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祝藏族

鎖定
天祝藏族,天祝地區的藏族。自稱“華熱哇”,意思是英雄部落的人。 [2]  天祝,藏語稱華鋭,意為英雄之地,地處甘肅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連山東端,素有河西走廊“門户”之稱。 [1] 
中文名
天祝藏族
分佈區域
天祝藏族自治縣

天祝藏族歷史傳説

據藏族民間傳説,很早以前居住在巴顏喀拉大雪山下的藏族兄弟倆,哥哥叫阿秀,弟弟稱華秀,他們倆都是部落首領,由於遭受天災人禍,他倆率領全部的人馬先後離開故鄉,來到安多藏區下部宗喀北方一帶,弟弟華秀帶領的部落最後在大通河流域定居下來,世代繁衍生息,成為現代的“華鋭”。 [2] 
另據藏、漢文史料記載:公元七世紀下半葉,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迅速崛起後很快向外擴張,其中有一支軍團十分英勇善戰,他們佔領河西長達一百九十多年,由於未接到藏王允許返回的命令,只好原地待命,久而久之由軍變民,進入祁連山區,依靠自己的英勇頑強和勤勞智慧,終於在異常複雜的社會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逐步形成了現代的天祝藏族。從民間傳説和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天祝藏族是外地遷徙而來的事實,即天祝藏族的淵源是吐蕃,而與古羌族無多大關係。 [2] 

天祝藏族歷史沿革

天祝縣境,夏、商、周時屬雍州,為戎、羌駐牧之地。
秦朝,為月氏地。
漢初,被匈奴所據;漢武帝時建河西四郡,至西晉時分屬武威郡和金城郡;東晉十六國時分屬武威、昌松、廣武3郡。
隋代,為涼州武威郡所轄。
唐朝,屬隴右道涼州武威郡。
五代時,屬涼州,由吐蕃折逋氏家族統治。
北宋,屬西涼府;公元1036年後為西夏屬地。
元代,設永昌路,分屬西涼州和莊浪縣。
明朝,設陝西行都司,先後屬莊浪衞、涼州衞和古浪守禦千户所。
清代,屬涼州府,由武威、平番、古浪3縣轄之;乾隆十八年(1753)設莊浪茶馬理番同知,管轄3縣所屬的天祝藏族部落。
民國,初屬甘涼道,由平番縣轄;民國三年(1914)裁莊浪茶馬同知,設莊浪茶馬廳理番委員,由平番縣長兼任;民國十六年(1927)改平番縣為永登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取境內天堂、祝貢二寺之首字為名設天祝鄉,屬永登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天祝鄉改為永登縣第四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復設天祝鄉;民國三十三年(1944)廢莊浪茶馬廳。
1949年9月3日,永登縣解放,同年成立永登縣天祝區;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屬武威專區;1953年10月22日改稱天祝藏族自治區,1955年7月19日,更名為天祝藏族自治縣,屬武威專區;1955年10月,撤銷武威、酒泉兩專區,其轄區併入張掖專區,天祝藏族自治縣屬張掖專區;1958年12月,撤銷古浪縣建置,其轄區併入天祝縣;1961年11月,恢復武威專區,天祝縣劃歸武威專區管轄;1961年12月,恢復古浪縣原建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