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乙

(針灸穴位)

鎖定
太乙穴,屬足陽明胃經,位於上腹部,臍中上兩寸,前正中線旁開兩寸,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主治腹痛,腹脹,心煩、癲狂等神志疾患。操作方法為直刺0.8~1.2寸。
中文名
太乙
出    處
《靈樞·經脈》
隸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
主    治
腹痛,腹脹,心煩等神志疾患
功    能
消食導滯
主要配伍
配中脘穴治胃病
操    作
直刺0.8~1.2寸

太乙名稱釋義

太,大也。乙,卯木也,風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本穴物質為關門穴傳來的水濕雲氣,因其較為滯重,運行是從關門穴的天之上部傳到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腹部外傳之熱的作用,水濕之氣膨脹散開形成橫向運行的強盛風氣,故本穴名為太乙。太一名意與太乙相同,一通乙。

太乙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太乙定位

在上腹部,臍中上兩寸,前正中線旁開兩寸。

太乙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太乙主治

胃病,心煩,癲狂。

太乙操作

直刺0.8~1.2寸。

太乙臨牀運用

胃痛
1、主穴:中脘、內關、足三里、太乙。
2、配穴: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飲食停滯者,配梁門、下脘;肝氣犯胃者,配太沖、期門;氣滯血瘀者,配膈俞、三陰交;脾胃虛寒者,配脾俞、胃俞、關元;胃陰不足者,配三陰交、內庭。
3、方解: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所會,可以健運中州,調理氣機;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內腑”,可疏通胃氣,導滯止痛;內關寬胸解鬱,行氣止痛。

太乙配伍

配中脘穴治胃病。

太乙功效

消食導滯。
[1-2] 
參考資料
  • 1.    王華.《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
  • 2.    田代化.《靈樞經》: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