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疆

(科技建議書)

鎖定
天疆(Pioneering the Space Fron—tier),是80年代中期美國航天委員會向美國國會和總統闡述未來50年內美國民用航天發展目標的開拓天疆報告中提出的高邊疆戰略。報告分為一序三章,詳細論述了美國製定航天目標的理論依據、當前及今後50年內技術基礎、開展新的航天活動的科學價值和直接經濟意義,既是美國民用航天計劃的理論基礎,也是美國向太空宣戰的宣言書。 [1] 
中文名
天疆
外文名
Pioneering the Space Fron—tier

目錄

天疆簡介

美蘇對抗與爭奪及由此而導致的東西方冷戰始於本世紀40年代中,而終於1989年至1990年間。在冷戰背景下,隨着科技的進步,美蘇兩大國,出於各自戰略利益的考慮,把宇宙空間變為它們繼海、陸、空之後的另一個範圍更加廣闊的戰略競爭與爭奪場所。尤其是在80年代初,隨着里根政府推出“高邊疆”戰略及其“星球大戰”計劃,以同蘇聯在軍事、經濟和由此所反映的政治等領域一決雌雄後,大國,主要是美蘇,在空間領域的競爭,一時達到了冷戰時期的最高潮。可以認為,自此以後,大國加速對天疆的開拓曾一時對世界經濟、軍事、政治產生過巨大影響。那麼,冷戰結束後,大國開拓天疆的情況又怎樣呢?這正是筆者擬於下面回答的問題 [2] 

天疆概況

如同在此之前一樣,冷戰結束之後大國的空間活動,指的仍然是美國、俄羅斯、歐洲聯盟、口本等利用與開拓天疆的活動。比較而言,美國與取代蘇聯的俄羅斯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個主要的空間大户。而在美、俄之間,美國在利用與開拓空間方面則顯得更加雄心勃勃。
美國繼續加緊開拓天疆,應當説,仍在試圖進一步實現其冷戰時期既定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戰略意圖,即確保其未來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世界大國地位。所不同的只是,由於蘇聯的解體,俄羅斯地位的削弱,其開拓天疆的側重點更加向經濟與和平利用空間方面傾斜罷了。在美國學者與政治戰略家看來,航天技術是帶動其它高技術發展的“火車頭”。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局長弗萊徹曾説:“美國不打算在航天事業方面名列第一是不可想象的。我們不必在每一個枝節上都名列第一,但是如果不打算成為總的第一,那就是承認失敗。”他又説:“航天是一個國家在其它領域進展如何的標誌,因此,在航天事業方面屈居第二或第三,將表明我們在經濟、軍事、社會計劃和其它領域也居於第二或第三。”美國航天委員會在“開拓天疆”的研究報告中稱:“領導考察和開發天疆事業,是21世紀美國的開拓使命。為此,在今後50年內,美國在奠定航天技術基礎的同時,應逐步開闢通天路,架設星際橋,進而在天疆創辦太空企業,直到在那裏定居,利用那裏富饒的新資源,為地球上的人類造福。”由此可見,美國決心不僅僅在軍事上,而且亦在科技或其它領域在太空獨佔鰲頭。綜觀冷戰後美國的太空活動,它一直在朝着這一目標努力。
從總體上看,美國的空間活動主要包括軍事、民用和空間科學3個領域。在軍事方面,五角大樓仍在繼續實施其原先制定的、以前蘇聯為主要目標的“星球大戰”計劃,儘管這一計劃的規模隨着冷戰的結束和蘇聯的解體已大大壓縮也罷。例如,據稱一種屬於該計劃一部分而其名曰阿爾法的化學激光器一直在研製中。此外,美國參眾兩院均主張,美應繼續研製與星球大戰有關的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而參院則進一步主張於2003年,即按照美俄削減戰略武器有關協定的規定,俄方需完成進攻性武器削減指標的當年,美國在其本土開始部署這種武器系統。美國軍方根據1992年中央情報局成立的一個小組的建議,已開始研製一種新的間諜衞星系列,即所謂8X衞最系列,以進一步提高美國空間軍事偵察能力。而這一衞星系列將於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投入使用。據介紹,其在太空攝製的每一幅照片的覆蓋面可達800-1000平方英里。在民用方面,美國仍把開發空間站計劃作為其邁向太空的重點和首要任務。早在10年以前,里根政府就於1984年推出了研製“自由號”空間站計劃。布什政府繼續執行這一計劃。而克林頓政府則於19,3年決定,用建造阿爾法空間站計劃取而代之。如同自由號空間站計劃一樣,‘阿爾法空間站計劃亦為一國際合作項目。所不同的是,美國這次把俄羅斯拉進來作為其主要的合作伙伴。據估計,完成該計劃將耗資600億美元之巨‘在空間研究方面,美國除擬對太陽系的一些行星進行探索作先期準備外,一項較大的舉措是在太空施放“哈勃”太空鏡及修復該鏡的工作。“哈勃”太空鏡自1990年發射後所攝製的大量太空照片,使美國在研究太空和認識太空方面佔據着得天獨厚的有利地位。換言之,由於美國可拿到距地球遙遠的太空的獨家科研資料,美國人在今後相當時日裏便可充當向“地球人”發佈其它行星情況的“新聞發言人”。無疑,美國在軍事、民用及太空科學方面利用太空與開發天疆,將需要大量的航天設施。而建造可替代現今使用的航天飛機且無人駕駛又可重複使用的大型"X-33"火箭,毫無疑問是一項巨大工程。
繼美國之後,俄羅斯今日仍佔據着世界航天大國的第二把交椅,儘管由於蘇聯的解體和由於其面臨巨大的政治經濟困難,其航天事業受到巨大影響也罷。
1987年5月,在蘇聯大功率火箭一一“能源”號發射成功後,時任蘇科學院院長的古裏一馬爾科夫院士説:“今天可以把宇宙技術看成一個新工藝領域,這個領域是國民經濟部門的榜樣。現在蘇聯社會正在解決一系列新任務,靠老一套方法和陳舊過時的知識和職業教育水平是解決不了這些新任務的。在這個時候,我們尤其需要榜樣。因此,我國的‘宇宙艦隊,正在被有效地用來解決科學和國民經濟的基礎問題。”馬爾科夫院士對記者的一席談話,起碼告訴當時的蘇聯人這樣幾點:一是,作為一種技術,宇航技術這二新的工藝在國民經濟中起着榜樣作用。二是,蘇聯社會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必須用新觀念、新知識才有可能得以解決。三是,蘇聯已擁有了一支“宇宙艦隊”,它可用這支艦隊去開拓太空。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正是在這樣一種認識的基礎上和擁有一支“宇宙艦隊”的前提下,蘇聯於1989年9月制定了其到2005年龐大而雄心勃勃的宇宙考察計劃。繼承蘇聯宇航家底的俄羅斯,其仍然佔據着世界航天大國第二把交椅的依據有三:首先,它擁有一支經驗豐富且具備戰略頭腦的航天隊伍。其次,它已在物質上擁有了一支“宇宙艦隊”。再次,它在航天技術領域擁有自己的優勢。
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俄羅斯在宇航活動中採取的主要措施與成就是:第一,進行了大量的太空發射,例如,僅1992年和1993年就分別成功地向太空發射了54次和47次。通過這些發射,將包括導航衞星、通信衞星、偵察衞星及氣象衞星等送上了天,及向“和平”號空間站運送給養。第二,在俄羅斯境內決定建立普列謝茨克宇宙發射場。而僅在、1994年內,該基地就發射了19枚火箭,,並把28顆衞星送入太空軌道。第三,繼美國之後,成為擁有全球衞星定位系統的第二個國家。據説,俄羅斯的這一“系統能夠高度準確地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換言之,俄羅斯可憑藉該系統,在軍事上找到它想要打擊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戰略目標。第四,繼續進行考察宇宙空間的準一備工作,如,它已研製出射向“火星”如同“炸彈”一樣的裝置。據介紹,該裝置一侯在火星着陸,其所配備的一種針入器,可探入火星表面下6-9米,探測火星有無水源,並將有關信息發回地球,科學家認為,金星是地球的過去,火星則是地球的未來,俄羅斯等國着手準備探索火星,其意義當十分重大。
同樣,歐洲聯盟與日本的航天活動亦不可小覷。歐洲聯盟國家大力推出開發夭獲的相關計劃是在80年代的中後期。在這一期間,歐洲航天局相繼推出研製“阿里安一5”型火箭計劃,建造赫爾姆斯航天飛機計劃和開發哥倫布空間站計劃。另外,法國還與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制定了研製軍事間諜衞星一太陽神一1”號計劃。自此以來,歐航局及相關國家為完成上述民用和軍用計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現今,來自歐洲方面的相應情況表明:第一,在衞星發射市場,歐航局是一個擁有相當實力的競爭者,例如,僅在1995年1年,它就成功地進行13次發射。而據阿里安航天公司有關人員透露,該公司已拿到了u13顆新衞星的發射訂單”。第二,哥倫布航天站計劃則參加美國的“阿爾法”空間站計劃,以通過國際合作的途徑實施之。第三,“阿里安一5"型火箭擬於2000年前後交付使用。第四,法國等已完成了“太陽神一1”號計劃,並於1994年發射成功,而法、德則合作擬研製“太陽神一2"號軍事間諜衞星,進一步實現西歐在軍事空間情報方面的獨立與自主。
比較而言,日本在開發航夭事業方面似乎比歐洲的幹勁更足。早在1985年5月間,日本便修改和公佈了《新的宇宙開發大綱》。爾後,日本推出的新航夭計劃是:研製小型的“希望”號航天飛機,建造一空間艙以與美國空間站(起初為自由號)對接,擬對火星和月球進行的探索與開發作先期準備。形式是官民結合。很顯然,日本的開發活動正是圍繞上迷計劃展開的,並已取得了引人住目的進展。例如:第一,日本已成功發射了其第四代火箭—HZ型火箭(相當於阿里安一4型),從而擁有了可把重20噸的氣象衞星送人同步軌道的能力。第二,M-5大型火箭擬於1996年發射,該火箭是日本為調查月球和火星而開發的。藉助該火箭,日本擬於1997年發射探測月球的“盧那一A”科學衞星和於1998年發射探側火星的衞星—“行星-B”0第三,“希望”號航天飛機(無人駕駛)擬於1996年4月進行首次着陸試驗,以為2000年首飛作好準備 [2] 

天疆前景

上面,我們着重介紹了美、俄、歐、日等世界主要航天大户開拓天疆的活動概況。比較而言,冷戰結束後較前出現瞭如下這樣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
第一,隨着冷戰的結束與蘇聯的解體,大國的空間競爭已明顯地從側重軍事領域而向民用和科學領域進行傾斜,儘管它們誰都未放鬆對軍事太空的爭奪。其明顯的事例是美國大幅度地壓縮了其空間軍事計劃的規模與開支。從政治氣氛上講,大國在空間的爭奪造成的那種緊張,已大大緩和,如果不説是從根本上緩和的話。
第二,大國在空間活動中展開廣泛的合作。這種合作,一方面表現為美國與俄羅斯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表現為美俄與歐、日,以及歐、日之間的合作。從第一方面講,一美俄在太空方面的合作,主要反映在互有所求的兩大領域。第一個領域是,雙方合作共同建造阿爾法空間站。從政治上講,這與俄羅斯前些年國內政情變化及其推行的親西方主要是親美政策有關。從.經濟與技術上講,美國有意利用俄羅斯在研製太空站方面的技術優勢及寶貴的經驗,以避免在建造阿爾法空間站上少走及不走彎路,俄羅斯則想借助美元使其擺脱近些年來在開發太空方面,其中包括開拓“和平號”新軌道站上所處的經濟財政困境。而正是由於互有所求,美國與俄羅斯於1993年9月初簽定包括空間合作在內的協議後,於同年11月初又進一步簽署了建造空間站的協議。在此基礎上獲美國的阿特蘭蒂號航夭飛機與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於1996年6月29日和I1月15日,實現了兩次成功地對接。第二個領城是,雙方有關機構合作改進美國的宇宙神和俄羅斯的質子火箭,使其在國際衞星發射市場上擁有更大的商業競爭力。從第二方面講,空間合作既表現為美俄與歐、日、加等,又反映在歐、日雙方。比如,歐、日、加均參加了美提出的“阿爾法”空間站工程;而歐、日又試圖一起解決研製航天飛機方面遇到的難題。
第三,空間競爭由冷戰時期的美蘇雙邊擴展為冷戰結束後的多邊。其形式是合作與競爭並獲。這種競爭與合作猶如一個錢幣,一面表現為合作,另一面則反映了競爭,合作競爭共處於一體。如果説冷戰時期,當時美蘇雙方僅表現為赤裸裸的空間競爭的話,那麼,冷戰結束後,隨着歐、日、中等世界主要國家與地區推出各自的航天戰略與計劃,這種競爭便表現為多邊競爭。而這種形勢,在冷戰時期,是不存在或起碼是未明顯存在的。而這種競爭是由各主要航天大國之間利益不同所決定的,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從這一意義上講,合作中包含着競爭,而合作的目的則是為了贏得競爭的勝利,_或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國際航天的發展前景隨着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國際開發將向更深、更高和更廣的層面推進,且與國際社會的關係將更密切。這是因為:第一,現今的航天大國在80年代中期前後相繼推出的航天戰略,已給國際社會展現了這樣一種前景。根據它們的戰略,未來的宇宙空間,將不僅是大國活動的軍事、經濟與科技的輔助空間,而且將是大國首先要去佔領的“生存空間”,屆時,它就如同今日的陸地、海洋、天空一樣重要,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第二,大國間的競爭,其中包括民間企業開拓與利用太空的競爭,將加快開發太空事業的發展進程。第三,今後會有更多的國家不斷加入到開拓天疆的活動中來,如今日的印度與巴西等所作的那樣,從而進一步壯大開發太空的隊低和力量o.而這一點將是不可避免的。

天疆幾點結論

綜合前兩部分所言,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簡單的結論,即:
第一,從國際政治與戰略的角度講,冷戰的結束、蘇聯的解體,給國際社會以巨大的震盪與衝擊。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國家及國家集團在冷戰激烈進行中所推出的航天戰略均無一例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有的國家曾將其原來的航天活動規模作了較大的壓縮。但從整體上看,冷戰結束後,大國航天活動仍然按此前確立的各自的戰略設想而行事。
第二,從發展的眼光看,大國的空間競爭將無法避免,冷戰結束後出現的一種現象,即美俄合作的現象,雖然前所未有,但這只是大國競爭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冷戰時期,美國把歐盟及日本作為其空間主要合作伙伴,與它們聯合,以圖戰勝蘇聯;而今,它與俄羅斯合作,則是為了在空間商業競爭中打敗歐洲,儘管歐航局對此不滿也罷。
第三,由於美、俄均為世界第一流的空間大國,從根本一上講,它們真正互為旗斡相當的對手,因而,美俄在空間的合作,無疑將是脆弱的和不能長久的。
第四,在未來的時日裏,將有更多的國家加入開發空間事業的行列,而宇宙空間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人類另外一個生存空間。但問題在於:今日的人類是分為國家的,在國家中又分為強國與弱國,貧國與富國,因而,宇宙空間將不可避免地會首先成為強國和富國的生存空間。在此前景下,我國作為當今世界五大航天大户之一,我們將以何等樣戰略、何等樣氣魄與姿態,走向宇宙空間呢?這也正是筆者提出並企圖與關心中國航天事業的人們進行探討的重大問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