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天國的對外關係

鎖定
太平天國的對外關係主要講述了在太平天國期間對外的政治、經濟關係,太平天國基本上沒有主動開展外交活動,而是在缺乏近代外交知識和經驗的情況下,與西方列強接觸,進行了曲折的鬥爭。
太平天國它不僅堅持反對中國國內封建統治階級,而且對外還堅持了獨立自主、同侵略者進行鬥爭的原則,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正確地總結太平天國對外關係方面的經驗,不僅是研究太平天國史的需要,而且也有着現實的教育意義。 [3] 
中文名
太平天國的對外關係
漢語拼音
tài píng tiān guó de duì wài guān xì
主要內容
在太平天國期間太平天國對外的政治經濟關係

目錄

太平天國的對外關係背景

19世紀中期的太平天國起義,由於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所以遇到了如何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打交道的新課題,然而太平天國在處理這一問題上並不成功,他們缺少對國際社會的認知,外交策略混亂又矛盾,他們雖有反侵略捍衞國家主權的意識,但有時又會把西方人幻想成洋兄弟,同時又有天朝上國唯我獨尊的思想。這三種矛盾的心態導致了太平天國在外交上的失敗和其在國際干涉下的覆滅。 [4]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對外關係方面,由於對外國侵略者的本質沒有認識清楚,缺乏應有的警惕,以致在同外國侵略者的一系列接觸中,使革命運動遭受巨大損失,太平天國革命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共同絞殺下失敗了。太平天國革命不同於以往的農民戰爭,它面臨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在與清政府進行殊死搏鬥的同時,還要和“洋人”打交道。
大平天國革命爆發在兩次鴉片戰爭之間,當時的西方侵略者正加緊對新市場和新殖民地的掠奪戰爭。它們在對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嚐到甜頭,對中國這塊肥肉更加垂涎三尺,正覬覦機會,準備再次下口。 [1] 
太平軍1853年(咸豐三年)3月攻克南京後,逐步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這時,英、美、法等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清朝獲得許多權益並且,利用中國內戰的時機,進一步向清朝和太平天國雙方追求權益。

太平天國的對外關係過程

1853年英國公使文翰、法國公使布爾布隆、美國公使麥蓮及英國使館官員包令等先後乘軍艦由上海至天京(今江蘇南京),其隨員曾分別會見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列強通過這些活動,蒐集太平天國情報,探詢太平天國意向,同時遞交了各國與清朝簽署的不平等條約,要求太平天國予以承認和接受。
1854年,楊秀清在《答覆英國人三十一條並責問五十條誥諭》中,述及了太平天國的對外原則。如“視天下為一家”,以同拜上帝為兄弟;通商自由,允許外商自由出入貿易,嚴禁販賣鴉片;拒絕承認和接受不平等條約;外國應向太平天國納貢,天王是各國之主等等。其中體現了太平天國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性,也反映了農民領袖受到封建大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以及他們只根據同拜上帝的現象對西方列強存在某種幻想。
外國公使調查訪問後意識到太平天國軍勢強盛,中國內戰前途未卜。當時,英、法與沙俄正在中近東激烈角逐,在中國則企圖通過外交談判迫使清政府出讓更多的利益。清政府拒絕了列強提出的修改條約的要求,列強暫時不可能訴諸武力,於是先後宣佈對太平天國採取中立政策。其目的在於觀察內戰局勢,保持外交上的主動權,同時可乘清朝危機不斷施以壓力。由於與清政府進行的修約談判未果,1856年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俄、美也趁火打劫。
1858年,四國分別強迫清政府訂立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獲取了新的權益。中英《天津條約》規定,開放長江,並在長江中下游新闢四個通商口岸。但長江中下游屬太平天國管轄,太平天國的存在和態度,與列強實現條約權利有直接的關係。列強亟欲通過外交談判,迫使太平天國讓步,以實現上述條約權利。為調查長江各口岸情況和刺探太平天國動態,1858年11月,英國侵華軍司令額爾金率艦隊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軍曾開炮轟擊,雙方交火。事後,太平天國向英方道歉,並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條件下英國船艦可在長江航行。太平天國對額爾金的意圖全無所知,甚至幻想其幫助太平天國攻打清朝,與太平天國“兄弟團圓”。
1860年夏,太平軍進軍蘇南,迫近上海。列強採取與太平天國談判和武力對抗的兩手政策,並開始在上海佈防。
1861年3月,英駐華海軍司令何伯率艦隊抵天京,與太平天國談判,要求太平軍不得進入上海、吳淞周圍百里以內地區。太平天國只同意本年內不進入。何伯繼續西溯漢口,正值太平天國陳玉成軍克黃州(今湖北黃岡)後欲攻武漢,他即遣英國駐華參贊巴夏禮趕至黃州,勸誘陳玉成不要進軍漢口、漢陽,促使太平軍改變了進軍方向。5月,美國海軍將領司百齡乘艦至天京,也從太平天國取得了長江自由航行權。是年底,太平軍不進攻上海的一年限期即將屆滿,英國艦長賓漢奉命照會太平天國,要求仍不進攻上海,並保證不進軍漢口九江。
1862年1月,太平天國復照駁斥和拒絕英國的無理要求,李秀成軍隨即進攻上海。4月,英、美、法還聯合在寧波武裝威脅守城太平軍,要求拆除部分城防工事,但均遭拒絕。經過與列強的一系列交往,太平天國對它們的面目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1861年11月,清政府發生了宮廷政變(見辛酉政變),慈禧太后奕訢等控制了中央政權。在對付太平天國的問題上,他們決定向外國“借師助剿”。同時,列強在對太平天國實行外交訛詐不逞後,亦轉而策劃武裝干涉行動。這樣,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開始成熟。列強從自己在華利益出發,採取兩種武裝干涉方式,即以外國軍隊把太平軍逐出通商口岸四周,將佔領區交清軍駐守;幫助清政府建立一支新式武裝,使之配合清軍進犯遠離口岸的太平天國統治區。
1862年(同治元年)2月,英國將軍米歇爾率原駐紮天津對付清朝的英軍抵達上海。是月下旬,何伯和法國駐華海軍司令卜羅德指揮英法聯軍向上海高橋及浦東李秀成部太平軍進攻,太平軍失利。3月,英駐華陸軍司令士迪佛立也自天津率英軍趕到。同時,以近代武器裝備的中外僱傭軍整編為常勝軍。4月,何伯、士迪佛立率英法聯軍攻七寶鎮,接着,英輪從安徽運送第一批淮軍至上海。於是,英法聯軍、常勝軍、原駐上海清朝副將李恆嵩軍以及淮軍,聯合作戰,由士迪佛立任總指揮。太平軍在上海附近艱苦戰鬥,至當年8月底被迫撤出上海四周。此後,常勝軍淮軍大舉進犯蘇南,1863年陷崑山、吳江、蘇州,1864年繼陷宜興、溧陽、常州等地。在浙江,英法軍隊1862年5月攻陷寧波,又仿照常勝軍組建常安軍、常捷軍,以後配合清軍攻取了杭州等地。西方列強的武裝干涉,成為絞殺太平天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平天國的對外關係評價

與以往的農民起義不同,它發生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二十年中,處在外國資本主義不斷侵略、力圖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着資本主義的侵略,太平天國在對外關係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維護太平天國革命政權和民族的尊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