平橋村而得名。 [3] 

太平橋鄉風俗民情

丹巴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衞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羣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
藏戲表演時,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麪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丹巴鍋莊
丹巴鍋莊:豪邁明快、舞姿活潑,最為藏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自娛性歌舞,一般在節日慶典、婚宴等時在庭院、草地、林中進行。丹巴鍋莊是藏民族文化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民族歌舞的一大種類。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510頁.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第518頁.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黃明全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四川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8月:5560.
  • 4.    2020年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