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涯比鄰

鎖定
天涯比鄰,是漢語的一則成語,語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這則成語意謂好朋友雖然遠在天涯,猶近如比鄰。其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 [1] 
中文名
天涯比鄰
拼    音
tiān yá bǐ lín
近義詞
近在咫尺
反義詞
咫尺天涯
出    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注    音
ㄊㄧㄢ ㄧㄚˊ ㄅㄧˇ ㄌㄧㄣˊ
語法功能
作賓語、定語

天涯比鄰成語出處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後人從此詩句中提煉出成語“天涯比鄰”。 [1] 

天涯比鄰成語故事

杜二是初唐時人。自從與王勃相識之後,王勃就一直稱他為杜二哥。
一年前,杜二隻身從老家來到長安,投靠在親戚家,一邊準備參加科考,邊在城裏尋訪那些可能幫到他的親朋。
那日,他在大街上急急地走,想去拜訪一位官員,走着走着竟然迷路了。
在沛王府前,剛巧遇到了王勃,杜二連忙走上前去問路。
王勃沒有立即給他答案,而是盯着他的眼睛,笑問:“聽口音,你是絳州龍門人吧?”
他愣了一下,連忙點頭回應:“正是!正是!”
王勃臉上現出驚喜之色,道:“我們是老鄉呢!”
偶然相遇,兩人熟識了。
攀談中,王勃瞭解到面前的這位書生比他年長五歲,也是出身於詩書之家,姓杜,在家排行老二,來京是為求取功名的。
“杜二哥,既然我們是老鄉,以後就常聯繫吧,我就在這沛王府裏,平時也沒有多少事。”臨別前,王勃握了握杜二的手,又給他指明瞭去那位官員家的路線。
那之後,兩人就常常互相走動,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一年後,杜二進士及第,且仕途也有了起點:到蜀州去當縣尉。
雖然説十多年寒窗苦讀功夫沒有白費,但去那麼遠的地方,又是當一個小小的縣尉,杜二心裏還是有説不上來的鬱悶。
然而上命難違,蜀州那個地方,總是要去的。臨行前,王勃約了杜二,兩人在一家酒店裏喝酒話別。
“本來,我是有留在京城的希望的,只是我投靠的人最近遇到些麻煩,人家也只能幫我到這裏了。”杜二嘆了口氣道,“你看你多順,十五歲就直接參加金殿對策,當上了朝散郎,很快又被沛王看中,到王府裏陪太子讀書,真令人羨慕!”
“其實也不全是你想的那樣,在王府裏,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依我看,還不如到外地去當差,那樣或許更自由些。再説,你這畢竟還是剛起步,以後機遇多得是。”王勃呷了一口酒,輕聲説道,“聽説蜀州那兒的風景不錯,我還真想到那裏去遊玩一段時間呢!”
杜二的心情似乎放鬆了一點,他笑着應道:“等我上任後,你要是有時間,就去找我玩吧,到時我給你當嚮導,畢竟,在那裏能找到像你這樣的朋友,是不太容易的。”
走出酒館,王勃一直把杜二送到城外的長亭。
就要分手了,杜二心裏還是有抑制不住的傷感,他看着面前的王勃,眼圈紅了。
王勃心裏也是一陣悵然,他繫系拉住杜二的手,強作笑臉道:“相信我會很快再見的,再説,既然我們是好友,那即使你走到天涯海角,我們的心也還是在一起的。振作起來,好運正在遠方等着你!”
王勃陪着杜二慢慢走向城外,邊邊在心中默默吟道: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在分別的路口,王勃將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誦給杜二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杜二連聲説“好”,然後用力握了握王勃的手,轉身踏上了遠去的大道。
直到杜二的背影消失在道路的轉彎處,王勃才轉身返回。 [3] 

天涯比鄰成語寓意

“天涯比鄰”,表明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 [5-6] 

天涯比鄰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天涯比鄰形容兩者關係很好。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 [1] 
運用示例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與吳明卿書》:“天涯比鄰,固古人神曠之説。” [2] 
人民日報評論員陳凌《架起心靈溝通的“文化橋樑”》:“‘人的心如同降落傘一般,如果不張開,根本無法使用。’用這句話來形容國家之間的交流交往,再合適不過了。縱然遠隔山海,只要心靈相通,也將會是天涯比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