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目山戰役

鎖定
天目山戰役是1945年5月至6月,由粟裕司令員指揮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展開的一場運動戰。
新四軍南下部隊於1945年年初開進浙江,成立蘇浙軍區並開闢一系列根據地。國民黨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李覺糾集12個師42個團共6.5萬餘人,對天目山地區我新四軍部隊進行“圍剿”。粟裕指揮的3個縱隊10個支隊(團), 兵力共2萬餘人,數量和裝備上均處於劣勢。為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我軍主動撤退。在撤退中,粟裕利用敵貪功心理,採用詐敗為餌、誘縱驕敵的戰法,致其輕信盲動,為我軍創造出有利戰機。6月19日,我軍猛殺一個“回馬槍”,一舉殲滅正在追趕“潰逃共軍”的敵52師。6月21日,我軍在孝豐城附近又全殲敵79師和突擊總隊1.2萬餘人,打了一場十分漂亮的殲滅戰。 [2] 
名    稱
天目山戰役
發生時間
1945年
地    點
天目山
參戰方
新四軍、國民黨頑軍
結    果
新四軍勝
主要指揮官
粟裕,譚震林

天目山戰役戰役簡介

天目山戰役是粟裕指揮的一次示弱驕敵、誘敵深入、尋機殲敵、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經典戰例,此役中巧施心理攻防戰法,取得優異戰果。天目山戰役是1945年5月至6月,由粟裕司令員指揮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展開的一場運動戰。新四軍南下部隊於1945年年初開進浙江,成立蘇浙軍區並開闢一系列根據地。國民黨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李覺糾集12個師42個團共6.5萬餘人,對天目山地區我新四軍部隊進行“圍剿”。粟裕指揮的3個縱隊10個支隊(團), 兵力共2萬餘人,數量和裝備上均處於劣勢。為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我軍主動撤退。在撤退中,粟裕利用敵貪功心理,採用詐敗為餌、誘縱驕敵的戰法,致其輕信盲動,為我軍創造出有利戰機。6月19日,我軍猛殺一個“回馬槍”,一舉殲滅正在追趕“潰逃共軍”的敵52師。6月21日,我軍在孝豐城附近又全殲敵79師和突擊總隊1.2萬餘人,打了一場十分漂亮的殲滅戰。 [2] 

天目山戰役料敵心機,設局佈勢

1945年2月至3月,國民黨第三戰區部隊向我蘇浙軍區部隊發起兩次大規模進攻,均被我粉碎。5月中旬,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按照蔣介石指示,將第25集團軍總司令李覺從福建調來,任前敵總指揮,糾集重兵分3路對我發起第3次進攻。李覺總結以往慘敗的教訓,不敢長驅直入,採取步步為營、齊頭緩進的戰術,使我軍無法對其分割包圍,企圖用優勢兵力迫我決戰。粟裕識破敵人作戰企圖,採用“牽着敵人鼻子繞幾圈”的辦法,意在不讓敵人看出我軍在誘其深入。為此,粟裕先命令部隊主動出擊,攻佔新登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新登鎮城陽),而後又在打退敵人援軍的8次反撲後主動撤退。為欺騙敵人,部隊在經過大路山徑時故意將破軍帽、破軍衣、米袋子、爛草鞋丟得遍地皆是。粟裕還指示讓人抬着大紅棺材行進,這一招使敵確信我軍真的敗退,一時間“捷報”如雪片一樣不斷飛到李覺面前。就這樣,敵人不知不覺陷入我軍佈局之中。

天目山戰役投餌設誘,以虛掩實

在頑軍上下得意洋洋之時,謹小慎微的李覺仍抱有警惕,一再告誡部下:“不要受騙上當,叢林深谷容易埋伏,務必嚴密搜索殘敵。”李覺還要求,“做周到之準備後,再作進剿”。敵重佔新登城後,李覺督令各部向臨安、孝豐推進,但行動遲緩。顧祝同求勝心切,指示李覺“依天目山之支撐,分由臨安、寧國兩地向孝豐之匪分進合擊,務其一舉取孝豐,求匪主力而殲滅之”。而我蘇浙軍區部隊能夠集中的兵力僅有2萬餘人,部隊連續作戰,十分疲勞,給養又極困難。在此情況下,為爭取主動,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粟裕決定主動放棄天目山,命軍械廠、被服廠、醫療隊和後方機關陸續撤退,分赴蘇南、皖南、浙西敵後地區,主力全部集中於孝豐地區。粟裕的“示弱”詐走,令敵人被“勝利”衝昏頭腦,使敵輕信盲從。“兵以詐立,多謀者勝。”粟裕在此次戰役中準確、全面地掌握敵人的作戰企圖,甚至瞭解敵方將領的心理過程、指揮特點、性格脾氣,利用敵人的心理,做到投其所好、對症下藥,達成了誘敵深入的目標。

天目山戰役相時而動,一擊制敵

在部隊撤退途中,粟裕特意將部分敵軍俘虜和傷病員丟在公路邊,放任其逃回國民黨部隊報信,還派出後勤人員四處買糧,以示糧食不足。凡此種種,都為“證實”我軍的確要戰略撤退。這些策略進一步助長頑軍將領想吃掉我軍的貪功心理。尤其是李覺,6月初顧祝同催促其向孝豐進兵時,他還有些遲疑,到這時他也命令進剿的左、右兩翼兵團大膽向前開進。粟裕“詐敗”之餌,正是吊在敵軍各級指揮官眼前“觸手可及”的“勝利果實”,他們求功心切,一個個迫不及待地跳進粟裕為他們設下的陷阱。待他們上鈎,粟裕集中主力僅用數日就先後全殲國民黨2個師和突擊總隊。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場上通過對兵戰和心戰的靈活運用,掌握戰場主動權相時而動、示形造勢,重點在於謀勢。粟裕巧用奇正戰法,以“餌”出奇、惑敵心智,以“誘”正敵、迫敵就範,使敵人由治變亂、由逸變勞、由強變弱,我軍則後發先至,在與敵巧妙周旋中,使戰場態勢漸漸朝己方有利轉化,之後把握戰機,速決制勝。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