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國

鎖定
十四世紀中葉,處武義南部的宣平地域,曾建立過一個很小的王朝太平國”。這個小王國如曇花一現,生命極為短暫,因而充滿神奇。
中文名
太平國
統治者
葉宗留
區    域
武義南部宣平地域

太平國簡介

當我們透過已流逝久遠的時空,走進歷史的幽谷,可發現官方的史志資料中,赫然記載着在創建太平國過程中的葉宗留、陳鑑湖、陶德義三位領袖人物的事蹟;而在民間仍一直流傳着他們的傳奇風雲。但由於史料不詳,且説法不一,筆者將其串聯和推理,梳理成文,有謬誤之處,當以事實為準。

太平國建國背景

六百年前,明王朝才建立不久,朱元璋於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攻破大都(北京),元亡。老朱建都南京,立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做了皇帝的和尚,卻不容功臣安睡於榻旁,而對其處心殺戮,如大功臣劉基(處州人),也被迫害致死。因太祖之長子朱標,於1392年早逝,至1398年由長孫朱允炆即位。1402年,燕王朱棣(太祖之四子)發兵南京,奪取了皇位,並於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後傳位於朱高熾(仁宗)、朱瞻基(宣宗),至1436年傳於朱祁鎮(英宗),取年號為正統。
朱棣奪位後,朱允炆(或親信)南逃,加上明遷都北京後還加重了江南的賦税,南國多有“反永樂復建文”的思潮,因而不斷髮生暴力反抗。正統年間,福建沙縣鄧茂七舉旗反明,又有尤溪的蔣福成聚眾響應,民軍屢破官兵,聲威大振。浙江處州葉宗留也揭杆反官,更成燎原之勢。
[鐵將葉宗留]葉宗留(約1404-1448)浙江處州(宣慈)人。少年時母亡父喪,由祖地(竹川)叔父撫育,在宣慈私塾就讀,成年後曾為皂隸。身強力壯,性勇烈,喜搏擊,因觸犯上司,後又回慶元礦山做工。為人豪爽,愛抱不平,深受眾人擁戴。時慶元等地有多家鉛鐵礦業,由於官府賦税過重,致使礦業無法生存而倒閉。當地貧民就私自取礦以為生計,官府強行封礦,卻屢禁不止,又派官兵嚴管。葉宗留聚眾反抗,殺死命官竺淵等人。處州府調兵鎮壓,民眾不敵,葉宗留逃捕至祖籍竹川,與表弟陳鑑湖到宣慈弄坑銀礦做工。正統十年,葉宗留為首,組織礦工及貧民千人,圍攻處州處州城牆甚固,民軍急切難破。葉宗留身先士卒,冒槍箭攀梯直上,多處負傷而血染征衣,仍奮力躍上城頭,殺退官兵數十。官兵懼其勇,紛紛潰退,知府張佑等人,也從水門乘船撤離。自此,就稱其為葉鐵將。
浙江巡撫張驥,調動兵馬圍剿民軍,葉宗留之部尚為烏合之眾而實力不足,兵潰而敗退。葉宗留與陳鑑湖等計議,還是退向慶元方向為利,沿途招收礦工、山民,隊伍發展到數千人。並先後攻下龍泉,政和,松溪,葉宗留自立為王。
正統十三(1448)年,葉宗留部出兵江山,攻巨州,龍游,克蘭溪,金華等州縣。朝廷急招工部尚書石璞督都督徐恭等進剿,葉守留邊戰邊退,因受在福建征剿鄧茂七孫原貞部堵截,葉宗留退至與福建交界的江西鉛山,據守車盤嶺。福建民軍趁機向駐南平一線的孫原貞部攻擊。後鄧茂七在進攻延平時誤中埋伏而戰死。不久,蔣福成也在戰鬥中負傷被俘。石璞統一指揮南北民軍合力圍攻葉宗留,民軍拼死抵抗,堅持多日,石璞調來火炮轟擊民軍,後僅存百餘人,葉宗留與陳鑑湖等商議,棄分水關,重回處州,再作計議。
葉宗留率百餘殘兵經山道回處州,又劫松陽了後回到故土宣慈之竹川。葉、陳一面擴充隊伍,同時憑地形在石牛山構築抗擊工事,建有寨門及報警鼓樓等。不日,官兵由松陽尾隨入宣,總兵徐恭攻寨多日不克,反而傷亡慘重,官兵即改由正面佯攻,外側(東社)山腳修建通道接近寨門之下。官兵經新道攻擊時,葉宗留率部出寨迎敵。葉宗留身先士卒,殺敵無數。奈後續官兵驟至,葉宗留身負重傷仍殊死拼殺,終因力竭而跌坐於一大石之側,執槍怒目,官兵不敢近身,用亂箭射死。與此同時官軍的火炮已向山寨射擊,寨樓起火,守將陶德義負傷,遂與陳鑑湖等一起從山路逃遁。
[儒將陳鑑湖]陳鑑湖(約1405-1449)處州宣慈(竹川村)人。幼讀詩書,文武兼備,祖輩與葉宗留姑婆為姻親,兩人又一起讀私塾,當過教師,後在弄坑銀礦協管賬目,常與礦工切磋武藝。後與葉宗留轉戰浙、閩、贛,併為其出謀劃策。石牛山大敗後,曾避居江坑山寮(後名鑑湖源)。
正統十三年秋,陳鑑湖、陶德義又組織宣慈弄坑銀礦礦工及貧民攻處州,朝廷詔礦治御使李俊進剿,陳、陶退回宣慈李俊官兵進駐周坦。十月,陳鑑湖部陶德義、葉希八夜襲武義。十二月,陳部攻克遂昌。李俊着葉鉅等鄉團進剿,民軍失利,部將齊火多戰死,陳、陶退回宣慈。鄉團隨即在竹客嶺頭建起寨樓(故後人叫寨頭嶺)。陳鑑湖、陶德義等人議建立太平國,以與明分庭抗禮,號召四方,進而取代明朝。於是着智星祝嶽二在宣慈之中心鮑村建造太平宮,以建國作“臨都”之用。宣慈鮑村離民軍大本營馬口十里,背靠牛頭山麓,東有栝蒼山脈北拱,西有仙霞嶺山脈南延,左右二水匯成的宣平溪流入甌江,是個小盆地。
正統十四(1449)年正月,陳、陶出兵戰於破橋峽,斬分守參議耿定、兵備僉事王晟,官兵敗退。民軍又攻打處州府城,御史李俊、知府張佑急招勇士500餘人參戰,擊退民軍,大將葉希八陣亡。二月,工部尚書石璞,以都指揮徐恭為總兵,督諸軍繼續討伐。四月,浙江巡撫張驥着麗水縣丞丁寧,老人王世昌等入民軍兵營招撫,陳鑑湖等一部分被招降。陶德義拒降,殺使者,引兵入山,繼續反明。陳鑑湖赴京,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斬。
[梟將陶德義]陶德義(約1416-1451)宣慈陶村人,出身貧苦,據傳少年喪父時請不起風水先生,剛巧有位風水師路過,為其指點墳穴埋葬,並斷言一月後墳前沼澤中定開芙蓉。將滿一月,陶母往視,果見一花蕾破泥而出。其母懼先生回來將索工錢,就摘去花蕾而移一株野草花替上。風水先生回來見狀嘆曰:“可惜可惜,本可生花王,卻變出草花”。陶德義身材不大,卻筋骨強壯,小時與夥伴玩耍,常作一軍之帥,與人爭鬥,從不服輸。由於家境貧困,父死後母子倆在飯甑壇下搭棚棲身,只以賣柴度日。每日在峭壁上砍柴劈棍,竄上跳下,因而練就了一身棍棒和騰跳功夫。長成後到弄坑官辦銀礦做工。葉宗留在宣慈起事,陶德義即隨軍攻打處州,後又轉戰浙、閩、贛各地。因作戰勇於取勝,遂升為頭目。

太平國太平國建立

正統十四年孟夏,陳鑑湖降明,陶德義自當為首領。回到宣慈馬口大本營後,又抓緊了太平宮的興建,四月底太平宮竣工。五月初一,陶德義在太平宮受眾部下朝拜,並封祝嶽二為輔相,封徐浩八、傅隆久、劉四、陳允才等為帥將,建國號“太平”,立年號“泰定”。
太平國正式成立後,以鮑村(今柳城)為“臨都”,整個宣慈之地升格為“京畿重地”。太平國地“疆域”,基本上就是後來的宣平縣地界加外延(處州之西北方向後來立縣的雲和、景寧之地也是太平國的勢力範圍)。新建的太平宮在鮑村中心偏南,並一改衙門坐北朝南的慣例,而是坐南向北(志取北明),門前店鋪即名太平坊。
太平國成立剛七天,處青田、松陽等縣的邊遠山區(即後來的雲和、景寧之地)的劉四、劉五、陳三等部民軍就打出陶德義的旗號蠢動,都指揮沈麟統兵進剿,與太平軍激戰,沈麟被擊斃。葉鉅率鄉兵前往增援,太平軍敗,劉五被俘,陳三戰死,劉四退入深山。
六月二十九日,陶德義部將徐浩八、傅隆久等集太平軍萬人圍攻處州,制呂公車攻城。明軍與鄉兵分門把守,不克,太平軍死傷500餘人,傅隆久陣亡。太平軍撤退,都指揮脱綱率騎兵趕至破橋峽陷入埋伏,脱綱被斬,騎兵受殲。
立國後出師不利,陶德義已深知提高部隊戰鬥力很重要,於是加緊訓練,歷兵秣馬,以利再戰。

太平國太平國滅亡

正統十四年間,北狄也先屢犯北疆大同等地。七月,英宗御駕親征。八月在土木堡,被瓦剌軍突破,英宗被擄。十月,又挾英宗進逼京師,兵部尚書于謙範廣、石亭擊退瓦剌。故明之軍事重心必北移大同一線。九月,成王祁鈺(諡號代宗)即位。次年,瓦剌軍戰敗而與明議和,九月英宗還京。
景泰元年(1450年)春,陶德義率部攻松陽,因鄉兵堅守竹客嶺寨險不破。太平軍改道先攻遂昌,殺指揮弓禮,縣丞張智,焚官署,縱獄囚。又南下破松陽,毀竹客嶺鹿砦。有萬名民眾投從陶德義,軍威大振,處巨告急,朝野震驚。朝廷急命都御史張楷由閩入浙討伐太平軍。張楷前已與民軍作戰,知民軍之勇,特製竹笆為盾,使槍入笆難拔,此戰太平軍大敗,死俘1300餘人。陶德義退回宣慈,張楷又着人前往招降,出降者甚眾。
五月,陶德義又在慶元方向重建武裝,會合前太平軍,再克麗水,破青田,直掃永嘉、温州,重回宣慈。十七日,攻打武義,殺浙江按察司僉事陶成,都指揮崔原,繼而進攻永康、縉雲。朝廷再調原征討福建的兵部侍郎孫原貞,統領閩浙三軍五萬餘眾,水陸並進,討伐陶德義
孫原貞與民軍作戰多年,慣採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策略。官兵主力在處州結集後,孫原貞暫且按兵不動,先調查民軍兵力和佈置,瞭解宣慈的地形,道路,關隘等情況。然後兵分三路,中路麗水,左路松陽,右路武義,左右路取合圍之勢,中路為重兵突破,由孫原貞親自坐鎮中路。碧湖為太平軍的前沿陣地,雙方擺開陣勢,相持觀望。大戰開始後,明軍以火炮,重兵轟擊,太平軍受損,退守犒嶺。幾日後孫原貞命官兵攻擊犒嶺,未達速戰速決,處州府前來犒軍。官兵分兵從水路進軍,欲襲擊太平軍側後,犒嶺失守,太平軍退守破橋峽,陶德義亦親臨前線。破橋峽是太平國南向的重要關隘,破橋峽若破,則懿德之區域不保,故雙方結集以重兵,僵持數月之久。景泰元年二月,孫原貞又運來火炮猛轟,將破橋峽變成白地,太平軍損失慘重;經反覆爭奪,官兵勢眾,太平軍陳允才,舒景福戰死,破橋峽終被攻破。
太平軍駐巨溪方面部將陳唯敬聞破橋危急,率兵馳援,待衝破阻擊趕到時,破橋峽已失守,又陷入官兵的圍攻。無奈之下,只得奔東西巖暫避。官兵數千,將東西巖團團圍住,相持半月。官兵又用火攻,但上千名太平義士無一投降,最後全體從東巖頂跳崖而壯烈犧牲。
官軍左路的系福建官兵,在攻碧湖,佔領靖居後就未有重大戰事,後一直在松陽遂昌一線遊弋。右路官軍由武義向西南進軍,佔領俞源、宋村後,太平軍退守凡嶺,官兵並未進攻,雙方均持守勢。
太平軍破橋戰敗,退守曳嶺。經破橋一役,陶德義已知非孫原貞對手,於是與祝嶽二等部下商議:“太平軍若不能突出重圍而東山再起,就只有遁入深山。暫求生存。眼下只好先拼死一戰”。陶德義讓部將逐地作戰略抵抗,自己回杉坑兵營,抓緊慈(石)門嶺的工事構建。太平軍在曳嶺頭、曳坑口一路邊打邊退,孫原貞也緩緩進軍。太平軍退到三港,撤去宣平溪上的木橋、渡船,適逢江水猛漲,雙方隔溪相望。水退後官兵奮力涉河,攻擊太平軍,太平軍又退至石門嶺關隘前新修工事堅守。官兵每日攻擊,均難取勝。官軍便改變戰術,先以左右兩軍迂迴至民軍工事以外,佔領兩側山頭,再以中路強攻,三方合擊,太平軍隘前陣地失守,大將徐浩八戰死,殘兵退入石門隘。陶德義見狀,整頓隊伍,向官兵發起反攻,欲奪回隘前失地。陶德義一馬當先,衝入敵陣,雖殺敵如麻,但腿部中了敵將一槍,險些落馬,在眾人掩護下退入關中。陶德義吩咐祝嶽二,回鮑村作好撤退準備。祝嶽二就將前各縣繳獲金銀貴重,秘密埋藏並繪製藏寶圖,以備後日需時取用;並將太平龍旗、印信等物轉到馬口,外用棺材封裝,以鐵索懸棺密藏於崖洞。
孫原貞石門嶺隘結集重兵,每日輪換攻擊,太平軍傷亡幾殆,陶德義帶傷與殘兵守隘,已見力單不守,一部將催陶快走,同時放火燒着關樓,領手下兵卒衝向官兵,拼死在陣前。陶德義由義子陶國星扶上戰馬,向杉坑軍營急馳,陶國星緊護其後。孫原貞督騎猛追,陶德義逃上一小澗木橋時,因奔力過猛,踏穿橋面覆蓋的泥草而馬蹄陷入樹縫,馬翻倒,陶德義跌下馬來。義子來扶義父,陶德義厲聲説:“吾兒別扶我,快快逃走,去見楊芳伯,看否有望”。陶國星即跳入宣平溪潛逃。追兵隨到,將陶德義圍住,欲擒德義。陶德義伸手將一隨身金印拋入溪潭,單腿躍上路邊一高處,厲聲喝道:“吾乃天授皇帝,今日雖敗,爾等官不過五品,不得無禮,快扶我上馬,可隨你們同行”。孫原貞只得讓手下扶草王上馬。官兵想撈金印,但溪潭已深不見底。陶德義上馬後,心情坦然,官兵前護後擁到杉坑兵營。兵營已空無一人,孫原貞傳令官兵在兵營宿夜,明日殺向鮑村。
太平軍在竹客嶺與凡嶺尚留少量守軍,聽報石門嶺被破,鮑村不保,拋下陣地,連夜馳援鮑村,並倉促在祝村集兵阻敵。官兵勢大,太平軍奮勇拼殺,大部陣亡;少量潰軍,經近道撤向馬口。孫原貞進入鮑村,村內已無一兵一卒,老百姓閉門不出。孫原貞貼出告示,並沿街鳴鑼曉諭百姓。幾日後,官兵再攻馬口,太平軍殘部在金山尖仍作抵抗,以卵擊石,大部玉碎。祝嶽二與少量殘兵退入深山。陶國星一路逃到東巨,無計重整旗鼓,即去南湖兵營見楊芳伯(楊為太平軍頭目,後降明),試圖説楊,途中卻為官兵捕俘,並與陶德義一起解京處斬,終於黃泉路上,父子相伴。
孫原貞見宣慈地面,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民風雖烈,但普存孝義之心,遂心生憐惜之情。便每日四處察訪,亦到過宣陽觀上香求籤。時有鮑村貢生鄭義禮,參議立縣以治。孫原貞上奏朝廷,詳陳邊遠山區,應立縣以治,可教化民心。景泰三年(1452)十一月,御批准奏立縣和朝廷建縣文書下發,於是處州府派出官員來宣進行籌建縣衙、縣界勘定等工作。確定鮑村作縣治,劃麗水北鄉之懿德、宣慈、應和三鄉建立宣平縣,雲和、景寧亦同時建縣。孫原貞回軍處州,是年十二月,祝嶽二組織礦工等人擬除夕前夜攻取宣平縣治,因泄密,處州府調兵來宣,攻城未遂。景泰四年正月,孫原貞派兵三千,進宣圍剿,捕殺160餘人,祝嶽二被俘,太平國戰火完全撲滅。

太平國啓迪後人

宣平先民反對官府的抗爭,雖則勝者為王敗者寇,但宣平太平國的建立,是已有工人階層為領導,貧民為主體,結合讀書人(小知識分子)的軍政權,她不同於其他的山寨土匪及江洋大盜,而是有立國的思想綱領和政權機構;誠然,一個政權的開始大多靠軍事立國,但她仍然不離尊道重儒容佛這中華文化的民族之魂。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