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宰欣取鄭

鎖定
太宰欣取鄭,見於《韓非子》,是戰國初年鄭國政權落入太宰欣之手的一個事件,由於年代久遠,文獻語焉不詳,已難考證史實真相。
中文名
太宰欣取鄭
出    處
《韓非子》

太宰欣取鄭文獻記載

韓非在《韓非子·説疑》中,提到齊國田恆宋國子罕魯國季孫意如晉國僑如衞國的子南勁、鄭國的太宰欣、楚國的白公、周王室的單荼和燕國子之作為臣子結黨營私來侍奉君主,隱諱正道而大搞謀取私利,對上逼迫君主,對下擾亂治安,攀援外國力量來擾亂內政,籠絡下屬來圖謀君主。在下文中,韓非更明確指出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單氏取周、易牙之取衞,三家分晉這六件事都是臣子謀害君主。

太宰欣取鄭事情前因

鄭穆公有十三個兒子,其中公子夷和公子堅先後嗣位為鄭靈公和鄭襄公,子孔於前554年被殺,其族一度被滅,子然和士子孔的兒子受子孔的牽連出奔國外,子羽的後代不為卿,剩下的七家罕氏、駟氏、豐氏、遊氏、印氏、國氏、良氏被人統稱七穆。在政治鬥爭中,七穆逐漸控制了鄭國的政權,前564年,七穆已壟斷了鄭國六卿的全部卿位。七穆中又以罕氏最強,子展於前554年殺子孔後擔任上卿當國,前547年叔向就預言罕氏將是七穆中最後滅亡的。前546年,趙武也預言子展的家族將傳數世,且將是七穆中最後滅亡的。前544年,子展去世,他的兒子子皮即位為上卿,此時還沒到麥收的時候,鄭國卻發生了饑荒,子皮依照父親子展的遺命贈送給國人每户一鍾糧食,因此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罕氏經常掌握國政,世襲上卿之位。叔向得知此事後,再次預言罕氏將是鄭國最後滅亡的家族,而且預言罕氏將“得國”。至春秋末期,七穆的其他家族被排擠而衰落,鄭國的政壇上只剩下罕氏和駟氏兩家。
戰國初年,鄭國多次發生內亂。鄭哀公為鄭人所殺,鄭幽公為韓國所殺,子陽被鄭繻公殺後其黨羽又殺了鄭繻公。約在此時,發生了太宰欣取鄭事件。

太宰欣取鄭以往推測

童書業認為太宰是執政官的統稱,而不是實職。他引《左傳·昭公元年》中趙武稱子皮為冢宰的材料,認為冢宰就是太宰,童書業因此懷疑太宰欣是罕氏後裔,或許是子陽,或許是子陽的黨羽。
楊寬引用《韓非子·説疑》、《呂氏春秋·適威》和《淮南子·氾論訓》的材料,認為子陽是講究“法義”的“賢良”領袖人物,因為極嚴厲的執行法令,折弓者反了死罪,反對法義和賢良的公孫申便趁機煽動折弓者趁着瘋狗擾亂的機會把子陽殺死,因而引起子陽之黨的分裂和鬥爭,經過三年的分裂鬥爭,子陽之黨取得了勝利,殺死了鄭繻公,太宰欣可能是子陽之黨的領袖。子陽之黨雖取得勝利,但沒能完成政治改革,鄭國不久就被韓國滅亡了。
周勳初認為《韓非子·説疑》中記載的變亂事件都指君主被殺,國家易手,子陽身殺國分,説明他是君主,而《莊子·讓王》中稱子陽為君,《呂氏春秋·離俗覽·適威》的高誘注也稱子陽為君,就是把他作為鄭國君主對待。周勳初認為鄭康公名乙很奇怪,不符合鄭人的命名習慣,而子、乙二子形近,他推測乙應當是子字之誤,《史記集解》中的乙陽當即子陽。《墨子·魯問》記載魯陽文君説“鄭人三世殺其父”,而鄭幽公是韓人所殺,所以三世被殺的君父是鄭哀公、鄭繻公、鄭康公。周勳初進一步根據《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推測鄭康公子陽立國後不久可能即因為推行嚴厲法治,禁止統治階級遊獵、蓄養猘狗而被觸動了利益的貴族所殺,而謀殺子陽的首犯就是《韓非子·説疑》中的公孫申,或許有折弓的過失,因而作亂。子陽死後,政權為權臣太宰欣之流所篡奪,國家隨之陷於分裂,可能分裂為負黍、陽城、鄭三地,不久終於被韓國所滅。
晁福林引用《韓非子·説疑》中“鄭子陽身殺,國分為三”,子陽與陳靈公、楚靈王並稱,認為子陽為國君,他指出《呂氏春秋·觀世》、《莊子·讓王》中列子和其妻稱子陽為“君”,而《呂氏春秋·適威》還將子陽與桀、紂並列,説明戰國人認為子陽是鄭君。而《史記·鄭世家》稱子陽為鄭相,《史記·六國年表》和《漢書·古今人表》中稱之為“鄭相駟子陽”,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謂“子陽,鄭相,或曰鄭君”,注《適威》謂“子陽,鄭君也,一曰鄭相也”,晁福林因此推測子陽是以相職而取君位者,他認為欣讀作昕,為旦明時日將出,與陽義通。陽有欣喜之意,與欣義也相涵,所以太宰欣名欣字子陽,是罕氏的後裔。晁福林進一步推測鄭繻公借民眾之力復取君位,雖然子陽之黨兩年後殺鄭繻公,卻不敢效尤子陽攫取君位,只是立鄭幽公之子為君,不再與君權對抗。
牛鴻恩分析從魯襄公末年到春秋末不過七十年,可傳三、四世,恰、恰恰符合趙武所説的“數世”,罕氏既然不同於鄭國其餘卿族而後亡,則必傳至戰國時期。子皮即位為上卿授政於子產,但子皮及子齹位次仍在子產之上,那麼“得國”就不應當是指執鄭政,而是指得君位。牛鴻恩也認為太宰是相、執政的通稱,而太宰欣必定是罕氏的後人,他還認為鄭人殺鄭哀公、韓國殺鄭幽公、子陽的黨羽殺鄭繻公與太宰欣取鄭必定有關。
馬衞東也認為太宰欣為罕氏後裔,可能就是子陽。他認為《韓非子·説疑》中“鄭子陽身殺,國分為三”、鄭子陽與其餘七國君主並列及《呂氏春秋·適威》中子陽與桀、紂並列已證明子陽曾為鄭國國君。而子陽奪取鄭國君位後被殺,説明鄭公室重新奪回了政權。
張岱年認為子陽是鄭哀公,鄭哀公名易,《皇王大紀》作“哀公錫”,錫、易、陽實形近而訛,張岱年同時引用《韓非子·難三》中稱燕王噲為子噲的材料,認為子陽的子是惡君的稱呼,而“國分為三”,或許是有公子獨立,但不久就平復了。

太宰欣取鄭最新定論

近年來,隨着戰國楚簡《清華簡·系年》的發現,“太宰欣取鄭”事件進一步明瞭化。《系年》記載,公元前398年,“晉[貝重]餘率晉與鄭師以入王子定”,《史記六·國年表》周安王三年(前399年)有“王子定奔晉”,現據《系年》可知,此王子定非周王子,而是楚王子。王子定可能是聲王之子,悼王兄弟,也是王位爭奪者,這一事件可能是《史記》中“盜殺聲王”的後續事件。王子定奔晉後,三晉聯合鄭人抓住機會干涉楚政,前398年,“楚魯陽公率師以交晉人,晉人還,不果入王子。”
前397年,地位穩定下來的楚悼王興兵報復,“(楚)郎莊平君率師侵鄭,鄭皇子、子馬、子池、子封子率師以交楚人,楚人涉氾,將與之戰,鄭人逃入蔑。楚師圍之於蔑,盡逾降鄭師與其四將軍,以歸於郢。鄭太宰欣亦起禍於鄭,鄭子陽用滅,無後於鄭。”氾在今河南襄城縣,蔑今地不詳,當亦在附近。此戰鄭軍沒有堅壁據守,而是主動出擊邀戰楚軍,結果未戰先逃,最終被楚軍圍殲。敗訊傳至國內,立即引發了以太宰欣為首的反對派的政變,推翻了子陽政權。 以前人們關於子陽與太宰欣是否為一人多有懷疑,《系年》明確了太宰欣是子陽政敵的關係。關於“太宰欣取鄭”,説的就是殺子陽“起禍於鄭”這一事件。《韓非子》説疑篇還提到“鄭子陽身殺,國分為三”,可知子陽被殺引發了鄭國內亂,國家一度分裂,周勳初 《韓非子》札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認為可能分裂為負黍、陽城、鄭三地,其中被子陽餘黨控制的負黍可能還落入了韓氏之手。這樣鄭國不但軍隊主力被殲,改革派被推翻,而且國土分裂,國勢大挫,完全倒向楚國,此後再無興起的希望了。
次年(前396年),《系年》記載:“楚人歸鄭之四將軍與其萬民於鄭。”而子陽之徒殺鄭繻公,立鄭康公。然而鄭國經內亂元氣大傷,最終在前375年為韓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