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唐洛陽城宮城

鎖定
隋唐洛陽城宮城,即隋唐時期洛陽城皇宮部分,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隋代命名為紫微城。貞觀六年(632年),號為洛陽宮,武后光宅元年(684年),號太初宮,是唐朝東都宮城。 [1-2] 
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因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得別名紫微城。 [3]  隋唐洛陽城宮城,佔地面積約4.2平方公里 [4]  ,其正門為應天門,正殿為明堂;三大殿依次為乾陽殿、貞觀殿、徽猷殿。 [5] 
1988年,隋唐洛陽城遺址部分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其宮城遺址部分位於核心區域。2008年,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建設遺址公園,實施了明堂、天堂、應天門和九洲池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復建的明堂天堂景區並已對外開放,成為洛陽旅遊必去景點。 [7] 
隋唐洛陽城宮城,其平面佈局、建築形制為隋唐以後宮殿建築提供了範本,為後世皇宮規劃提供了參考。 [8] 
中文名
隋唐洛陽城宮城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早08:30—晚21:30 [9] 
門票價格
全價120元,半價60元 [9] 
佔地面積
約 4.2 km²
著名景點
明堂
天堂
著名景點
應天門
九洲池
別    名
紫微城
紫微宮 [10] 
建議遊玩時長
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春季
建設年代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6] 
所屬國家
中國

隋唐洛陽城宮城地理環境

紫微城復原圖 紫微城復原圖
隋唐洛陽城宮城位於隋唐洛陽城西北隅,在皇城之北。 [3]  [9] 
隋煬帝聽取宰相蘇威的建議,將紫微城的中軸線南當伊闕(龍門)、北對邙山頂峯(翠雲峯),略向西北傾斜。而千年後北京紫禁城的中軸線亦偏向西北,與紫微城不謀而合,可謂曠世奇聞。 [10] 
隋唐洛陽城宮城南接皇城(太微城),北據邙山,西鄰神都苑上陽宮,東抵東城含嘉倉城,谷水(澗河)貫其中。宇文愷將谷水(澗河)引進宮城(紫微城),並依水建造了眾多池沼,其中最大的便是紫微城西北隅的九洲池
紫微城與隋唐洛陽城方位圖
紫微城與隋唐洛陽城方位圖(4張)
隋唐洛陽城宮城之所以位於都城西北隅而不居中,是因為洛陽盆地西高東低,東廣西狹,而紫微城的中軸線又因對準伊闕而偏向西北;洛河在軸線以西為東北流向,難以營造裏坊,在此自然因素的限制,使得紫微城處於都城西北隅而未能居中。而隋唐洛陽城的西北隅是全城的最高處,紫微城選在此處可高屋建瓴,俯瞰全城,有利於紫微城防禦。宮名考義
“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後漢書·卷四十八》)為突出皇宮的正規性、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達到“天人合一”,古人便將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人間皇帝自詡為天子,其居所應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故而隋唐洛陽城“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3]  [11] 
“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紫微宮即紫微垣,是天上星官三垣太微紫微天市)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的位置,稱中宮,有“紫微正中”之説,符合“擇國之中立宮”的規劃理念。 [12] 

隋唐洛陽城宮城歷史沿革

隋唐洛陽城宮城大業始建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下詔遷都洛陽,東京皇宮紫微城開始建設(由將作大匠宇文愷規劃設計,衞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築),佈下兵夫70萬人築造城牆,60日便已築成,工速之快乃歷代皇宮之最。用工數量共計170萬人(城內諸殿基、牆院,又役10餘萬人,僅土工監便常役80萬人,而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卻再役10餘萬人),比秦阿房宮所役人數(70萬左右)整整多出100萬,乃世界歷史之最。 [3] 
在營建東京時,宇文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 [13]  而他又巧思絕倫,因此紫微城“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成為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建築羣。 [14] 
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開創中國歷史上首次萬國來朝,在東京皇宮紫微城正殿——乾陽殿接受萬國朝賀,設九賓之禮。隋煬帝作《冬至乾陽殿受朝詩》:“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
大業三年(607年),裴矩奉命出使西域,從東京紫微城出發,前往張掖監管互市,經略西域,以打通被阻斷已久的絲綢之路。此間,裴矩撰成最早的絲路全圖《西域圖記》獻給隋煬帝。
大業六年(610年),各國遣使至紫微城大獻方物,突厥啓民可汗以下,皆是國王親自來朝賀。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弒。六月,洛陽留守“七貴”擁立隋煬帝次孫越王楊侗為帝,即隋哀帝;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自立為帝,國號鄭,定都洛陽,佔據紫微城,對其中部分宮殿、城門名稱做了更改。 [15] 

隋唐洛陽城宮城盛唐榮光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李世民觀望隋朝紫微城的宮殿,甚為震驚,感嘆道:“窮奢極欲,國家能不滅亡嗎?”於是命屈突通乾陽殿、毀則天門及闕、廢諸道場等,“以其太奢”。 [16-17] 
貞觀之治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將修紫微城,被戴胄以“户口單弱、帑藏空虛”為由勸止;次年考慮到“洛陽土中,朝貢道均”再次發兵修繕,但被張玄素諫言:“襲亡隋之弊,恐甚於煬帝。”李世民只好罷役停工。 [18] 
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改東都為洛陽宮,沿用其舊宮紫微城,無所改制。 [1]  [19]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始幸洛陽宮(紫微城),聽説14歲的武則天容止之美”,召入後宮封為才人。 [20]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駐蹕洛陽,在紫微城儀鸞殿接見取經歸來的玄奘 [21] 
高宗修繕
唐紫微城乾元門,乾元殿,貞觀殿 唐紫微城乾元門,乾元殿,貞觀殿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在隋朝乾陽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座乾元殿,其高度與紫禁城太和殿十分接近,但面廣與進深尺度是其1.5倍。
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佈《建東都詔》,改洛陽宮為東都,實行兩京制;把紫微城由行宮提升為帝國正宮,當作東宅,“式表宸居”。 [22]  高宗常常對韋弘機説:"兩京,朕東西二宅,來去不恆,卿宜善思修建。” [19] 
麟德二年(665年),三月十二日,所司奏紫微城內乾元殿則天門建成。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從東都紫微城出發,前往泰山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國王和使節。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於紫微城貞觀殿

隋唐洛陽城宮城武皇修葺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改洛陽“東都”為“神都”,又將紫微城號為“太初宮”。 [1]  隨着唐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全面東移,紫微城也不斷得到擴建和修整,規模宏大,華美壯麗達到頂峯。
武則天時代紫微城
武則天時代紫微城(7張)
垂拱三年(687年)春,武則天力排眾議,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就其地建明堂。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明堂建成,高91.43米,“鐵鳳入雲,金龍隱霧”,“去都百餘里外,遙望見之”,號稱“萬象神宮”,使得萬人空巷。武則天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又賜予酒食,攬盡民心。吐蕃等世界各國聞之,紛紛遣使來賀。 [23-24] 
載初元年(690年)二月,武則天於紫微城洛城殿策問貢士,殿試自此開創。 [25]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在文武百官帝室宗戚、四夷國王、沙門道士、遠近百姓共計6萬餘人的請願下,於九月九日御紫微城則天門樓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定都神都 [26-27] 
證聖元年(695年)正月十六日夜二更,武則天面首薛懷義因失寵而密燒天堂,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俱毀。 [28]  三月,武則天又下詔重建明堂。天堂原址改為佛光寺。 [29]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臘月,武則天從神都紫微城出發,登嵩山,封神嶽,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
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供奉武氏族人,故為武周明堂,號曰“通天宮”。 [8]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則天鑄成九鼎,從玄武門曳入紫微城,令宰相、諸王率宿衞兵10餘萬,同宮中儀衞白象共同拖曳,列於明堂(通天宮)內。武則天定鼎九州,象徵國家統一昌盛。 [30] 
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等在紫微城發動“神龍革命”,包圍集仙殿,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逼迫武則天退位。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丙午,唐中宗李顯即位於紫微城通天宮。次日武則天徙居上陽宮

隋唐洛陽城宮城開元盛世

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唐明皇李隆基至東都,在紫微城應天門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等), [31]  同年改明堂為乾元殿(開元十年復為明堂);又於紫微城乾元殿東廊寫四部書,因號乾元院;次年改為麗正修書院(統稱麗正書院,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書院”機構由此產生。 [32-33] 
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唐玄宗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從東都紫微城出發,至泰山封禪。 ‌返回洛京後在紫微城廣達樓大宴羣臣,宰相蘇頲作詩讚曰:“樓台絕勝宜春苑,燈火還同不夜城。” [34] 
開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禕大破、契丹,獻上其俘虜,唐玄宗御紫微城應天門領受。 [35]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千秋節(唐玄宗生日)唐明皇御紫微城廣達樓宴羣臣。 [36]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毀明堂之上層,平座上新建八角樓,樓上設有捧着火珠騰空而起的八條龍,改修下層為新殿。次年(740年)佛光寺火,廷燒廊舍,改新殿為含元殿

隋唐洛陽城宮城毀於兵燹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十二月攻入唐東京洛陽。次年正月,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改元聖武,佔據紫微城。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史朝義縊父自立,繼續侵擾河洛。唐代宗請回紇登裏可汗出兵相助。回紇軍擊敗史朝義後,於十一月入東都,“焚東都宜春院,延及明堂,甲子日而盡”。於是,紫微城大量宮殿湮滅地下。 [37] 
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唐代宗因吐蕃攻陷長安而東逃陝郡,宦官程元振勸他都洛陽以避吐蕃。代宗乃下詔幸洛都。郭子儀聞之,奏稱洛都“久陷賊中,宮室(紫微城)焚燒,十不存一。”唐代宗只好收回成命。 [38] 
永泰元年(765年)十一月,宰臣王縉請求削減各道軍資錢四十萬貫,以修繕紫微城,唐代宗應允了他。 [39]  雖再次修繕,但也無力恢復盛唐之氣派。
中和四年(884年),黃巢起義,蔡州秦宗權遣將孫儒攻擊河南尹、東都留守李罕之,“據京月餘,焚燒宮闕,剽掠居民”。
唐昭宗天覆四年(904年)前,朱温準備遷唐都於洛陽,命張全義“繕治洛陽宮城,累年方集”。又命羅紹威等重修五鳳樓、朝元殿。
天覆四年(904年)正月,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城,取材沿渭河運至洛陽。四月,朱全忠奏洛陽宮室已成,唐昭宗抵達洛陽,御紫微城正殿受朝,改元天佑。同年八月,朱全忠謀殺唐昭宗,矯皇后令,太子李祝於柩前即位,是為唐哀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温改國號梁,史稱後梁。
五代時梁、唐、晉曾都在此建都。宋時稱為“西京”,宋金之際,紫微城全體毀於戰亂。
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南侵,"盡焚西京而去",於是,包含紫微城在內的隋唐洛陽城整體毀於戰亂,前後歷時530餘年。 [5] 

隋唐洛陽城宮城宮城新生

紫微城遺址
紫微城遺址(7張)
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唐洛陽城遺址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佈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併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裏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63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為保護利用好隋唐洛陽城歷史文化遺產,洛陽市堅持文物保護與城市更新的有機結合,積極推進隋唐洛陽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在紫微宮遺址內實施了明堂天堂遺址、九洲池遺址和應天門遺址的整體保護展示工程。特別是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成開放後,稱為明堂天堂景區,既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和文化品位,也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已成為展示古都洛陽文化魅力的新地標和城市名片。如今,隋唐洛陽城已成功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8年,隋唐洛陽城“兩坊一街”和南城牆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建設;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建設已完成,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現正按計劃進行施工。 [26] 

隋唐洛陽城宮城宮城佈局

隋唐洛陽城宮城位於皇城之北,“以象北辰籓衞”,為天子所居之地。隋代洛陽城紫微城的規劃分七個小城,中為洛城(即大內),是皇帝居住和朝政之所,是象天樞,左右四城(東西夾城、東西隔城)為四輔星,北側二城(曜儀城、圓壁城)為禁軍所在,此七小城與北斗七星相對,故稱為紫微城或紫微宮。唐代時,在曜儀城南增加了玄武城。 [12] 
社科院楊鴻勳復原的紫微宮俯視圖

隋唐洛陽城宮城規模面積

隋唐洛陽城宮城東西2100米,南北1840—2160米,總面積約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唐大明宮的1.3倍。 [40] 
據《新唐書》記載,唐洛陽宮城長1620步,廣805步,周4921步,高四丈八尺(16米),名為“紫微城”,武則天時又稱“太初宮”。唐長安宮城長1440步,廣960步,周4860步,高三丈五尺(11.6米),神龍元年稱“太極宮”。由此觀之,紫微城的規模大於太極宮,是唐兩京最大的宮城。 [9]  [41] 

隋唐洛陽城宮城範圍劃分

紫微城範圍 紫微城範圍
據《舊唐書》記載:“宮城有隔城四重”,從南到北依次是洛城、玄武城曜儀城圓璧城 [2]  [42] 
洛城為隋唐洛陽城宮城主殿區,由大內、東西隔城、左右夾城組成,“左右環列,翊衞之象也”,面積為2.5平方公里。
大內在洛城中央,呈方形,邊長1030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南接皇城,東西各兩重小城,北三重小城,“以象北辰籓衞”。
諸小城東、西、北三面拱衞大內,承擔着宮城的部分功能,歸屬宮城。如東隔城為太子居住的東宮,西隔城為皇子公主居住的九洲池宮苑區,北面為御林軍駐守之地。

隋唐洛陽城宮城前朝後寢

紫微宮
紫微宮(2張)
大內前為朝區,後為寢區。
朝區最前為大內正門則天門,上建高兩層的門樓,門外左右建闕,形制與大興宮承天門近似,而規模過之。朝區主殿為乾陽殿,是面闊十三間、高約50米的巨大殿宇,四周有廊廡,四面開門,形成全宮最大的宮院。南門乾陽門南對則天門。東西門外各有東西向街,東門街北為文成殿,西門街北為武安殿,二殿與乾陽殿東西並列,也各有門廡,形成獨立宮院。東西門南側為官署,東為門下省,西為中書省。
在乾陽、文成、武安三殿之北是宮中第一橫街,東西端分別通入東西隔城,街北即寢區,是朝寢兩區分界線。
寢區中為主殿大業殿,南有大業門,是皇帝隔日見羣臣聽政之處。大業殿左右各有若干殿與之並列,均為獨立宮院。大業殿之北為宮中第二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宮,外臣不得進入。寢宮中軸線上主殿名徽猷殿,它的左右和後方又有若干殿。大業、徽猷兩組宮院前後相同,加上週圍各殿,用圍牆封閉,共同組成寢區。
大內之西,在西隔牆內北部有九洲池,也是苑囿區。池北為皇子住所,池南有舉行大宴會的五殿,是由五座殿聚合成的巨大樓閣。

隋唐洛陽城宮城城牆形制

隋唐洛陽城宮城的城垣高四丈八尺(約16米),寬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層厚八至十釐米。宮城牆內外皆包磚,而西京大明宮城牆僅在城門兩側及宮牆轉角處內外表麪包磚,其他皆是版築夯土而成。
與同時代的其他皇宮相比,隋唐長安城宮城(太極宮)高三丈五尺(約11.6米),興慶宮高一丈八尺(6米)。長安大明宮、神都上陽宮依據山川形勝而建,城牆高度記載不明。而如今保存下來的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牆高約10米。由此觀之,紫微城是當時中國最高的宮城。
據考古勘察,紫微城的北牆從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東折一百八十米,即北牆的西端起點,往東經今孫家坑,全長一千四百米;
西牆由北牆的西端點起,往南至中州路北側,全長一千九百七十七米。
南牆頗多曲折,從西牆南端起,往東經今定鼎南路、周公廟至豫通街小學操場以東三十米處,全長兩千零七十米。南牆東西兩端各長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東南與西南兩角內凹的對稱形狀;
東牆自北牆東端點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後向東折三百三十米,至統角村東北角又復南折,全長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個宮城呈倒“”狀。

隋唐洛陽城宮城建築分佈

隋唐洛陽城宮城城門

隋唐洛陽城宮城共有十一座城門。南面六門:中為應天門(原名則天門,又稱五鳳樓),東為明德門(隋稱興教門)、重光門太和門,西為長樂門(隋稱光政門)、洛城南門。北面二門:東為安寧門,西為玄武門(景龍元年改稱神武門);東面一門:重光北門。西面二門:北為嘉豫門(隋稱寶城門),南為洛城西門(也稱方渚門)。 [43] 
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正南門,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又稱五鳳樓,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應天門城樓上舉行,功能類似於北京午門
國家遺址數字中心復原的應天門 國家遺址數字中心復原的應天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羣,門上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宛若空中樓閣。城門東西長137米,大於紫禁城午門(120米)。其中兩側闕高120尺(約35.3米)。應天門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最高等級。“兩重觀”、“天子三出闕”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的宣德門和明清北京故宮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宮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洛陽城宮城三大殿

隋唐洛陽城宮城三大殿依次為:乾陽殿(唐改乾元殿,武周改明堂)、大業殿(唐稱貞觀殿)、徽猷殿。三朝前後相重,以宮城正門應天門(則天門)為大朝(外朝),朝區正殿乾陽殿為日朝。寢區正殿大業殿為常朝。其中乾陽殿規模最大,其體量和麪積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宮殿之一。乾元殿不僅為上朝之殿,帝國每年的元日大朝會和新皇登基大典都在此舉行。
隋乾陽殿
乾陽殿 乾陽殿
乾陽殿是隋唐洛陽城宮城三大殿之首,是三重檐形制,是中國古代宮殿建制的最高規格,乾陽殿的殿基高達九尺(2.6米),總高270尺(摺合今80米),面闊十三間(長105米),進深二十九架(寬64米);而其柱子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二十四圍(周長36米),大到需要“二千人曳一柱”。其規模比明清太和殿(長64米,寬37米,高35米)祈年殿(長寬32米,高38米)都要大出許多,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城正殿。隋末李世民攻克洛陽,看到乾陽殿後忌其過於奢華,於是“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唐人評價:“阿房成,秦人散;乾陽畢工,隋人解體。”
唐乾元殿
乾元殿復原圖 乾元殿復原圖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在隋乾陽殿的基礎上重建,又名乾元殿,屋檐改作兩重檐,高度縮減至20尺,合今約為35.28米。這座建築在高度上已經與如今尚存的明清故宮太和殿的高度十分接近了,但其面廣與進深的尺度,卻是太和殿的1.5倍。乾元殿規模雖比乾陽殿小,但其規制影響深遠,宋元明清宮城正殿皆此類形制。
武周明堂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高91.43米,“去都百餘里外,遙望見之”,號稱“萬象神宮”。共三層,底層方形,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邊形,效法十二時辰。上層二十四邊形,法二十四節氣。頂層置金鳳,九龍捧之。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是中國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峯之作。證聖元年(695年)被毀,次年重建號“通天宮”。
明堂與在建的天堂 明堂與在建的天堂

隋唐洛陽城宮城價值影響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現存隋唐時期保留較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遺址,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擁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隋唐洛陽城宮城政治影響

隋唐洛陽城紫微宮 隋唐洛陽城紫微宮
隋煬帝營建的洛陽城,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瀍河洛水縱貫其間,都城分郭城、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佈局有序。唐、五代、北宋仍作都城或陪都,相繼沿用530餘年。洛陽宮城和皇城偏隅郭城西北部的獨特佈局,整齊劃一、以裏見方的棋盤狀裏坊佈局而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隋煬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長期居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也曾以此為都,但都城範圍遠比隋唐洛陽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陽城的宮城紫微宮。

隋唐洛陽城宮城歷史價值

在歷史價值方面,隋唐洛陽城作為帝國東都(東京),與隋大興城唐長安城並列為隋唐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是中國7~10世紀帝國時期具有國際影響的大都市之一,其遺址當屬中華文明史上昌盛繁榮時期的重要物證。
隋唐洛陽城在隋唐時期是大運河樞紐城市,它將國家漕運系統與城市佈局進行了密切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城市格局與物流能力直接結合的典型案例,對古代漕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5] 

隋唐洛陽城宮城建築影響

受明堂影響的天壇
受明堂影響的天壇(4張)
隋唐洛陽城的整體格局中包含了諸多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模式,如空間佈局軸線、城郭制度、裏坊制度等,是中國農耕文明中期傳統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對中國北方和東亞各國古代城市的規劃產生過深遠影響。如:渤海國的龍泉上京與中京、東京以及日本7世紀後半葉到8世紀後半葉修建的藤原、難波平城長岡、平安五座都城的規劃設計,都明顯受到隋唐洛陽城的影響。隋唐洛陽城的洛南里坊遺址區是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現僅存的具備系統地進行考古研究的裏坊遺址區,是中國農耕文明時期城市住居模式的最佳範例。 [5] 
明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禮制建築,為儒家的禮制建築典範,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場所,凡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武則天時期隋唐洛陽城宮城正殿——開創了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 [5] 

隋唐洛陽城宮城文藝形象

隋唐洛陽城宮城史料記載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宮城在皇城北,因隋名曰紫微城。”
《舊唐書·本紀·卷一》:“庚寅,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
《新唐書·地理志·卷二十八》:“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 週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籓衞,曰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
《新唐書·列傳·卷十》:“時紫微宮尚閉世充扣門。”
唐·韋述《兩京新記》:“東京紫微宮,城南面六門:正南應天門,門外觀相夾肺石、登聞鼓。”
《資治通鑑·唐紀·一》:世充令亂斬殺之,進攻紫微宮門,皇泰主使人登紫微觀,問:“稱兵欲何為?”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八》:“內城亦曰皇城,唐曰太微城,在都城西北隅周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宮城唐曰紫微城,亦據內城西北隅周九里三百步。”
《河南志·卷一·周城闕古蹟》:“至隋煬,聽蘇威言,南當伊闕,東去王城五里為宮,大業十三年遂平毀王城。而皇城處城西偏,外築宮城,宮城東復為東城。又南跨洛水,北踞邙嶺,大為羅城。而洛貫其中,以象天津。號紫微城,唐、五代、宋因之。”
《河南志·卷三·隋城闕古蹟》:“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在都城之西北隅。衞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築宮城,兵夫七十萬人。城周匝兩重,延袤三十餘里,高三十七尺,六十日成。其內諸殿及牆院又役十餘萬人,直東都土工監當役八十餘萬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餘萬人。”
《河南志·卷四·唐城闕古蹟》:“宮城,因隋名曰紫微城,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城中隔城四重,最北曰圓璧,次曰曜儀,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
《河南志·卷五·宋城闕古蹟》:“宮城,舊名紫微城,周九里三百步,疑西與北經損滅。”

隋唐洛陽城宮城影視形象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紫微城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紫微城
2010年由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徐克執導的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其中的通天浮屠原型便是紫微城內的天堂。
參考資料
  • 1.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宮城》:“宮城在皇城北,因隋名曰紫微城。貞觀六年,號為洛陽宮。武后光宅元年,號太初宮。”
  • 2.    《河南志·卷四·唐城闕古蹟》: 宮城,因隋名曰紫微城,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城中隔城四重,最北曰圓璧,次曰曜儀,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貞觀六年號為洛陽宮,武后光宅元年名太初宮。
  • 3.    《河南志·卷三·隋城闕古蹟》:“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在都城之西北隅。衞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築宮城,兵夫七十萬人。城周匝兩重,延袤三十餘里,高三十七尺,六十日成。其內諸殿及牆院又役十餘萬人,直東都土工監當役八十餘萬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餘萬人。”
  • 4.    紫微宮面積  .洛陽網_文物局.2018-06-18[引用日期2018-08-02]
  • 5.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突出價值  .中國考古網.2010-11-17[引用日期2018-06-07]
  • 6.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1988-1-13[引用日期2018-06-07]
  • 7.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18-06-07]
  • 8.    隋唐洛陽城紫微宮概貌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引用日期2018-05-19]
  • 9.    《新唐書·地理志》: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 週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籓衞,曰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
  • 10.    《河南志·卷一·周城闕古蹟》:至隋煬,聽蘇威言,南當伊闕,東去王城五里為宮,大業十三年遂平毀王城。而皇城處城西偏,外築宮城,宮城東復為東城。又南跨洛水,北踞邙嶺,大為羅城。而洛貫其中,以象天津。號紫微城,唐、五代、宋因之。
  • 11.    《後漢書·卷四十八》:“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 12.    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宮_洛陽市文物局  .洛陽網.2018-07-03[引用日期2018-07-15]
  • 13.    《隋書·列傳·卷三十三》:“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
  • 14.    《元和郡縣誌·卷六·河南道》:仁壽四年,煬帝詔楊素營東京,大業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陽宮是也。其宮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煬帝嘗登邙山,觀伊闕,顧曰:“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僕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議都焉。其宮室台殿皆宇文愷所創也,愷巧思絕倫,因此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 15.    考古與文物編輯部.《論唐東都洛陽城宮城形制佈局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編輯部,2004年:第161-165頁
  • 16.    《資治通鑑·唐紀五》:秦王世民觀隋宮殿,嘆曰:“逞侈心,窮人慾,無亡得乎!”命撤端門樓,焚乾陽殿,毀則天門及闕;廢諸道場,城中僧尼,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餘皆返初。
  • 17.    《唐會要·卷三十》:“武德四年十二月七日,使行台僕射屈突通,焚乾元殿應天門紫微觀,以其太奢。”
  • 18.    《唐會要·卷三十》:至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發卒又修洛陽宮。給事中張玄素諫曰:“陛下承百王之末,屬雕弊之餘,必欲節以禮制。陛下宜以身為先,東都未有幸期,即令補葺,豈民人之所望也?陛下初平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同心欣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乃襲其雕麗?臣每承德音,未即巡幸,此則事不急之務,成虛費之勞。國無兼年之積,何用兩都之好。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又乾元畢功,隋人解體。以陛下今時財力,何如隋日?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恐甚於煬帝。深願陛下思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上大悦,謂房元齡曰“洛陽土中,朝貢道均,朕故修營,意在便於百姓,今玄素上表,實亦可依,後必事理須行,露坐亦復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 19.    《兩京記》:太宗車駕始幸洛陽宮,唯因舊宮,無所改制。終於貞觀、永徽之間,荒蕪虛耗。置都之後,方漸修補。龍朔中,詔司農少卿韋機更繕造。高宗常謂機曰:"兩京,朕東西二宅,來去不恆,卿宜善思修建。"始作上陽等宮。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日加營構,而宮府備矣。
  • 20.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十一》:十一月,辛卯,上幸懷州;丙午,還洛陽宮。故荊州都督武士彠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後宮,為才人。
  • 21.    《陳玄奘塔銘》:法師謁文武聖皇帝於洛陽宮,二月己亥,對於儀鸞殿。
  • 22.    《建東都詔》:“二京之盛,其來自昔。此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置槷之規猶勤,測圭之地載革,豈得宅帝之鄉,獨稱都於四塞;來王之邑,匪建國於三川。宜改洛陽宮為東都。上棟下宇,彼勞昔以難前;廣廈高台,我名今而改後。仍茲舊貫,式表宸居。”
  • 23.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辛亥,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棤藉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象。號曰萬象神宮。宴賜君臣,赦天下,縱民入觀。”
  • 24.    《舊唐書·禮儀志》: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親享明堂,大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頒九條以訓於百官。文多不載。翌日,又御明堂,饗羣臣,賜縑纁有差。自明堂成後,縱東都婦人及諸州父老入觀,兼賜酒食,久之乃止。吐蕃及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來賀。
  • 25.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月,辛酉,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
  • 26.    隋唐洛陽城遺址·紫微宮  .洛陽市文物局 .2018-1-16[引用日期2018-05-01]
  • 27.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遊藝帥關中百姓九百餘人詣闕上表,請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許;擢遊藝為給事中。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戊寅,羣臣上言:“有鳳皇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飛東南去;及赤雀數萬集朝堂。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羣臣之請。壬午,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丙戌,立武氏七廟於神都。”
  • 28.    《舊唐書·志·卷二》:“時則天又於明堂後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餘尺。始起建構,為大 風振倒。俄又重營,其功未畢。證聖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災,延燒明堂,至曙, 二堂並盡。尋時又無雲而雷,起自西北。”
  • 29.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宮城》:不復造天堂,於其所為佛光寺。
  • 30.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二》:夏,四月,鑄九鼎成,徙置通天宮。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餘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餘斤。太后欲以黃金千兩塗之,姚璹曰:“九鼎神器,貴於天質自然。且臣觀其五采煥炳相雜,不待金色以為炫耀。”太后從之。自玄武門曳入,令宰相、諸王帥南北牙宿衞兵十餘萬人並仗內大牛、白象共曳之。
  • 31.    《明皇雜錄》:“開元五年, 日本國遣使來朝,上御應天門見之。諸使請從儒士受經,上乃命通事舍人趙玄默就鴻臚宣慰,獻大幅布為贄,悉賞物貿書以歸。其副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不肯去,易姓名曰晁衡,歷左補闕, 儀王友,多所該識,留京都五十年,乃還。”
  • 32.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宮城》:“開元五年,於東都乾元殿東廊寫四部書,因號乾元院。六年改為麗正修書院。十二年移置明福門外,名麗正殿書院。十三年改集賢殿書院。
  • 33.    《隨園隨筆》:“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
  • 34.    唐·蘇頲《廣達樓下夜侍酺宴應制》:“東嶽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會公卿。樓台絕勝宜春苑,燈火還同不夜城。正睹人間朝市樂,忽聞天上管絃聲。酺來萬舞羣臣醉,喜戴千年聖主明。”
  • 35.    《舊唐書·本紀·卷八》:“戊辰,信安王獻奚、契丹之俘,上御應天門受之。”
  • 36.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宮城》:廣達樓,開元二十四年,明皇在東都,千秋節御廣達樓宴羣臣。武宗時雷震廣達樓。《舊書王君奐傅》:上宴君奐及妻夏氏於達樓。以上皆見《河南志》注。
  • 37.    《舊唐書·五行志》:寶應元年十一月, 回紇焚東都宜春院,延及明堂,甲子日而盡。
  • 38.    《舊唐書·列傳·卷七十》:“自西蕃入寇,車駕東幸,天下皆咎程元振,諫官屢論之。元振懼,勸帝且都洛陽以避蕃冠,代宗然之,下詔有曰。子儀聞之, 附章論奏曰: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户。”
  • 39.    《舊唐書·本紀·卷十一》:十一月,宰臣河南都統王縉請減諸道軍資錢四十 萬貫修洛陽宮,從之。
  • 40.    紫微宮面積  .洛陽網_文物局.2018-06-18[引用日期2018-08-02]
  • 41.    《新唐書·地理志·關內道》: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廣千二百步。宮城在北,長千四百四十步, 廣九百六十步,週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乃 謂之西內,神龍元年曰太極宮。
  • 42.    《舊唐書·地理志》:“宮城,在都城之西北隅。城東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十五步。宮城有隔城四重。正門曰應天,正殿曰明堂。明堂之西有武成殿,即正衙聽政之所也。宮內別殿、台、館三十五所。”
  • 43.    《兩京新記》:東京紫微宮,城南面六門:正南應天門,門外觀相夾肺石、登聞鼓;次東興教門,重光門,太和門;次西光政門,洛南門。東面一門:重光北門。西南二門:南洛城西門,北嘉豫門。北面二門:西玄武,東安寧門。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