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和門

(長安大明宮宮門)

鎖定
太和門,唐京師長安城大明宮東面一宮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中文名
太和門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
所屬皇宮
大明宮
所屬朝代
唐朝

太和門宮門性質

太和門是唐京師長安城大明宮東面一宮門。

太和門地理位置

太和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太和門功能作用

太和門的門東駐守左羽林軍、左龍武軍和左神策軍等北衙三軍, 對大明宮的安全亦肩負重要的保職能。

太和門名稱考義

太和者, 天地間沖和之氣。出自《易. 乾》: “ 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貞,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朱熹注日: “ 太和, 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 李華《含元殿賦》: “ 睿孫開元, 萬物晏清而太和。“ 可見, 太和指的是一種陰陽交通、天地和諧的狀態, 是一種最大的和諧。後來清官的三大殿亦以太和, 中和、保和命名, 追求的也是同一境界。 [1] 

太和門遺址現狀

考古工作者迄今並未找到太和門遺址。

太和門所屬皇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建造初衷是唐太宗為給太上皇李淵居住,以盡孝道,祈福父親永保安康。但大明宮未建成,李淵就離開了人世,修建停止。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大明宮再次興建,次年大唐皇室遷居,從此大明宮成為了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理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羣,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羣,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號稱“萬宮之宮”、“東方聖殿”,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峯之作”。正南門丹鳳門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天下第一門”,門前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佈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
2009年9月9日,史詩紀錄片《大明宮》在聯合國總部首映,開創了中國電影在聯合國首映的先河。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是7-10世紀絲綢之路唐帝國都城的宮城遺址,位於西安市北郊。大明宮遺址平面略呈南北長方形,北半部平面呈梯形,南半部為橫長方形,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宮內自南至北分為朝區、寢區、後苑三部分。重要遺址包括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麟德殿等建築。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是唐代帝王常住的主要宮殿,是唐代的權力中心。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