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倉庫

鎖定
太倉庫,是明朝官府設置的專門用以貯存賦税折銀、籍沒資財田產等財產物資的府庫。
中文名
太倉庫
朝    代
明官庫名。正統七年(1442)始置。又是稱太倉銀庫,簡稱銀庫。掌貯銀。凡各直省派剩麥米內庫中綿絲絹布、馬草、鹽課之折銀者,籍沒家財變賣田產、追收店錢之援例上交者,皆由此庫貯存。有大使、副使。
”倉“與”庫“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國家財政收入的基本存儲之地。明初永樂遷都北京之後,即在北京、通州之地修建存儲糧食的倉廒,總稱”太倉“,而內府各庫則主要存貯金、銀、布、帛等其他通過徵收賦税而得到的各類物資,簡稱”內庫“。二者同為明初中央財政的核心存貯機構。正統時期,國家公共財政與皇室財政顯著分離,內庫擔負的國家公共財政開支明顯減少,而其擔負的皇室財政份額卻日益增多;同時,為便於運輸,國家大量賦税開始折徵白銀。在這一背景下,正統年間,户部專門設置一個庫,其初始目的,僅在於存儲南直隸蘇州等府解納北京的草價銀,以便實際用草時召商購買,是為太倉庫。 [1] 
參考資料
  • 1.    蘇新紅.明代”太倉庫“稱謂考.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總第249期: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