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和正音譜

鎖定
《太和正音譜》是明代朱權編撰的北曲曲譜,卷數是一卷,創作年代是明代 [1-2] 
作品名稱
太和正音譜
作    者
朱權
創作年代
明代
卷    數
一卷
類    別
曲譜

太和正音譜曲譜簡介

《太和正音譜》成書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分上下 2卷。內容可分為戲曲理論和史料﹑北雜劇的曲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有“樂府體式”﹑“古今英賢樂府格式”﹑“雜劇十二科”﹑“羣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七個標目﹐涉及戲曲的體制﹑流派﹑制曲方法﹑雜劇題材分類﹑古劇角色源流和對元代至明初戲曲作家的評價等﹐並有雜劇作品目錄。在戲曲聲樂理論方面﹐有關於歌唱方法﹑宮調性質的論述﹑歌曲源流以及歷代歌唱家的片斷史料。“詞林須知”部分的內容﹐基本上襲用了燕南芝庵的《唱論》﹐但有所增補和發揮。
《太和正音譜》的第一部分共分《樂府體式》 、《古今英賢樂府格勢》、《雜劇十二科》、《羣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樂府》等8章。前3章為戲曲文學理論。
《樂府體式》根據作品的語言風格進行分類,有十五府體,分別是丹丘體、宗匠體、黃冠體、承安體、盛元體、江東體、西江體、東吳體、淮南體、玉堂體、草堂體、楚江體、香奩體、騷人體、俳優體。有六對式,分別是合璧對、連璧對、鼎足對、聯珠對、隔句對、鸞鳳和鳴對、燕逐飛花對、迭句、迭字。 [3] 
《古今英賢樂府格勢》章共評論元、明雜劇、散曲作家187人, 獨推馬致遠為首位,稱其詞“典雅清麗”。但其對於語言質樸本色的作家則評價不高。對於關漢卿更是因其“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 [3] 
《雜劇十二科》分別為“神仙道化” 、“隱居樂道”、“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義廉節” 、“叱奸罵讒”、“逐臣孤子” 、“鏺刀趕棒”、“風花雪月”、“悲歡離合”、“煙花粉黛” 、“神頭鬼面”十二種。 [3] 
《羣英所編雜劇》章和《善歌之士》對元代和明初雜劇作家作品補遺,並列“知音善歌者”36人,有史料價值。《太和正音譜》的主要成就是對音韻格律的論述。《音律宮調》則圍繞“五音”、“六律”、“六呂”、“六宮”、“十一調”進行論述。《詞林須知》的內容﹐基本上襲用了燕南芝庵的《唱論》﹐但有所增補和發揮。《樂府》章為北曲雜劇曲譜,佔全書篇幅的4/5,根據北曲黃鐘、正宮、大石調、小石調、仙呂、中呂南呂、雙調、越調、商調商角調、般涉調等十二宮調分類,逐一記述曲牌的句格譜式,詳註四聲平仄,標出正字、襯字 ,共收曲牌335支,是現存唯一最早的北雜劇曲譜,甚為珍貴。 [3] 
《太和正音譜》的第二部分﹐依據北曲12宮調﹐分類列舉每種曲牌的句格譜式。詳註四聲平仄﹐標明正襯﹐每支曲牌還舉出元人或明初雜劇﹑散曲作品為例﹐共收335支曲牌。

太和正音譜曲譜版本

《太和正音譜》書成於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現存最早版本有清代長洲汪氏所藏影寫洪武間原刻本﹑清代山陰沈氏藏別本影寫洪武間刻本﹐此外還有明人程明善輯刻《嘯餘譜》本﹑崇禎間黛玉軒刻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本子﹐系根據涵芬樓秘籍所收現存最早的影鈔明初洪武間原刻本重新校印﹐並用明代萬曆四十七年流雲館刻《嘯餘譜》本校勘﹐附有詳細校勘記。

太和正音譜曲譜價值

《太和正音譜》為古典戲曲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特別是曲譜部分﹐是現存最古的北雜劇曲譜﹐後來明清人的曲譜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太和正音譜》為依據的。

太和正音譜作者簡介

朱權(1378年-144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別號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等,世稱寧獻王,明初戲曲家。原籍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自幼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參與過“靖難之役”。

太和正音譜琴曲

琴譜中收錄了梅花三弄、暮春閨怨、鷗鷺忘機、春愁引、湘妃怨、清夜聞鍾、思賢操、平沙落雁、凌虛吟、歸去來辭陋室銘鳳求凰、水龍吟、春江送別等曲。
參考資料
  • 1.    劉曉睿.歷代古琴曲譜匯考⑦--平沙落雁.浙江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12:6
  • 2.    劉曉睿.歷代古琴曲譜匯考②---梅花三弄: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12
  • 3.    朱權.《太和正音譜箋評》.北京:中華書局,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