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原蓮花落

鎖定
太原蓮花落是一種説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主要流行於太原、晉中、呂梁等地區。 [1] 
太原蓮花落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説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説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押韻。表演之時,先扣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後,開始説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説,抑揚頓挫,尾音稍長。代表書目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呼延慶打擂》等。 [1] 
2008年,太原蓮花落入選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2。 [2] 
中文名
蓮花落
始興年代
清代
流行地區
太原、晉中、呂梁等
經典劇目
《五女興唐傳》《呼延慶打擂》等
代表人物
曹強
遺產類別
曲藝

太原蓮花落歷史沿革

清朝道光年間,河南遭逢水患,很多災民逃到山西省文水、交城一帶。他們在那裏繁衍生息,並將蓮花落這一曲藝品種帶入了山西。此為史上蓮花落進入山西的最先記錄。後來,蓮花落深得晉中一代百姓的喜愛,他們與當時流浪藝人(原河南災民)一起傳唱,並且結合當地現實的情況,改革了原有的蓮花落,變成了以晉中方言為語言的特色的蓮花落,稱“晉中蓮花落”,又稱“晉中落子”。 [4] 
20世紀60年代初,太原市曲藝聯合會相聲演員曹強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始挖掘山西的地方曲藝,開啓了漫長而又艱辛的藝術探索之路。萬事開頭難(蓮花落的唱腔、曲段零碎,曹強遇到很多困難),他走訪各位民間藝人,並且向他們請教。收集到了珍貴的資料,又經過不斷地創作與實踐,曹強熟識了晉中蓮花落的魅力,並以其為基礎,改革了晉中蓮花落。尤其是語言方面,從本來的晉中話改為了具備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並融合了普通話語音和彙集提煉而來的民間詞彙,讓其語言更加性情化、易懂化、羣眾化,也適合蓮花落的藝術風格特色和使人歡愉的宗旨。通過以上大量的實踐和開拓,創就了此時土鄉土色“太原蓮花落”。曹強通過多年的摸索、探究、實踐、創新,終於在1963年首次在晉祠廟會上給太原的觀眾表演了他的處女作《三晉太原》。 [4]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太原蓮花落走向成熟。太原蓮花落能夠如此盛行,這也離不開山西曲藝相聲演員尹海鵬對太原蓮花落這一領域的參與、貢獻。 [3-4] 

太原蓮花落藝術特點

太原蓮花落表演形式

太原蓮花落,是一種説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説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以唱為主、道白為輔的結構。説唱詞基本上七言四句構成一段,多言按七句的情況處理。 [4] 
太原蓮花落以竹板擊節,無須其他樂器伴奏,唱腔為段落體。每段開頭和結尾用唱腔,中間用韻白或道白敍述故事情節,尤以模擬人物言行見長,活靈活現。表演者通過在不同場合的不同板式變化來渲染藝術氣氛、營造藝術環境、烘托藝術效果、調整説唱節奏,最終達到配合表演的目的。 [1]  [4]  [5] 

太原蓮花落唱腔曲調

太原蓮花落的表演不僅要説而且還要唱。一個形式完整的太原蓮花落通常都要有一段唱腔。這段唱腔,可以是在開頭也可以放在中間,但多見於開頭部分。太原蓮花落的唱腔放在何處,完全根據人物、故事以及情結的自然需求和作者的整體設計安排。當有兩段唱腔時,前後唱腔在腔調上應有明顯變化。 [5] 
為了體現地方藝術特色,太原蓮花落就要用地方唱腔來演唱。這個地方唱腔就是太原民間小調。地方的藝術性決定了地方的唱腔性。太原民間小調是太原地區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哼唱形式。它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太原民間小調具有民間性、地域性、情感性和即興性等四個特點。 [5] 
太原蓮花落的唱腔有自己的特點,它短促、簡明、活潑,極具個性化。短促是指它沒有長腔調的演唱,不拖沓、不沉長﹔簡明是指唱腔簡練,不在唱腔上過分顯示技巧和韻味,行腔不追求跌宕起伏和“九曲十八彎”的唱腔藝術效果。活潑是指唱腔幽默、詼諧而富有情趣。太原蓮花落的唱腔既有規律可言又有一定的靈活性。有規律可言,就是要用太原的地方小調和民間唱腔來演唱。它既不同於晉劇的唱腔,又不同於山西境內其他劇種的唱腔。由於地域因素,太原蓮花落或多或少受到晉劇和山西境內其他戲曲唱腔的影響,有晉腔晉韻的影子。靈活性是指唱腔即興,不拘擬某一特定、固有的唱腔形式。這就給表演者以自由演唱的餘地和空間,演唱的個性化和多樣性也就呈現出來。 [5] 
太原蓮花落有唱的成分和內容,它能夠增強其藝術效果和欣賞性,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太原蓮花落的唱腔是配合“説”來表演的,是起輔助作用的。太原蓮花落畢竟是曲藝而不是戲曲,觀眾是來聽故事內容和情結而不是聽唱腔的。配合和輔佐是唱腔的基本定位。須要説明的是,太原蓮花落的唱腔必須是本土化的腔調和韻味,不能變成其他劇種的唱腔,更不能是山西境外其他劇種的唱腔。唱腔的地域性和本土化,決定着唱腔的總基調。 [5] 

太原蓮花落板式樣式

板式通俗地講就是竹板的打法和式樣。包括竹板擊節的快慢、長短、強弱、節奏、配合(大板和小板)。竹板擊節的整體要求是清脆、響亮、連貫和自如。太原蓮花落竹板的打法通常有以下四種板式:開場板;段落板;墊板和伴奏板。開場板即太原蓮花落説唱前打的板式。先扣大板,再擊小板,打板三巡後結束。每個巡迴的板式相對固定。 [5] 
大板和小板相互配合、交相呼應,形成有節奏的悦耳響聲。開場板如同軍營中的軍號。開場板過後緊接着就要説唱了。因此,開場板是開始説唱的“號令”和前奏。之所以打板三巡,是因為打板一巡過短過快;打板四巡及以上又過多過繁,而“三”是一個繁簡折中的選擇數。段落板是段落與段落之間間歇打的竹板。段落板只需打板一巡即可。段落板是一種過渡的板式。太原蓮花落是由若干個自然段落組合而成的。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藝術切分就要使用段落板。通常須要打段落板的情形有以下幾種: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之間;唱腔轉道白或韻白之間;大的自然段之間須轉換或間歇;快速道白韻白或快説快進後的間歇。 [5] 
墊板是句與句之間所打的竹板,也是以句為單位,每句句尾必打的板式。也即在每一句的最後一個字剛一結束後迅速打一下小板。伴奏板,是為太原蓮花落説唱伴奏使用的一種板式。伴奏板是太原蓮花落中比較特別的板式,説它特別是因為它是四種常見板式中唯一一種和説、唱同時進行的打板形式。同步性是伴奏板的一種基本屬性。使用伴奏板的目的是增強節奏性和韻律感,最終達到強化藝術性的效果。伴奏板常在下列情形中使用:唱腔過程、連説帶唱過程、快説快進過程和強化動作過程。 [5] 

太原蓮花落語言句式

太原蓮花落的句式分為對仗式句式和自由式句式兩大類。語言是表現藝術內容的主要形式。太原蓮花落的語言是太原蓮花落的精髓。太原話是太原蓮花落語言的核心和基礎,因為太原蓮花落的段子通篇都是要用太原話來表達的。 [5] 

太原蓮花落音樂器械

太原蓮花落常用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説唱之詞則隨着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後來發展到絃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主要樂器有三絃、揚琴、二胡、木魚等。 [1] 
太原蓮花落表演

太原蓮花落經典劇目

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説。常見的傳統曲目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天寶圖》《絲帶記》《羅帕寶》等。建國後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劉二娃》《血淚仇》等。 [1] 

太原蓮花落流行地區

太原蓮花落髮源於太原縣(今晉源區)至榆次一帶。多流行於太原、晉中、呂梁等地。 [1]  [10] 

太原蓮花落傳承保護

太原蓮花落流傳現狀

進入21世紀後,在中國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由於山西經濟發展在中國處於滯後狀態,這使得山西面臨着文化生態危機,太原市僅存曲種太原蓮花落也進入了瓶頸期。其面臨着藝術形式與傳承方式單一,無人傳承,難以延續的現狀。蓮花落是太原方言與普通話的結合,隨着普通話的普及,太原話已不再被新生的一代接受,加之太原蓮花落是曲藝藝術,新一代的人對其興趣少,所以太原蓮花落出現了後繼乏人的現狀。 [6] 

太原蓮花落保護措施

2010年,曹強作為太原蓮花落的唯一傳承人,山西省人民政府投資,為他設立了工作室;2013年1月14日,太原市首屆“曹強杯”太原蓮花落大賽決賽在山西梅蘭芳劇院舉行,比賽實況錄像春節期間在太原電視台連續播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7] 

太原蓮花落傳承人物

曹強(1937年—2014年),原名曹有元。山西平遙人。1958年從事文藝,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挖掘、整理頻於滅絕的晉中落子,使太原蓮花落一民間説唱藝術重新登上文藝舞台。創作並表演曲目100餘個。 [8] 
尹海鵬,在太原蓮花落傳承人曹強的基礎上,進行了形式上的創作和改變,改編出了對口、男女、情景、羣口和音樂太原蓮花落,對太原蓮花落的進一步傳承和發揚。 [9] 

太原蓮花落入選非遺

2008年,太原蓮花落入選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2。 [2] 
2010年,“太原蓮花落”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97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