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策上將

鎖定
天策上將是天策府官制的一種,職位在三公之上,僅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天策府則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衞府之上;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即所謂的“許自置官屬”。
舊唐書-卷二》載:“(貞觀)六年二月丙戌,置三師官員。”
終唐一朝,天策上將只李世民一人。後世也只是宋朝和五代十國時期有六人得此殊榮。
中文名
天策上將
朝    代
唐朝、五代十國
職    責
皇帝近衞軍
職    位
在三公之上,僅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
性    質
天策府官制的一種
權    利
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

天策上將歷史史實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連破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兩大割據勢力,並俘獲二人至首都長安,為唐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李淵認為李世民已經位列秦王、太尉(三公之首,主管全國軍事)兼尚書令尚書省長官,宰相),封無可封,且已有的官職無法彰顯其榮耀,加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令其在洛陽開府 [16]  。並加領司徒(三公的第二位,主管全國教化,此時三師之職空缺,太尉實為百官之首),同時仍兼尚書令。
因為當時百官之首的三師空缺,其次的天策上將為李世民,秦王李世民又居首位;親王下面是三公,李世民兼領三公中的太尉、司徒 [3-4]  ;三公以下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也由李世民擔任,此時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太尉,司徒,尚書令,雍州牧左右武候大將軍,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益州行台尚書令,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 [5]  非但在爵位、勳位還是職官系統,都是最高的,是僅次於皇帝李淵皇太子李建成(皇帝為君,皇太子是儲君,對臣下而言都是君主)。武德五年,李世民雖卸任涼州總管一職,但隨即又升任為左右十二衞大將軍 [6]  武德八年十一月,李世民兼任中書令,這是中書省的長官,這樣三省中尚書省、中書省的長官都是李世民。武德九年二月,李世民雖然卸任司徒 [7-9]  ,但他的官職在以三省為行政核心的唐朝官高得無以復加。
天策上將這一職位是李世民與皇太子李建成角力的重要籌碼,尤其是自置官屬的權力給予他招募人才許多方便,比如他就曾經在房玄齡建議下,將杜淹招募到天策府,以免他投入太子李建成陣營。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皇太子 [10-12]  [15]  ,已經不需要這個臣子的職位,武德九年六月乙酉日(二十九日,西曆626年7月27日),天策府廢罷。 [13] 

天策上將天策府官制

(參考自《舊唐書·職官志》)
天策上將:一人,負責唐對內外的軍事作戰,府主,總判府事。
天策府長史:一人,從三品,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天策府司馬:一人,從三品,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天策府從事中郎;二人,從四品下,協助長史、司馬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天策上將軍諮祭酒:二人,正五品下,軍事參謀人員,同時負責指揮禮儀、接待賓客事務。
天策府主簿:從五品下,二人,負責起草天策上將的教令、命令。
天策府記室參軍事:從五品下,二人,負責公文(書、疏、表、啓)往來,負責發出天策上將的教令、命令。
天策府諸曹參軍事:正六品下,每曹二人,共十二人,分別為:
功曹參軍事二人,掌管府中官員請假、出差、禮儀、醫藥、選拔、考課、工資、福利、鋪設等事。
倉曹參軍事二人,掌管府中庫、食堂、廚房、和證件“過所”的發放等事。
兵曹參軍事二人,掌管府中士兵名冊、考勤。
騎曹參軍事二人,掌管府中牲畜畜牧。
鎧曹參軍事二人,掌管府中兵器。
士曹參軍事二人,掌管府中建造和處罰府中士兵。
天策府參軍事:正第七品下,六人,掌管出差及其他檢校之事。
天策府典籤:正八品上,四人,協助掌管傳達教命、導引賓客之事。
天策府錄事正九品上,二人,協助掌管書疏表啓,傳達、執行教命 [14] 

天策上將天策上將軍

天策上將趙元佐

趙元佐(965年—1027年),字惟吉,初名趙德崇,宋太宗趙光義長子,宋真宗趙恆同母兄,母為元德皇后李氏。趙元佐稟性聰明機警,歷封衞王楚王,後被廢為庶人。
至道三年(997年)四月,宋真宗即位。宋真宗念及趙元佐是自己的同母兄長,起任趙元佐為左金吾衞上將軍,並恢復趙元佐被宋太宗剝奪的楚王爵位。宋真宗封禪泰山後,實任趙元佐為太傅;祭祀汾陰,升為太尉兼中書令。又加任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拜任為天策上將軍、興元牧,賜帶劍上殿和詔令上書不稱名的待遇。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去世,其子宋仁宗即位,封趙元佐為江陵牧,增加趙元佐的食邑。
天聖五年(1027年),趙元佐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追封齊王,諡號恭憲,陪葬永熙陵。
明道二年(1033年),改封潞王。後又改封魏王。 [1] 

天策上將趙元儼

趙元儼(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宋太宗時期封周王
宋真宗即位,授檢校太保、左衞上將軍,封曹國公,為平海軍節度使,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檢校太傅,封廣陵郡王。封泰山,改昭武、安德軍節度使,進封榮王;祀汾陰,加兼侍中,改鎮安靜、武信,加檢校太尉;祠太清宮,加兼中書令。坐侍婢縱火,延燔禁中,奪武信節,降封端王,出居故駙馬都尉石保吉第。每見帝,痛自引過,帝憫憐之。尋加鎮海、安化軍節度使,封彭王,進太保。仁宗為皇子,加太傅。歷橫海永清保平定國節度、陝州大都督,改通王、涇王。
宋仁宗即位,拜太尉、尚書令兼中書令,徙節鎮安、忠武,封定王,賜贊拜不名,又賜詔書不名。天聖七年,封鎮王,又賜劍履上殿。明道初,拜太師,換河陽三城武成節度,封孟王,改永興鳳翔京兆尹,封荊王
慶曆四年正月薨,贈天策上將軍、徐兗二州牧、燕王,諡恭肅。 [1] 

天策上將馬殷

馬殷(852年-930年),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主。
馬殷早年以木匠為業,後投入秦宗權軍中,隸屬於孫儒部下。孫儒戰死後,馬殷作為劉建鋒的先鋒,南下湖南,攻佔潭州等地,成為馬步軍都指揮使
乾寧三年(896年),劉建鋒被殺,馬殷推為主帥,逐步統一湖南全境。唐朝任其為湖南留後、判湖南軍府事,遷武安軍節度使。此後,馬殷逐漸擴大地盤,兼併靜江軍,奪取嶺南數州。
開平元年(907年),後梁太祖朱温封其為楚王,定都潭州(今長沙)。
開平四年(910年),加天策上將軍,尚書令。
天成二年(927年),後唐封其為南楚國王。在位期間,採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不興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動對外交戰。對內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賦税,使得湖南經濟得以繁榮。
930年,馬殷去世,時年七十九歲,諡號武穆王
馬殷曾於乾化元年(911年)鑄天策府寶大錢,有銅錢、鐵錢、銀錢三種,銅錢有背龍銅錢及鎏金銅錢等特殊種類,非常罕見。 [2] 

天策上將馬希範

馬希範(899年—947年),字寶規,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武穆王馬殷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南楚第三任君主,在位16年(932-947年)。
後唐長興三年(932年)七月十一日,馬希聲去世,因馬殷臨終時遺命兄終弟及,因此六軍使袁詮、潘約等人迎接在朗州時任鎮南節度使的馬希範繼位。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初九日,後唐任命馬希範為武安、武平節度使,兼任中書令
後唐清泰元年(934年)正月二十一日,後唐封馬希範為楚王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後晉高祖石敬瑭下詔加任馬希範為江南諸道都統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四月初七日,後晉加封馬希範為天策上將軍,賜予官印,聽由他開府設置官屬。
開運四年(947年),馬希範去世,終年四十九歲,諡號文昭王。 [2] 

天策上將馬希廣

馬希廣,字德丕,五代十國時期南楚第四任君主,楚王馬殷第七子。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後漢封馬希廣天策上將軍、楚王,因而馬希廣、馬希萼之弟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時任武貞(武平)節度使的馬希萼叛,率軍南下進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長沙),馬希萼戰敗,馬希廣以不願傷其兄為由,放棄追擊。
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勾結蠻族軍再度攻擊馬希廣,並向南唐稱臣,請求發兵攻潭州。馬希廣派軍討伐馬希萼,大敗。馬希萼遂與蠻族軍兵圍潭州,守將許可瓊投降,潭州陷落,馬希廣被擒。不久,被馬希萼賜死。

天策上將馬希萼

馬希萼(900——953)五代十國時期南楚第五任君主,楚王馬殷第五子。
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殺死馬希廣,自稱天策上將軍、楚王,向南唐稱臣。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王逵、周行逢首先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武安留後,馬希萼被囚禁於衡山縣。馬希萼抵衡山後,覆被廖偃、廖匡凝、彭師暠等擁護稱衡山王。不久,南楚為南唐所滅,馬希萼被南唐任命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仍封楚王。其後在入朝的時候,被南唐元宗李璟留下,幾年後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去世,諡恭孝王。
參考資料
  • 1.    宋史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宗室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15]
  • 2.    舊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15]
  • 3.    《舊唐書·志第二十二·職官一》:高祖發跡太原,官名稱位,皆依隋舊。及登極之初,未遑改作,隨時署置,務從省便。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 4.    《新唐書.志第三十六.百官一》: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為三公。 皆正一品。
  • 5.    《全唐文.卷三.冊秦王天策上將文》 :維武德四年,歲次辛巳,十一月甲申朔二日乙酉,皇帝若曰:於戲!諮爾太尉尚書令左右武候大將軍陝東道行台尚書令涼州總管秦王世民,夙標器望,早樹風猷,業創經綸,功高運始。重以廓清秦隴,剪伐鯨鯢,掃蕩河汾,芟夷凶逆。周韓大盜,趙魏逋誅,二寇弗賓,用阻朝化。嚴兵鞏洛,總率戎麾,內運奇謀,外申威略。兇渠攝竄,假命危城,河朔蟻徒,來相赴援。一鼓誓眾,以擒建德,回戈旋指,遂獲世充。二方克定,師不再舉,武節既宣,朝風遐暢。宏規懿績,獨冠卿尹,宜錫寵章,式加殊號,光備禮物,特超恆典。是用命爾為天策上將,位王公上,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增邑二萬户,通前三萬户。餘如故。加賜金輅一乘,袞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前後二部鼓吹,及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欽哉!恭承寵命,可不慎歟!
  • 6.    《全唐文..秦王等兼中書令侍中制》:絲綸樞秘,寄任(闕二字),帷扆獻納,職惟顯要。望實兼隆,親賢斯屬。我天策上將太尉兼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雍州牧十二衞大將軍秦王世民,宇量衝深,風神爽悟。任兼文武,聲績著聞。司徒幷州大都督稷州刺史左領軍大將軍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齊王元吉,器懷淹密,業紹英茂。(闕二字)內外,政務克舉。用加蟬珥,朝典攸宜。世民可中書令,元吉可侍中,餘如故。
  • 7.    《舊唐書·本紀第一·高祖》:(武德九年)二月庚申,加齊王元吉為司徒。
  • 8.    《新唐書.本紀第一·高祖》:(武德九年)二月庚申,齊王元吉為司徒
  • 9.    《全唐文.卷三.加齊王元吉司徒詔》:三台望重,仰葉辰曜;五教任隆,俯安邦國。實資懿德,式寄親賢。侍中幷州大都督左衞大將軍上柱國齊王元吉,器量凝邈,風神爽邁,徽猷夙著,嘉譽早隆。出蒞方岳,政績兼懋;入侍帷扆,獻納允屬。推轂閫外,備展勳庸;職司禁旅,戎章以緝。燮理之任,朝典攸宜,可司徒,餘如故。
  • 10.    《舊唐書·本紀第一·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
  • 11.    《新唐書.本紀第一·高祖》:(武德九年)六月丁巳,太白經天。庚申,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 齊王元吉。大赦。復浮屠、老子法。癸亥,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
  • 12.    《新唐書·本紀第二·太宗》:(武德)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高祖大驚,乃以太宗為皇太子。
  • 13.    《舊唐書·本紀第二·太宗上》: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甲子,立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太宗乃縱禁苑所養鷹犬,並停諸方所進珍異,政尚簡肅,天下大悦。又令百官各上封事,備陳安人理國之要。己巳,令曰:“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罷幽州大都督府。辛未,廢陝東道大行台,置洛州都督府,廢益州道行台,置益州大都督府。壬午,幽州大都督廬江王瑗謀逆,廢為庶人。乙酉,罷天策府。
  • 14.    《舊唐書·志第二十二·職官一》:武德四年,太宗平洛陽之後,又置天策上將府官員。天策上將一人,掌國之徵討,總判府事。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並掌通判府事。軍諮祭酒二人,謀軍事,贊相禮儀,宴接賓客。典籤四人,掌宣傳導引之事。主簿二人,掌省復教命。錄事二人,記室參軍事二人,掌書疏表啓,宣行教命。功曹參軍事二人,掌官員假使、儀式、醫藥、選舉、考課、祿恤、鋪設等事。倉曹參軍二人,掌糧廩、公廨、田園、廚膳、過所等事。兵曹參軍事二人,掌兵士簿帳、差點等事。騎曹參軍事二人,掌馬驢雜畜簿帳及牧養支料草粟等事。鎧曹參軍事二人,掌戎仗之事。士曹參軍事二人,掌營造及罪罰之事。(六曹並有令史。書令史。)參軍事六人,掌出使及雜檢校之事。其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及天策上將,太宗在籓為之。及升儲,並省之。山東道行台,武德五年省。餘道九年省。
  • 15.    《全唐文.卷三.立秦王為太子詔》:儲貳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貞萬國。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益州道行台尚書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領十二衞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世民,器質衝遠,風猷昭茂,宏圖夙著,美業日隆。孝惟德本,周於百行,仁為重任,以安萬物。王跡初基,經營締構,戡翦多難,征討不庭,嘉謀特舉,長算必克。敷政大邦,宣風區隩,功高四履,道冠二南,任總機衡,庶績惟允。職兼內外,彝章載敍,遐邇屬意,朝野具瞻,宜乘鼎業,允膺守器。可立為皇太子。所司具禮,以時冊命。
  • 16.    下教書寺院立碑 李世民據洛稱帝(佛在洛陽)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3-11-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