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童寺僧

鎖定
《天童寺僧》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名稱
天童寺僧
作    者
張岱
創作年代
明代
出    處
《陶庵夢憶》
作品體裁
散文

天童寺僧作品原文

天童寺僧
戊寅,同秦一生詣天童訪金粟和尚。到山門,見萬工池綠淨,可鑑鬚眉,旁有大鍋覆地,問僧,僧曰:“天童山有龍藏,龍常下飲池水,故此水芻穢不入。正德間,二龍鬥,寺僧五六百人撞鐘鼓撼之,龍怒,掃寺成白地,鍋其遺也。”入大殿,宏麗莊嚴。折入方丈,通名刺。老和尚見人便打,曰“棒喝”。餘坐方丈,老和尚遲遲出,二侍者執杖、執如意先導之,南向立,曰:“老和尚出。”又曰:“怎麼行禮?”蓋官長見者皆下拜,無抗禮,餘屹立不動,老和尚下行賓主禮。侍者又曰:“老和尚怎麼坐?”餘又屹立不動,老和尚肅餘坐。坐定,餘曰:“二生門外漢,不知佛理,亦不知佛法,望老和尚慈悲,明白開示。勿勞棒喝,勿落機鋒,只求如家常白話,老實商量,求個下落。”老和尚首肯餘言,導餘隨喜。早晚齋方丈,敬禮特甚。餘遍觀寺中僧匠千五百人,俱舂者、碓者、磨者、甑者、汲者、爨者、鋸者、劈者、菜者、飯者,猙獰急遽,大似吳道子一幅《地獄變相》。老和尚規矩嚴肅,常自起撞人,不止“棒喝”。 [1] 

天童寺僧文學賞析

此文記載了與友人秦一生遊天童寺的所見所聞。詳細描寫的景物只有寺門處帶有神奇色彩的大池,其餘非常簡略,甚至亭台、神佛名稱俱無,張岱意在突出寺中人物,尤其是見人便打、規矩甚嚴的資深方丈,張岱和他進行了一番禮節上的對抗、表現出貴公子的優越姿態。寺中其他和尚也別有特色,張岱以畫作比,“大似吳道子一幅《地獄變相》”一句,將寺僧長相之醜、性格之躁梱相如生地描寫了出來,感覺如在目前。 [2] 

天童寺僧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 [3] 
參考資料
  • 1.    (明)張岱著 衞紹生譯評.國文珍品文庫 陶庵夢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第130-131頁
  • 2.    (明)張岱著;張立敏註譯,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 國學經典典藏版,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01,第148頁
  • 3.    (明)張岱著;梵一編著.陶庵夢憶:黃山書社,2016.01: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