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狼星,拜耳编号为大犬座α(Alpha Canis Majoris,缩写为α CMa)是夜空中目视最亮的恒星,由一颗光谱类型为A0/A1的主序星(称为天狼星A)和一颗光谱类型为DA2的暗淡白矮星伴星(称为天狼星B)组成。两者距离在8.2~31.5 AU(天文单位)之间变化,公转周期约50年。
天狼星A的质量约为两倍太阳,视星等为–1.46,绝对星等为+1.43,25倍太阳光度,本身亮度低于老人星、参宿四或参宿七等其他明亮恒星,但由于天狼星A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之一(仅约8.6光年,2.64秒差距),这使得它的视星等是全天最亮的。
天狼星B约在1.2亿年前坍缩成白矮星。天狼星系统最初由两颗明亮的蓝矮星构成,天狼星B原本质量更大,因此它的恒星演化速率更快,耗尽了氢燃料后演化为红巨星,最终抛弃外层物质形成如今的天狼星B。
天狼星系统正在逐渐靠近太阳系,这将增加其亮度,预计在公元66270年左右达到峰值星等–1.68,此时天狼星系统将距离南天极仅1.6度,成为届时的“南极星”。此后它的亮度会因远离太阳系而逐渐减弱,但在接下来的约21万年中,它仍将是地球夜空中最亮的恒星,直至固有光度更高的织女星取而代之。
- 中文名
- 天狼星
- 外文名
- Sirius
α CMa [1]
Alpha CMa
Seirios(拉丁)
Σείριος(希腊)展开 - 别 名
- 大犬座α星
- 分 类
- 双恒星系统
- 质 量
- A:2.063 ± 0.023 M⊙ B:1.018 ± 0.011 M⊙
- 平均密度
- B:10^8 ~ 10^10 kg/m³
- 直 径
- A:1.711 D⊙ B:0.0084 ± 0.03 D⊙
- 表面温度
- A:9940 K B:25000 ± 200 K
- 逃逸速度
- 671 km/s
- 视星等
- A:-1.47 B:+8.44 System:-1.46
- 绝对星等
- A:+1.42 B:+11.18
- 自转周期
- 44.5天
- 赤 经
- System:06h 45m 08.91728s
- 赤 纬
- System:-16° 42′ 58.0171″
- 距地距离
- System:8.60 ± 0.04 ly(2.64 ± 0.01 pc)
- 半长轴
- 7.4957 ± 0.0025″
- 离心率
- 0.59142 ± 0.00037
- 公转周期
- 50.1284 ± 0.0043 年
- 平近点角
- 149.161 ± 0.075°
- 轨道倾角
- 136.336 ± 0.040°
- 升交点经度
- 45.40 ± 0.071°
- 光谱型
- A:A0mA1Va B:DA2
- U-B 色指数
- A:-0.05 B:-1.04
- B-V 色指数
- A:+0.00 B:-1.03
- 光 度
- A:25.4 L☉ B:0.056 L☉
- 组 成
- A星(主序星)、B星(白矮星)
- 赤经(RA)
- 06h 45m 08.91728s
- 赤纬(Dec)
- -16° 42′ 58.0171″
- 距 离
- 8.60 ± 0.04 光年(2.64 ± 0.01 pc)
- 视向速度
- -5.50 km/s
- A星质量
- 2.063±0.023倍太阳质量
- A星半径
- 1.713±0.009倍太阳半径
- A星光度
- 24.7±0.7倍太阳光度
- A星温度
- 9845±64 K
- A星视星等
- -1.46
- A星绝对星等
- +1.43
- A星自转速率
- 16 km/s
- A星自转周期
- 44.5天
- A星金属丰度
- +0.50
- A星表面重力加速度
- 213.8 m/s2(4.33cgs)
- A星年龄
- 0.242±0.005Gyr(2.42±0.05亿年)
- A星光谱
- A0mA1Va
- B星质量
- 1.018±0.011倍太阳质量
- B星半径
- 0.008098±0.006倍太阳半径
- B星光度
- 0.02448±0.013倍太阳光度
- B星温度
- 25000±200 K
- B星视星等
- +8.44
- B星绝对星等
- +11.18
- B星表面重力加速度
- 3725352 m/s2(8.57cgs)
- B星年龄
- 0.228+0.01-0.008Gyr(2.28+0.1-0.08亿年)
双星系统
播报编辑
系统特征
天狼星是一个双星系统,是距离太阳第五近的恒星系统,距离约为8.6光年(约2.6秒差距),年龄约为2.3亿年,由一颗蓝白色主序星和一颗白矮星组成,它们相互绕转,平均相距约20 AU(天文单位)(大致相当于天王星轨道半长轴),公转周期约为50.1年。双星里更亮的是天狼星A,一颗A0或A1型主序星,表面温度约为9940 K [2]。更暗的伴星则是天狼星B,一颗已经脱离主序阶段的白矮星,在可见光波段,天狼星B的亮度目前仅为天狼星A的1/10000。但事实上,天狼星B曾经是质量更大的那颗恒星,系统早期存在两颗蓝白色恒星,以大约9.1年的周期在椭圆轨道上相互绕转。 [3]
IRAS空间天文台的测量显示,天狼星系统发出了超出预期水平的红外辐射,表明系统中可能存在尘埃,而这在双星系统中较为少见,有可能来源于天狼星B晚期演化时的气体包层。 [4]此外,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显示天狼星B在X射线波段中,亮度超过了天狼星A [5]。
人们曾观察到天狼星A与天狼星B的轨道存在不规则性,显示出约6~6.4年的周期性变动。1995年时天文学界认为可能还存在“天狼星C”,约为0.05倍太阳质量,可能是一颗暗淡的小型红矮星或大型褐矮星,视星等超过15等,且距离天狼星A不到3角秒 [6]。2015年,VLT巡天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排除了“天狼星C”存在的部分可能,如在距离天狼星A 为0.5AU处11倍木星质量的巨行星、在1~2 AU处6~7倍木星质量的天体,以及在10 AU处存在约4倍木星质量的天体的可能性 [7]。2017年,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更精确的测量后,“天狼星C”作为恒星存在的可能性被排除,但仍可能具有潜在的褐矮星——哈勃望远镜未能以0.005角秒的精度检测到任何位置异常,这个精度远小于1995年研究的0.09角秒。
据此,天文学界排除了绕天狼星A运行且超过35个木星质量的天体(周期为0.5年)、超过15个木星质量的天体(周期为2年),以及排除了绕天狼星B运行且质量超过25个木星质量的天体(周期为0.5年)、超过10个木星质量的天体(周期为1.8年)。因此,几乎可以确定不存在一颗大于小型棕矮星或大型系外行星的“天狼星C”。
由于天狼星系统是距离太阳第五近的恒星系统,它成为了全天视星等最亮的恒星(恒星目视亮度按距离的平方衰减),不过天狼星A本身也很亮,大约是25倍太阳光度 [8]。对天狼星系统而言,最近的恒星不是太阳,而是距离约为5.24光年(约1.61秒差距)的南河三(小犬座α星,距离太阳系约11.46光年)。
天狼星超级疏散星团
1909年,埃纳尔·赫茨普龙(Ejnar Hertzsprung)首次提出:天狼星可能是大熊座移动群(UrsaMajor Moving Group)的成员,这一观点基于他对该系统在天空中运动的观测。大熊座移动群由约220颗共享相同行星运动的恒星组成,它曾是一个开放星团的成员,但后来由于引力解体而散开。但在2003年和2005年的研究对天狼星是否属于该群提出了恒星年龄的疑问:大熊座移动群的估计年龄为5±1亿年,而天狼星的年龄仅约为2.3亿年,显然过于年轻。 [9]
1992年,Eggen等学者首次提出“天狼星超级疏散星团(Sirius Supercluster)”的概念,试图解释天狼星与一系列具有相似运动学特征的散布恒星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起源。该星团还包含其他分布较散的恒星,如五车三(御夫座β星)、贯索四(北冕座α星)、柳宿增十(巨蟹座β星)和宗正一(蛇夫座β星)等。 [10]这将构成位于距离太阳500光年(约150秒差距)以内的三个大型星团之一,其它两个分别是昴宿星团和后发星团,每个星团均由数百颗恒星组成。 [11]
然而,关于这一概念是否准确以及是否反映了真实的同源性,科学界存在一定争议。2005年Famaey的研究认为,这类运动群可能并非起源于一个单一解散的开放星团,而是来源于银河系内部非轴对称扰动(例如银河棒和螺旋臂的引力作用)所产生的动力学流,此时虽然这些恒星在运动上表现出相似性,但它们的形成历史可能各不相同。 [12]
随着Hipparcos和Gaia等高精度天文测量数据的积累,研究者们对局部运动群的起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最新的数据表明,很多传统意义上被归类为“同源群体”的运动群,其恒星成员可能只是受银河系整体动力学影响而呈现出相似运动状态的天体集合,而非一个真正的、由共同星团演化而来的物理群体。 [13]从太阳系的角度来看,虽然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盘内,也与这些运动群存在空间上的接触,但天狼星超级疏散星团并不存在直接的引力关联或共同起源的关系,它主要是一种描述银河系中局部恒星运动状态的概念,其实际物理意义仍需进一步的数据和理论研究来验证。
天狼星A
播报编辑
天狼星A是夜空中目视最亮的恒星(视星等-1.46等),其质量为2.063倍太阳质量 [14]。通过天文干涉仪测量,其角直径为5.936±0.016毫角秒,推算实际半径约为1.713倍太阳半径。天狼星A的投影自转速度较低,约为16 km/s,所以没有产生显著的自转扁平化现象,这与作为同类型恒星的织女星(扁平化恒星,自转速度274 km/s)形成了鲜明对比。 [15]
目前的恒星演化模型表明,天狼星A与其伴星天狼星B一同形成于分子云坍缩过程,约在1000万年后,气体云核心开始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通过对流机制利用CNO循环进行氢燃烧 [16]。据理论计算,天狼星A将在形成后的10亿年内耗尽核心氢燃料,脱离主序星阶段,经历红巨星演化后最终成为和天狼星B一样的白矮星 [5]。
天狼星A被归类为Am型恒星(金属线增强型A型星),具体为型(表明氢/氦线对应A1型,而金属线特征更接近A0型),其光谱显示深层金属吸收线,表面铁等重元素丰度显著高于太阳,其中铁丰度约为太阳的316%,表明。这种金属丰度异常被认为源于辐射压导致的元素分层效应,铁峰元素被抬升至大气表层。 [17]
天狼星A的表面检测到约0.2高斯的弱磁场,这是A型主序星中罕见的特征 [18],其表面有效温度约为9940 K,光度达25倍太阳光度。尽管其质量较大,但其低自转速度可能暗示存在未被观测到的行星(大质量伴星在观测中已被排除,如前面的“天狼星C”所述),潜在天体会对天狼星A的角动量产生耗散。
现代观测显示天狼星系统正在以的速率靠近太阳系,亮度将持续增加,将在公元66270年左右达到亮度峰值,此后即使逐渐衰减,也将在但在接下来的约21万年中保持为地球夜空中最亮的恒星。
天狼星B
播报编辑
天狼星B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大的白矮星之一,质量约为1.02倍太阳质量,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的1.4倍太阳质量,远超普通白矮星的平均质量(0.5~0.6倍太阳质量) [19]。天狼星B的体积接近地球大小,半径约为5900 km,表面重力加速度高达地球的35万倍,为。 [20]天狼星B目前的表面有效温度为25000 K,但因缺乏内部热源,它可能将在未来20亿年内持续冷却。
约1.2亿年前,天狼星B的前身星(约5倍太阳质量的B5V型主序星)耗尽核心氢燃料后膨胀为红巨星,随后演化成白矮星 [20]。该过程中,天狼星B可能通过星风将富含金属的物质转移到了天狼星A,这可能是后者金属丰度异常高的原因之一。令人惊讶的是,天狼星B前身星最大可达1200倍太阳光度,质量损失率峰值超过/年。 [21]
天狼星B可能由碳氧结晶核心构成,外层覆盖氦层,且高分辨率紫外光谱显示,天狼星B的大气存在电离氦(),表面氢层厚度仅约10米,核心密度高达,依靠电子简并压支撑星体抵抗引力坍缩。 [22]
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显示,天狼星B的引力会导致天狼星A出现0.03mas/yr的自行摄动,尽管双星间距较大,但当天狼星A进入红巨星阶段时,也存在通过洛希瓣溢出引发新星爆发的可能性,但由于双星距离较大,产生Ia型超新星爆发的可能性极小。
观测与文化
播报编辑
观测历史
中国
在古代中国的天文体系中,这颗星称为天狼星(天上之狼),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天狼星属于井宿,并位于它里面的天狼星官。天狼这个星官中也只有它一颗星。中国古人当然也注意上了这颗亮星,将这颗位于“阙丘”以南、井宿中最为醒目的星称为“狼星”,在过去,这颗星指代入侵的异族,它的明暗变化预示了边疆的安危。因此,为了疆土的安宁,古人在“狼星”的东南方设立了一把射天狼的弯弓—“弧矢”,这9颗星组成的弓箭十分形象,箭在弦上,弓已拉圆,箭头直指西北方向的“狼星”。苏轼曾作词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不过,这个长弓的主要作用是对“狼”进行武力威慑,真正抓捕的手段还是靠它西边不远处的“军市”13星围成的一个捕狼陷阱。为了引诱天狼前来,猎人还专门在陷阱中放置了“野鸡” 一星作为诱饵。
古人将船尾座和大犬座的部分星星结合想像成横跨在南天的一把大弓,并划归到弧矢星官中。在这种组合下,箭头正对着天狼星。意为“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的句子就是这么来的。关于弧矢星官,古人还有俗语:天弓张,天下尽兵。即占星家用它预报军事情况。
国外
相似的组合也在埃及丹德拉(Dendera)的哈索尔神庙壁画上出现过。在后期的波斯文化,这颗星称为Tir,并且被当成一支箭。沙特女神(Satis)将她的箭画在牛头人身的女神哈索尔(天狼星)之上。
由于天狼星与天赤道的距离,它的在星空背景下的移动周期几乎和一年的时间相近,这使得它几乎每年准确地于7月19日升起。巧合的是,尼罗河通常在这之后就会开始泛滥,泛滥带来的淤泥将使河边的田地变的肥沃,这使古埃及人将天狼星当做女神索普德特(Sopdet,古埃及语Spdt,意为“三角形“),保佑着他们的土地肥沃。 [23]天狼星的周期与太阳年仍有细微差别,这可能导致古埃及人发现了1460年的索提克周期(Sothic cycle),并影响了朱利安历法和亚历山大历法的发展。
古希腊人认为,天狼星的出现预示着炎热干燥的夏季,人们担心天狼星的出现会导致植物枯萎、男性衰弱、女性性欲亢奋。天狼星在初夏不稳定的天气条件下会更加闪亮,对希腊观察家来说,这意味着导致其恶性影响的放射物。任何受其影响的人都被称为“恒星撞击”(ἀστροβόλητος,astrobólētos)。它在文学中被描述为“燃烧”。天狼星再次出现后的季节被称为“狗日”。爱琴海中的塞俄斯岛( Ceos)上的居民会向天狼星和宙斯献祭,以带来凉爽的微风,并等待着星星在夏天的重现。如果天气晴朗,那就预示着好运;如果是雾蒙蒙的或是微弱的,那就预示着(或散发出)瘟疫。 [24]
公元前3世纪,在赛俄斯岛上发现的罗马硬币上有发出光芒的狗或星星,这突出了天狼星的重要性。罗马人也注意到了天狼星规律性的出现,在4月25日左右庆祝天狼星的消失,祭祀一只狗,以及熏香、葡萄酒和一只羊,以使天狼星的放射物不会在当年的小麦作物上造成小麦锈病。此外,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人们曾将天狼星称为洛卡布雷那,意为“为洛基所烧”或“洛基的火把”。 [24]
1717年,埃德蒙多·哈雷(Edmond Halley)在比较了当时天体测量结果与克罗狄斯·托勒密《年鉴》中公元2世纪的测量结果后,发现了恒星自行现象:明亮的恒星毕宿五、大角星和天狼星一直在显著且持续地移动——从公元2世纪起,天狼星已经向天空的西南方向移动了大约30角分(约为一个月亮的直径)。
1844 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根据它的移动路径出现的波浪图形推断天狼星是一颗双星,因为该星在附近空间中沿一条呈波形的轨迹运动,从而得出它有一颗伴星和绕转周期约为50年的结论。这颗伴星于1862年被美国天文学家A. Clark用他自制的折射天文望远镜最先看到,此后伴星被称为天狼星B。 [25]
1868年,天狼星A成为第一颗被测量速度的恒星,这是研究天体径向速度的开端。威廉·哈金斯爵士检查了这颗恒星的光谱并观察到了红移,得到天狼星系统正以大约的速度远离太阳系的结论,这是一个极度不准确的数据,哈金斯可能没有考虑地球的轨道速率,这将导致高达的的误差。而现代的测量结果显示,天狼星系统以的速率接近太阳系。
自1894年以来,在天狼星系统中观察到了一些明显的轨道不规则现象,这即为前文提到的“天狼星C”的存在嫌疑,但最终被跟进观测所排除存在性。20世纪20年代观测到的一颗明显的“第三颗星”现在被认为是背景物体。 [26]
观测指南
天狼星是全天目视最亮的恒星,几乎是第二亮的老人星的两倍,只要没有云层的遮挡就很容易被目视到,即使在明亮的城市中也是如此。天狼星能从地球上除了南北纬73°以上的地方都能观测到。当然,一些在地球北边的城市观测到的天狼星,也因纬度原因并不会在天空中有较高的高度角,例如圣彼得堡的天狼星只会升到地平线上13°。
由于天狼星的赤纬约为-17°,因此从南纬73°起它是一颗拱极星。7月初从南半球可以看到天狼星跟随太阳下山,且领先太阳升起的现象。天狼星只有在冬天或早春,才能在夜晚出现较长的时间。
寻找天狼星有以下几种办法:
1. 通过猎户座:猎户座在夜空中特征明显(可以查阅“猎户座词条”),它具有特色鲜明的三颗亮星排成的“腰带”,视宁度良好且光污染低的时候还能肉眼可见猎户座大星云。顺着猎户座的“腰带”,沿着天空的东南方寻找,一颗明显比其他恒星都要亮的蓝白色恒星就是天狼星。在星图中,天狼星即大犬座α星,它与大犬座其它一些比较亮的星构成了一只犬的轮廓,天狼星就在这只犬的“脖子”上。
2. 通过冬季大三角:这个方法相对不直观,参宿四、天狼星和南河三共同组成著名的“冬季大三角”。猎户座左上方的红色亮星参宿四的正东方,有一颗亮黄白色的南河三,南河三与参宿四连线向南作垂直平分线,就能沿线找到天狼星。
天狼星最简单的寻找方法为:春节前后约22时左右,往南方天空望去最亮的恒星,当然前提是排除行星。行星在夜空的运行轨道一般与月亮接近,天狼星要相对偏低。并且在中国,天狼星的运行轨迹始终在南天的下部,越往北边的地区移动,天狼星的高度角就越低。
至于天狼星B,在观测时要将它和天狼星A分辨出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两星最小分距为3角秒,而最大分距为11角秒(约为月亮圆面直径的1/360~1/180)。1994 年,两颗星抵达了它们轨道的拱点,此后双星开始远离对方,观测到天狼星B的难度会有略微减小。要清楚分辨它们,除天气条件很理想以外(优秀的视宁度),还至少需要一台口径至少有300 mm的天文望远镜。 [27]
文化特色
中国
中国古代星象学说中,天狼星属于井宿,是“主侵略之兆"的恶星。苏轼《江城子》中“会挽雕弓似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拟威胁北宋西北边境的西夏。 [28]如果以为是从苏轼当时所在地理位置“西北望”,那就错了。因为天狼星处在南半球,从地球北半球看是绝对不会位于西北的。《正义》:“弧九星,在狼东南,天之弓也。”《宋史 ·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也就是说天狼星在弧矢西北。因此苏轼用“西北望”,是从弧矢九星的位置说。 [29]
古埃及
经过测量考古学家们发现,古埃及金字塔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构思建造的,其中天狼星就是与金字塔相关的恒星之一,不过,恰恰是这种对天狼星的关注倒使人感到相当奇怪,因为人们要从孟菲斯城观察天狼星时,只有在尼罗河泛滥初始,贴近地平线的微茫晨曦之中才能见到它。在埃及有一本内容详细的历书(写于公元前421年),以天狼星升起(初显为7月19日)为准,并且确定年周期为年左右。在埃及,几乎所有宗教建筑和丧葬建筑的朝向都具有天文学意义。被埃及人用准直仪对准的天体之一是天狼星,许多神庙都朝向这颗星,例如丹德拉的哈索尔神庙。
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恒星,易于寻找。在古埃及,天狼星于每年7月中旬重新出现。日出前,它出现于熹微的晨光里,闪耀在埃及的天空。然而,凑巧的是,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这一埃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件也发生在此时。每年7月中旬,当天狼星在黎明前从东方升起,尼罗河便开始泛滥。一些淤泥随河水溢出河床,滋润了周围的土地。等到潮水退却,农民便着手在肥沃的土壤上播种。埃及所有的农业生产都与尼罗河涨落潮息息相关。于是,埃及人便视天狼星为神明,顶礼膜拜,就连所建神庙的朝向都要与天狼星升起之处保持一致。
另外,古埃及人最爱将天狼星与伊西斯相连结。伊西斯是奥西里斯的妹妹兼配偶,也是荷鲁斯之母。在金字塔经文中有一段话,正是针对奥西里斯所写:“你的妹妹伊西斯来了,你高兴,你爱。你把她放在你上面……因为有了孩子,伊西斯变大了,就像赛普特(Sept,指天狼星)一样。荷鲁斯 · 赛普特(Horus Sept)以赛普特居民的名义生了下来。”对这段文字最引人注意的是从“因为有了孩子,伊西斯变大了”而暗示她的“双重身份”。不仅如此,孩子生下后,荷罗斯并没有离开,而是留下来成为了“赛普特的居民”。
一如金字塔经文所示,天狼星是一颗双星。然而,美国天文学家艾尔文·克拉克(Alvin Clark)直到1862年才用当时最大、最新的天体望远镜,发现了天狼星B的存在,这也是世人第一次见到天狼星B,因此金字塔经文的撰写者是如何得知天狼星B存在的,便成了一大未解之谜。
所谓天狼星周期,亦即“天狼星再次和太阳在同样的地方升起的周期”。在固定的季节中,天狼星自天空中消失,然后在太阳升空天亮以前,再次从东方的天空中升起。从时间上计算,若将小数点的尾数除去,这个周期则为365.25日。尤其让人惊讶的是,用肉眼能够辨别的2000颗星星中,精确地以365.25日为周期,与太阳同时升起的星星只有天狼星“正确的运动”(Propermotion,意为这颗星球在宇宙中运动的速度,即)与岁差运动的结果。同时,在古埃及的历法中,特地将天狼星比太阳早升空的那天,定为元旦日。而此前,在海里欧波里斯(金字塔经文的撰写地),古埃及人早巳计算出元旦日的时间,并通告了尼罗河上的所有神殿。
在金字塔经文中,天狼星被命名为“新年之名”(Hername of the new year)。种种迹象显示,天狼星历至少和金字塔经文的历史同样悠久,而两者的起源都不得而知。这之中最令考古学家困惑的是,在那个技术落后的时代,古埃及人如何有深奥的科学知识,观察并记录了太阳与天狼星周期之间非常巧合地差365.25日。法国数学家史瓦勒 · 鲁比兹(R. A. SchwallerLubicz)曾经说过,天狼星的周期为“完全无法料想的意外天体现象”。 [24]
罗马
天狼星在许多的文化上都有特别的意义,特别是代表狗。事实上,他是大犬座中最明亮的星,在口语上最常被称为"犬星"。他也是传统的猎户神话中的狗:古希腊人认为天狼星的光芒对狗有不良的影响,使它们反常的出现夏季热("犬日"):它们过度的喘气导致过份的干燥和置身疾病的危险中。在极端的例子中,口吐白沫的狗也许有狂犬病,可能导致被咬的人受到传染和死亡。古罗马人知道这些日子是三伏日并称这颗星是小犬(Canicula)。
波利尼西亚和其他太平洋文明
明亮的恒星对于远古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上航行很重要,它们也是纬度的标志。天狼星的赤纬与斐济群岛的纬度17°S相匹配,因此每天都会经过这些岛屿的天顶附近。在波利尼西亚人的星座系统中,天狼星是一个叫做Manu的“大鸟”星座的主体,南翼尖是老人星,北翼尖是南河三,将波利尼西亚人的夜空分为两个半球。
正如天狼星出现在早晨的天空标志着希腊的夏天一样,它标志着毛利人冬天的开始,毛利人的名字Takurua描述了星星和季节。许多其他波利尼西亚人的名字也被记录下来,包括马奎萨群岛的Tau-ua、新西兰的Rehua、塔希提岛的Ta'urua-fau-papa(原始高级酋长的节日)和Ta'urua-e-hiti-i-te-tara-te-feiai(伴随祈祷和宗教仪式而升起的节日)。
天狼星在冬至时的出现在夏威夷被庆祝,在那里它被称为“天堂女王”。夏威夷人对小天狼星有很多名字,包括Aa(“发光”),Hoku kauopae,Kau ano meha(也称为Kaulanomeha),“独立和神圣”,Hiki kauelia或Hiki kauilia(航海名称),Hiki Kau lono meha(“孤独的洛诺之星”,占星学名称),Kaulua(又名Kaulua ihai mohai,“天堂之花”),Hiki kauelia,Hoku hoo kele waa(“使独木舟起航的星星”,一个航海名称),和Kaulualena(“黄星”)。
社会群岛上的人对天狼星也有很多称呼,有Taurua fau papa,Taurua nui te amo aha和Taurua-e-hiti-i-tara-te-Feai。天狼星的其他名字还包括帕洛洛穆阿(Palolo mua,富图纳),梅勒(Mangaia),阿普拉(Manihiki),塔库瓜(Marquesas Islands)和托基瓦(Pukapuka)。
在图阿莫图斯的天文学中,天狼星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包括塔库鲁阿·特乌普普(Takurua te upuupu),特卡哈(te Kaha)(“椰子纤维”),特乌普普,塔兰加(Taranga),和Vero ma torutoru(“燃烧和减少”)。
美洲文化
在更远处,许多北美洲的原住民也将天狼星与狗连结在一起。在西南方的原住民Seri和托赫诺奥哈姆族注记这颗星是跟随着绵羊山的狗,黑足称之为“狗脸”,柴罗基族将天狼星和心宿二配成一对,做为灵魂之路两端的看守犬。内布拉斯加州的波尼族有几种联想;狼族视它为'狼星',而其他的部落认为是'郊狼星'。到了更北方的阿拉斯加州白令海峡的 Inuit 称这颗星为“月之犬”。 有些文化将这颗星与弓和箭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历史文化的原因,也许是个人心情的原因,天狼星注定是无法与浪漫、热情相联系的星,可以和恋人、朋友,一同看月亮,看流星雨,看金星或是火星,但是,苍白并带有蓝色光亮的闪烁的天狼星却无法让人心情愉悦,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它吸引了无数孤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