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原文廟

鎖定
太原文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太原文廟巷3號,始建於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明代重修並擴建。太原文廟為祭祀孔子的場所,太原文廟嚴格按照孔廟建制修建,是國內存量極少的省府文廟之一,是山西境內佈局完整規模較大的文廟,也是太原市區內最大的文廟。 [2]  [11]  [14] 
太原文廟,佔地面積31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餘平方米,坐北向南,現中軸線基本保留了太原文廟原有建築格局,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六角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和崇聖祠,前後四進院落式佈局。 [1]  [11] 
2013年3月5日,太原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中文名
太原文廟
外文名
Taiyuan Confucian Temple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太原文廟巷3號 [3] 
所處時代
[1] 
佔地面積
31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開放時間
9:00-17:00 [1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太原文廟歷史沿革

太原文廟千古聖人孔子像 太原文廟千古聖人孔子像
太原文廟前身是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位於水西關的太原府太原文廟。
據明萬曆《太原府志》、清道光《陽曲縣志》記載,在太原縣治西原有府縣兩學宮並峙,宮內有府縣兩太原文廟。府太原文廟建於金天會年間(1123一1137年),縣太原文廟建於金大定年間(1161一1189年),均規模較大。
清光緒七年(1881年),兩太原文廟毀於汾水氾濫。文廟被水衝圯後,府城縉紳(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於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學士,無不為之大懼,以為天降兇示於文人,水退之日,遂集聚府衙請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眾文士的聯名書上呈山西巡撫張之洞,請巡撫大人定奪。 [14] 
清光緒八年(1882年),時任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燒燬了的崇善寺廢墟上重建的太原文廟。移地重建的太原文廟,即現存的太原文廟。
民國八年(1919年),太原文廟被闢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曾作過民眾教育館。
太原文廟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原文廟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十六年(1927年),易名為“山西省民眾教育館”。在這一期間,供奉孔子的大成殿,改作“古代禮物樂器陳列室”;大成門,改成“禮堂講演廳”。其它殿宇或為閲覽室,或為書庫,或為其它活動室和陳列室。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進攻太原。太原淪陷之後,偽太原市政府又把太原文廟更名為“山西省新民教育館”。
1953年,改為山西省博物館。出於保護太原文廟以及其他多種原因,山西省文物局依太原文廟而建。
1998年,山西省文物局等部門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對太原文廟進行修復。
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掛牌成立 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掛牌成立
2003年10月,山西省博物館遷往汾河以西,改稱山西博物院。同時在太原文廟成立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2010年,太原文廟保護已經逐漸步入正軌,許多山西省各地收集的文物整齊的放置於太原文廟場院之中。
2019年,太原市提出在明太原府城範圍內修建府城文道並整合府城內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源,串聯起數量眾多的文物古蹟和歷史街巷 [1]  [11] 
2020年4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 [13] 

太原文廟建築特色

太原文廟坐北朝南,為明代焚燬後的崇善寺遺址上重建,佔地面積31000餘平方米,以牌樓、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崇聖祠為核心,構成中軸線及四進院落格局、東西兩翼建有花園庭院、亭閣等附屬建築。欞星門前的六角盝頂亭、寺前照壁及晉王府鐵獅子為明代遺存。 [1] 
太原文廟中軸線基本保留了太原文廟原有建築格局,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六角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和崇聖祠,前後三進院。 [3]  現太原文廟是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展區面積18000平方米。 [6] 
欞星門 欞星門

太原文廟主要景點

太原文廟牌坊

牌坊 牌坊
太原文廟牌坊原位於最南側,後挪至西側,三間四柱三樓式。中間坊心題有藍底金字的“文廟”二字,坊間上額描金彩繪雙龍戲珠,這在全國同類文廟的牌坊上相當少見,僅有北京國子監牌坊上有類似的圖案。在次間枋上還繪有各式各樣的彩畫,紋飾精美。石砌的夾杆石共4對8個,每一對之間以鐵箍拉緊。除了夾杆石外,為了防風,前後共有8根戧柱支撐。 [2]  [11] 

太原文廟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在太原文廟入口處,在圍牆外有三間四柱三樓式木牌坊,該牌坊原來位於太原文廟最南端。太原文廟的照壁,為一字青磚藍瓦硬山式,壁長22.3米,高約11米,厚1.6米,正中鑲有黃藍綠三色琉璃製作的四方琉璃貼面方心,繪有流雲海水、雙龍戲珠圖案。 [2] 

太原文廟欞星門

欞星門 欞星門
欞星門建於石階高台上,由三座一間兩柱沖天式欞星門並列而成,中間一座欞星門的兩柱高出額枋呈沖天狀,柱頂有琉璃雲罐套頭,並蹲坐朝天吼。門檐下兩面藍底金字匾額分別書有楷體、篆體“欞星門”三字。三座欞星門間牆上鑲有4個綠琉璃團龍。 [2]  欞星門東西兩旁,有兩座六角亭,原是崇善寺遺存,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亭基是磚砌台座,亭身為木柱樑架結構。六角亭北側,有東西兩小門,西為禮門,東為義路,是太原文廟的出入口。 [2] 

太原文廟琉璃磚牆

琉璃磚牆夾壁 琉璃磚牆夾壁
三座欞星門間共築有4座琉璃磚牆夾壁,欞星門最外兩側築有2座灰磚制團龍影壁。4座琉璃夾壁為磚構造,採用須彌座,外表通體貼有黃、藍、綠三色琉璃面。底座飾以各不相同的花卉圖案,中部以凸點構成的壁心內飾以浮雕雲舞團龍圖案,檐頂兩側使用琉璃筒瓦,額枋以上飾以彩畫。頂部壁檐仿木構建築形式,有琉璃檐椽斗拱裝飾,檐下斗拱明間為十一踩,兩次間斗拱九踩。正脊飾以黃色琉璃鴟吻。在影壁琉璃斗拱中還飾以黃色琉璃制的福祿壽三仙。這四座夾壁每一座都體現了色彩豔麗,裝飾性強的建築特點。琉璃燒製工藝較高,屬於晚清琉璃製品的精品實例。 [2] 

太原文廟泮池泮橋

泮池泮橋 泮池泮橋
太原文廟的前院內有一半月形水池,稱為“泮池”,池上跨一拱橋,稱作“泮橋”。過去秀才新入學時,都要在當地官員帶領下,登泮橋跨泮池,穿過大成門進入大成殿祭拜孔子,然後到儒學署拜見教官,這個儀式被稱為“入泮”或者“游泮”,即進入孔學大門。 [2] 
中舉人者,更要在橋上掛滿紅燈籠,取登龍門之意。一般人進文廟,須繞池而行。唯有狀元可以從橋上過。這不僅體現了等級,也有激勵學人的成分,因此泮橋也叫狀元橋。 [14] 

太原文廟大成門

大成門 大成門
大成門是太原文廟的第二道門,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綠瓦飛檐,彩繪斗拱,由3個門組成。中為大成門,兩旁掖門,東曰“金聲”,西曰“玉振”,門名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之意。金指鍾,玉指磬,比喻孔子的德行就像奏樂,以鍾發聲,以磬收韻,完美至極。以此盛讚孔子“德牟天地”、“道冠古今”,並與“大成”相呼應。 [7] 

太原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
太原文廟過了大成門為第二進院。院內正面的大成殿是太原文廟的中心建築。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稱為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更名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琉璃剪邊,重昂斗拱,莊嚴雄偉。殿內曾供孔子及其四配十二哲木主神位,也有説是塑像。四配是顏回(字子淵)、曾參(子輿)、孔伋(子思)和孟子,這是孔子的四大賢弟子及嫡傳人。特別是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十二哲是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端木賜(子貢)、冉求(子有)、仲由(子路)、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顓孫師(子張)、有若和朱熹。四配十二哲的供奉與陪祀,顯示出孔子之學後繼有人,濟濟一堂。但塑像和牌位現已無存。 [8] 
大成殿兩側的東西兩廡,是供奉先賢先儒之處,先被闢為陳列室,加之大成殿,整個展區面積達18000平方米。 [5]  在孔廟建制中是專為祭祀和供奉歷代先賢先儒而修建的。 [2] 

太原文廟中院

中院 中院
中院,是太原文廟的核心區域,院心寬廣,古木眾多,花草繁盛,景觀漂亮。院內有旱柳、柏樹、銀杏等古木,周圍建古香古色。 [2] 

太原文廟崇聖祠

崇聖祠 崇聖祠
太原文廟崇聖祠是在第三進院落(後院)中,是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所組成的一個獨立的院落建築,崇聖祠是供奉孔子先人的地方,據説後來把孔子夫人的牌位也移進供奉。 [5]  崇聖祠原來被稱作啓聖祠,供奉有孔子的父母,正中崇聖殿面闊五間,正面單檐歇山 [4] 

太原文廟文化活動

  • 文化活動
2006年,太原文廟完成民俗基本陳列《華夏衣冠一館藏古代服飾展 》和民間藝術專題陳列《山西館藏工藝品展》。 [11] 
2007年,太原文廟完成基本陳列“千秋孔子展”。 [11]   
2010年8月8日下午,山西首場笄禮舉行在太原文廟舉行。 [9] 

太原文廟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太原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太原文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太原文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太原文廟巷3號。
  • 交通指引
太原市內乘坐公交23路、55路、73路、81路內環、81路外環、105路、201路、602路、606路、606支路、611路、816路、820路、825路、829路、830路、838路內環、843路、856路、861路、869路、870路、K861路、K870路,火車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