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子靈蹤塔

鎖定
太子靈蹤塔,原稱寶相寺塔,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寶相寺內,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建成。 [1]  [6] 
太子靈蹤塔為八角磚塔,底層呈蓮花狀,底層東、西、南各一券門佛龕,原有佛像。塔高41.5米。北向羣圓拱門,可通塔內。五層以上四面闢洞門。塔層外檐飾斗拱,上承圓椽連檐,皆作蟬肚形。塔內設螺旋階梯直達頂層。整個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塔宮面積80平方米,塔宮深處供奉釋迦牟尼真身佛牙。太子靈蹤塔地宮出土的各類文物,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遺存,為研究該塔的始建年代,中都縣(今汶上縣)佛教的盛行情況及宋代的物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 
2013年3月5日,太子靈蹤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太子靈蹤塔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寶相寺內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寶相寺塔
編    號
7-1139-3-43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太子靈蹤塔歷史沿革

寶相寺始建於唐代,原名昭空寺,佔地25畝。
北宋鹹平五年(1002年),宋真宗封禪泰山駐蹕於此,御賜昭空寺為寶相寺。
北宋政和年間,始建寶相寺塔。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寶相寺塔建成。
1994年,汶上縣葺修該塔時,在塔的地宮內發現眾多文物,始知此塔名為“太子靈蹤塔”。
1995年,山東省宗教局批准汶上縣重建寶相寺。
2006年,汶上縣人民政府修復太子靈蹤塔。 [1]  [6] 
太子靈蹤塔 太子靈蹤塔

太子靈蹤塔建築格局

太子靈蹤塔為八角磚塔,底層呈蓮花狀,為8角13層樓閣式磚塔,底層東、西、南各一券門佛龕,原有佛像。塔高41.5米,造型雄偉。北向羣圓拱門,可通塔內。五層以上四面闢洞門。塔層外檐飾斗拱,上承圓椽連檐,皆作蟬肚形。惟四層外檐環雕大型蓮花寶座,蓮花瓣長寬各達0.3米,形成高大端莊的平座。塔內設螺旋階梯直達頂層。整個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頂置黃琉璃圓葫蘆塔剎,金光閃爍,故有“黃金塔”之稱。塔宮面積80平方米,塔宮深處供奉釋迦牟尼真身佛牙。 [1] 
太子靈蹤塔

太子靈蹤塔文物遺存

太子靈蹤塔在葺修塔體時,在塔宮內發現佛牙一肢、佛舍利936顆、石匣、金棺、銀槨、捧真身菩薩、水晶淨水瓶、水晶牟尼串珠等,均為國家一級文物。雙膝跪拜式鐵胎泥彩菩薩,較為珍稀。
佛骨、佛舍利珍藏在石匣內,有金棺、銀槨層層相套,銀槨由銀條封箍,上放水晶牟尼串珠,黃絹覆蓋,金棺安放在精美的銀座上,前後有銀菩薩、水晶瓶七寶淨水瓶、跪拜式捧真身菩薩等。宮室南壁、四壁各有墨書題字,石匣上刻有銘文,此為瘞藏佛教聖物的時間和人證。 [1-2]  [5] 
太子靈蹤塔地宮文物

太子靈蹤塔歷史文化

  • 地宮石匣銘文
鄆州中都縣郭內趙世昌,先於宋熙寧六年(1073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詣京師於嘉王宮親事官孫政處,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數百顆。今以自備及有施主將到者,以金為棺,以銀為槨,以石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於當縣寶相寺太子靈蹤之塔,時大宋元豐四年(1081年)二月二十八日刻記於此。
  • 佛牙傳説
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圓寂都在遙遠的古印度,那他的佛牙舍利怎麼會出現在萬里之外的中國山東汶上。據傳,在公元前485年的一個月圓之夜,佛祖釋迦牟尼在禪定中安詳地離開了人世,進入永恆的涅盤,佛的弟子們悲痛萬分。按照導師臨終遺言,進行了荼毗儀式。從此佛牙就來到了人間,供奉在犍陀羅。唐朝翻譯家義淨記載:“佛有四顆牙舍利,有一顆在犍陀羅”。 [2] 

太子靈蹤塔文物價值

太子靈蹤塔地宮出土的各類文物,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遺存,為研究該塔的始建年代,特別是中都縣(今汶上縣)佛教的盛行情況及宋代的物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 

太子靈蹤塔文物保護

1977年,太子靈蹤塔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13年3月5日,太子靈蹤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太子靈蹤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太子靈蹤塔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寶相寺內。
  • 交通指引
濟寧市內乘坐汶上31路東路、汶上32路北路、汶上36路、汶上4路、汶上5路公交車寶相寺南門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