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賜普洱

鎖定
《天賜普洱》是一部4集的人文紀錄片。
中文名
天賜普洱
類    型
人文紀錄片
集    數
4 集
在線播放平台
央視網

天賜普洱劇情簡介

普洱,北迴歸線最後的綠洲,擁有上天恩賜的土壤和氣候,人類生存的最大智慧就是尊重自然。他們在十年暴富和千年傳承之間做出抉擇,呵護着野生白鷺最後的天堂,為僅存的亞洲叢林之王打造綠色通道,讓黑冠長臂猿的美妙鳴聲得以飄蕩,讓天賜的綠洲,在土地和人們心間生長。

天賜普洱分集劇情

天賜普洱第一集

綠洲還剩下多少?綠洲城市還存不存在?普洱,北迴歸線最後的一個綠洲城市。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國土面積4.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將近70%,是中國乃至世界稀有的綠洲城市。
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的合抱,讓印度洋的水汽層層北上,給予這裏天賜的土壤和氣候。更重要的是,居住於此的各民族已經在千百年的生活中,養成了尊重自然的敬畏,在人心中建立了一個個自然保護區,才得以讓天賜綠洲保留至今。
優良的自然環境,讓這裏成為對環境要求極高的野生動物的天堂,在普洱市鎮沅縣興隆村小學,孩子們常年習慣與白鷺為伴,有着保護白鷺的天然自覺。在江城縣的密林中,全球僅存400餘頭的亞洲叢林之王——野象正向這裏集中遷徙。在景東縣無量山自然保護區,全球僅存1000餘隻的黑冠長臂猿也在這裏繁衍。
但是城市化的進程難以阻擋,這裏的人們也希望發展,希望更好的生活,人與自然的矛盾也逐漸凸顯:白鷺覓食的水田在縮小,野象與人類的空間之爭,黑冠長臂猿對人類的天生畏懼,景邁山千年茶樹林與山體下藴藏的數十億噸鐵礦,都讓綠洲面臨着保護與發展的巨大壓力。
隨着普洱申請成功國家第一個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以及景邁山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全面啓動,這裏的人們正在嘗試跨越工業文明的破壞性,用新的方式與自然相處。這是一種偉大的生存和發展智慧,人們正在行動起來,保護這片上天賜予的最寶貴禮物——北迴歸綠洲!

天賜普洱第二集

茶起源於何處,在中國雲南和印度阿薩姆之間一直存在着爭論。雲南普洱市以“普洱”為名,也亟需正名。
普洱的茶葉專家和文化專家經過多年考證,發現了景谷寬葉木蘭化石(3540萬年)-中華木蘭化石(2500萬年)-千家寨野生古茶樹王(2700年)-瀾滄縣邦崴半野生半栽培過渡性古茶樹(1700年)-景邁山人工栽培千年古茶樹林(1000餘年)的五代同堂的茶葉衍化譜系。尤其是邦崴古茶樹,在DNA核型對稱性方面,高於阿薩姆古茶樹,是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證據。普洱也因此在2013年被世界茶葉協會授予“世界茶源”稱號,為中國作為茶葉發源地正名。
然而,有上天的賜予,還得有人為的不斷努力,才配得上“世界茶源”的名號。
景邁山布朗族,一千多年前遷徙至此,以茶樹為信仰,傳承至今,老人蘇國文還在孜孜不倦發揚布朗族的茶文化。
李興昌,清代貢茶製作工藝國家級傳承人,正在努力將延續三百年的技藝向下一代無私傳承。
肖時英,50年代與老伴張木蘭來到普洱,致力於茶種改良和工藝改良,為普洱茶的發展傾注一生。
董祖祥、李忠華、趙華瓊,作為新一代普洱茶人,從有機制造、新能源利用、茶葉形態等方面,為普洱茶的新時代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真正的茶人看來,能被稱為世界茶源,除了自然的遠古贈予之外,更在於這裏的一代代茶人人們因茶而生,將其視為民族的信仰;與茶相知,傳遞手掌與內心的温度;為茶而來,交付智慧和漫長的歲月,因茶而變,讓茶綻放新的活力。
探尋世界茶源,不僅是探尋這片樹葉的歸屬,也是探尋這裏人們為生存所做的努力,更表達着對這種天賜和諧的敬意。
茶的源頭,就在普洱人的心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