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靜宮遺址

鎖定
1992年11月至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渦陽縣重建老子故里工程,在閘北鎮鄭店村對天靜宮遺址,即原清代老君殿的舊址區進行了發掘,揭露面積3700平方米。天靜宮遺址是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天靜宮遺址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17:00
市縣名稱
渦陽縣
保護單位名稱
天靜宮遺址
類    別
古遺址
時    代
地理位置
渦陽縣
公佈時間
1998年5月4日

天靜宮遺址建設沿革

天靜宮遺址 天靜宮遺址
天靜宮,人們心中神聖的殿堂。它是先秦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老子的誕生地,道教思想的起源。天靜宮,在東漢時期稱其為“太清宮”;元代以後稱其為“天靜宮”;渦陽百姓曾叫它“老子廟”、“老君殿”。據考,宮高道賈善翔在宋哲宗朝(1086~1100)所撰的《猶龍傳》言:“商第十八王陽甲十七年庚申之歲,至降凡有二十一事……第一‘大道應化’,託孕人間,化日精,為五色之珠,此陽明德也……第二‘駕九龍之車’,凝結變化,五色交輝,流入玄妙玉女口中,此明九龍陽清之華也。今有流星壇,在亳州之城父縣天靜宮也”。乾隆《亳州志》卷三所言天靜宮:“流星之説,自宋時已有之。”由此可知,天靜宮在宋哲宗時期就已經存在。 [1] 

天靜宮遺址文物遺存

文物挖掘時,發現漢、唐時期的遺蹟和遺物以及宋、元、明、清等時代的文化層,清理磚石建築基址10餘座、灰坑窖藏數十座、磚灶13座、石灰窯4座、磚瓦窯1座,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發現的建築基址以宋代為主,包括宋代大型殿基1座、庭院1處。殿基為黃色夯土台基,平面呈亞字形,座北朝南,外包磚基,東西長30.3米、南北寬14.5米、殘高0.6米。台基四周有寬約0.8米的磚鋪散水。門前有階石和斜坡磚鋪台階,階前有長方形磚鋪台明。該基址規模宏大,設計嚴謹,規格較高,據考證可能是宋代天靜宮的主殿老君殿。距大殿西側10餘米,並列1處庭院,座北朝南,由山門、前堂、後室及兩廂組成,均為夯土包磚台基,並有散水和台階。 [2] 
庭院進深約60餘米,寬約30米。整組建築佈局嚴謹,建築手法一致。院內出土2處瓷器窖藏,有的白瓷碗底部墨書“宮”字款識,此庭院應為宮觀的生活區。在建築生活區內,有磚鋪小路、圓形或瓢形磚砌灶坑、井、下水道等遺蹟。

天靜宮遺址出土物品

出土遺物中瓷器有影青、白瓷、黑花、兔毫、醬釉等品種,器型有碗、盞、盤、瓶、枕等,其中一處窖藏發現近300件黃釉及白瓷小盞。建築構件有瓦當、筒瓦、板瓦、滴水、脊飾、磚件及石礎等,其中圓瓦當圖案種類較多,有連珠蓮瓣紋,龍獸、花卉、鳥鶴等吉祥圖案。銅錢有“開元通寶”、宋代年號折二小錢、3枚折十“大觀通寶”錢等。其它遺物有“混元降口”、“敕撰”等石刻,以及宋代湖州鏡,圍棋子和各種質地的簪子。

天靜宮遺址文物價值

該遺址的發掘,對天靜宮的變遷起到了補史證史的作用。此外新發現的宋代建築基址,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及古代道觀建築特點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2] 

天靜宮遺址文物保護

1987年冬,渦陽籍台北道學院教授馬炳文道長,回渦陽故鄉省親,同時察看了老子生地“老君殿”遺址,萌生了考證、重修天靜宮的強烈願望。
1990年,渦陽縣很重視,決定上報有關部門,考古發掘天靜宮,得以批准。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渦陽力請專業人士對天靜宮進行發掘。 [1] 
1993年5月28號由台灣道教學院教授、馬炳文道長、香港道教學院院長、香港青松觀觀主候寶垣道長,香港譚兆慈善基金會長譚兆 三位大德善士籌資興建的。
1998年5月4日公佈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