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公封齊

鎖定
武王滅商後,採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 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姜太公建立齊國以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並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東海上有被時人稱為“賢人”的狂矞、華士兄弟,自耕自食,不向天子稱臣,也不為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態和平對抗新生的齊國,姜太公認為他們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盡義務,影響極壞,是“害羣之馬”,就下令誅殺了他們。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 太公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彙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中文名
太公封齊
國    籍
中國
時    代
性    別

太公封齊太公封齊簡介

在殷郊牧野,姜尚帥諸侯聯軍,與殷紂王的17萬大軍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曠古稀有的大戰,姜尚帥領的大軍雖不及殷紂軍隊人數眾多,但太公與武王巧用奇謀、分合變化,疾如閃電,猛如鷹虎,使殷軍措手不及,衝得陣法大亂,《詩經·大雅·大明》這樣記載姜尚在牧野之戰中的雄姿:“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原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殷軍將士無心交戰,有人倒戈,有人逃跑,自相殘踏,殷軍大敗漬散,紂王自焚於主鹿台。太公引武王入殷都朝歌,斬紂王首、妲己頭以示眾。遂詔告天下,宣佈殷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太公封齊首功封齊建國

周王朝定鼎,武王封賞功臣謀士,師尚父姜太公憑着在興周滅紂中的首功被封於齊,太公封齊,是武王與太公靖邊安周的重大決策之一。當時,齊國地方國林立,勢力強盛,其中實力強大者不下十餘國,如萊國,杞國、譚國、蒲姑國、奄國,還有熊國、夷維等國,這些地方邦國世居東夷,繁衍生息,根深蒂固,又因他們的居地犬牙交錯,而且廣交天下,形成了寬緩闊達,尚武崇仁,重地自信的民族性格。殷商曾多次征討,均未能臣服他們。由於他們不附中原已久,周朝建立以後,他們也仍然因疑忌周王朝的征討而與周對立不附,這樣周王朝的東部邊境就難於安寧。 [1] 
公元前1051年,也就是武王二年,八十八歲的姜尚以興周滅紂的首功被封於齊,侯爵,都營丘。領封之後,太公帶領文武百官,攜家人侍從,車乘輜重,浩浩蕩蕩,東行就國。他們晝行夜宿,走了好幾天還有沒進入齊地境內。這天他們住旅館不久,就聽店主人説:“有道是機會難得易失,這些人行動不緊不慢,哪象個赴國建都的樣子。”太公聽了這話中有話,預料前途可能有阻礙,遂即命令一行人,夜衣西行,黎明至國。到達營丘才知,果然已有外患發生,萊人聽説太公來營丘建都,急發兵來爭。太公先禮後兵,一場大戰,擊敗萊侯,佔領營丘,建都稱齊。
太公建都營丘後,又遇到了內部“頑民”的阻擾,一個是《春秋繁露》記載的“誅司寇營湯以定齊國”事件,司寇營湯,巧言令色,對太公的政令緩辦慢行,對百姓暴虛濫殺無辜。但口才很好,能言善變,且陽奉陰違,惑亂百姓,滿口“仁義”。太公勸説他,不聽從,太公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韓非子·右經》又載:太公封齊時,當地有被時人稱為“賢人”的居士狂矞、華士兄弟,他們揚言:“我們不為天子臣,不做諸侯官,自己耕種糧食吃,自己掘井飲水,自食其力,不求名不求利。”太公入齊後聽説此二人有賢名,三次登門拜訪,想讓他們為國家效力,但二人閉門不見,拒絕聘用。太公為了政令暢通,下令處罰他們。消息傳到周公那裏,周公派人傳話給太公:“聽説二人有賢名,處罰賢人恐怕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太公對此回答説:“他們宣揚不為天子臣,不為諸侯做事,不為國家盡任何義務,這是賢人的行為嗎?如果所有的人都象他們那樣,國家的法令政策就無法實行,那麼,國還像國嗎?這樣的人不但不是賢人,而是害羣之馬,害羣之馬不除,怎能使羣馬為我所用?”於是太公下令誅狂矞、華士兄弟,全齊再無違撫命令法規之事發生,局面迅速安定。五個月的時間即向周公“報政”,即彙報封齊定國後的安定局面,使周公十分驚訝,在這樣一個民族關係複雜土著人性格難馴的地域,在這麼短的時間能使大片疆域安定,確實是一個奇蹟。據記載,齊國初封面積已達500裏。《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稱:“昔吾先君太公,受之營丘,為地五百里。”《毛詩正義》曰:“按大司徒職制,諸侯之封疆五百里,齊雖侯爵,以大功而作太師,當與上公同地等,故知取上公地也。”對此五百里封地,五個月使之安定,周公還問:“退萊罰逆之後,你又是如何做的?”太公回答説:“尊賢尚功,因俗簡禮,凡是有德有能的人,不管民族同異,願為齊出力的,均安排合適的位置,讓他們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東夷傳統禮俗,允許沿襲使用,若有改變,也是向利於民的方向發展。所以很快就得到士民們的擁護,實現了朝野歸心。”周公聽了太公的話,感慨地説:“為政簡易,便民順情行政,民人自然樂於接受併為之效力,魯國的後代恐怕要面北朝齊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