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嶽軍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太嶽軍區)

鎖定
1940年1月,“晉西事變”後,為鞏固太嶽區,加強該地區的軍事力量,八路軍第386旅集總部特務團進入太嶽區,配合決死第1縱隊予進攻張家店之閻軍以嚴重打擊,鞏固了太嶽區根據地。6月,根據北方局黎城會議決定,成立太嶽軍區,由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兼軍區領導機關,對外稱太嶽縱隊。
中文名
太嶽軍區
別    名
太嶽縱隊
前司令員
陳賡
前政治委員
王新亭
建立時間
1941年1月14日
併入軍區
山西省軍區
番號撤消時間
1949年8月1日

目錄

太嶽軍區領導幹部

陳賡兼任司令員,王新亭兼任政治委員,牛佩琮任副司令員,周希漢兼任參謀長,蘇精誠兼任政治部主任 [1]  。下轄:第1軍分區,張春森任司令員,金世柏任政治委員;第2軍分區,張漢丞任司令員,史鍵任政治委員;第3軍分區,王清川任司令員,孫雨亭任政治委員;第386旅,陳賡任旅長,王新亭任政治委員。該軍區組成後,先後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太嶽區冬季反“掃蕩”作戰。

太嶽軍區建立

太嶽軍區 太嶽軍區
1941年1月14日,八路軍第129師決定,第386旅改為第129師機動團,免兼太嶽軍區領導機關,太嶽軍區由決死第1縱隊兼。8月6日,為建立(太)嶽南抗日根據地,第129師以第386旅第17、第18團和決死第1縱隊第57團為基礎組建太嶽南進支隊(歸8日成立的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建制,1942年12月5日撤銷)。8月8日,為開展太嶽山區和中條山區的抗日鬥爭,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央軍委決定,以決死第1縱隊、第386旅及第212旅合編組成太嶽縱隊,歸第129師指揮。8月11日,決死第1縱隊改成決死第2旅。10月3日,太嶽區決定,以決死第1旅的1個工作隊和第386旅的部分幹部為基礎,成立太嶽軍區第4軍分區。是年,太嶽軍區部隊先後參加了反“蠶食”鬥爭和嶽南、嶽北秋季反“掃蕩”作戰。1942年1月,10日,為便於指揮,太嶽縱隊撥歸第129師建制。太嶽縱隊仍兼太嶽軍區。15日,八路軍第129師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精兵簡政的指示,將第212旅併入第4軍分區(保留旅的番號)所轄第54、第55、第56團合併稱第54團,歸第4軍分區建制。決死第1旅第59團,洪趙支隊分別併入第1、第3軍分區。4月1日,中共太嶽區委決定,成立豫晉邊區人民抗日聯防區,轄第1、第3軍分區(分別由第18、第57、第17團兼)。10月21日,中共中央決定,該聯防區併入太嶽軍區。是年,太嶽軍區部隊先後參加了1942年春季、夏季、秋季反“掃蕩”作戰和沁源圍困戰 [2] 

太嶽軍區改革

1943年3月24日,太嶽軍區重新劃分為4個軍分區。決死第1旅改兼第1軍分區,李聚奎任司令員,顧大川任政治委員,轄第25、第38、第59團和洪趙支隊;第386旅改兼第2軍分區,王近山任司令員,劉忠任政治委員,轄第772、第16、第20團;第212旅改兼第3軍分區(後旅的番號撤銷),孫定國任司令員,劉聚奎任政治委員,轄第54、第57團;原豫晉聯防區改編為第4軍分區,唐天際任司令員,李哲人任政治委員,轄第2、第17團和豫北義勇軍。10月初,參加太嶽1943年秋季反“掃蕩”作戰。10月6日,中共中央決定,八路軍第129師機關與八路軍總部機關合並,保留第129師番號,太嶽軍區歸八路軍總部領導,太嶽縱隊番號自行撤銷。

太嶽軍區發展

1944年初,參加反頑作戰。8月1日,太嶽軍區決定,成立第5軍分區,康俊仁任司令員,柴澤民任政治委員。9月6日,以第18、第59團組建豫西抗日遊擊第2支隊進軍豫西(10月劃歸河南軍區建制)。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指示,以抗大太嶽大隊(1942年2月成立)擴編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太嶽分校(簡稱抗大太嶽分校),歸太嶽軍區領導。1945年4月,參加豫北戰役。8月,參加戰略反攻作戰。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據此,太嶽軍區於9月2日劃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23日,太嶽軍區決定,以決死第1旅兼第1軍分區組建太嶽軍區第1旅,轄第38、第25團和吞襄團;將第386旅兼第2軍分區、第3軍分區部隊合併組建太嶽軍區第2旅,轄第20、第772團和士敏獨立團。
參考資料
  • 1.    張明金、劉立勤.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200個軍區: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0
  • 2.    星火燎原編輯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第一卷):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