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

鎖定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前身是水產系、水產科學系,創始於1976年天津農學院建校之日,2013年撤系建院。學院設有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水族科學與技術、水生動物醫學4個本科專業,1個水產養殖技術高職專業。擁有水產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水產養殖及漁業資源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以及1個農業專業(漁業發展領域)碩士學位點。 [1] 
中文名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
外文名
Fisheries College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創辦時間
2013年 [1]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學校類別
農業類
主管部門
天津農學院
本科專業
4個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學術研究

水產學是天津市一流學科、天津市博士學位授權建設學科。水產養殖學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天津市一流本科專業、天津市優勢特色專業,水產養殖學、海洋科學與技術為天津市品牌專業。學院建有天津市一流本科課程(精品課程)—水生生物學、天津農學院一流本科課程7門。在校本(專)科生876名,碩士生142名。 [1]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辦學條件

現有教職工62名,具有博士學位26名,有教授13名,副教授23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天津市水產養殖授銜專家1名,“雙聘院士”1名,天津市教學名師2名,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3名、第二層次人選7名、第三層次人選3名,天津市學科領軍人才3名,中青年骨幹教師7名,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4名。
學院已搭建起完善的人才培養平台,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水產生態與養殖實驗教學中心(天津農學院)、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天津綜合試驗站,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國家大宗淡水魚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天津市水產生態及養殖實驗室、天津市現代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創新團隊、天津市水產養殖學教學團隊和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教學團隊、天津市現代漁業工程技術中心、天津市觀賞魚工程技術中心、天津市海水養殖種業技術工程中心、天津市海洋牧場技術工程中心;與企業共建1個博士後工作站,2個院士工作站,2個企業技術中心和6個企業重點實驗室。與校外知名企事業單位共建了24個產學研基地。 [1]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所獲榮譽

近年來,學院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50餘項,橫向委託項目20餘項,累計科研經費超過5000萬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1項、全國商業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省部級二三等獎40餘項。學院多數科技成果已得到實際轉化及廣泛應用,為推動區域漁業經濟發展和漁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1]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學科概況

  • 水產養殖學
本學科圍繞沿海都市型漁業,在水產動物增養殖學、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等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特色,取得一系列成果,並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可。2011年又獲得漁業資源二級學科,主要側重於漁業資源保護與環境修復、漁業資源管理和漁業生物學與種質資源等方向的研究。該學科的水產養殖學和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是天津市品牌專業,其中水產養殖學還是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天津農學院水產生態與養殖實驗教學中心。該學科為我國水產養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研究方向
(1)水產動物增養殖學:針對天津市乾旱、少雨,主要屬鹽鹼水體的現狀,重點研究名、特、優、新品種的繁殖、苗種培育、集約化養殖及增殖和健康養殖技術,設施漁業理想品種和模式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優勢,有些研究居國內領先水平。
(2)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名特優新品種的健康養殖也是本方向重要的研究領域。先後開展了部分名優鱘形目魚類、寶石鱸、美洲鰣魚、澳洲銀鱸、半滑舌鰨、點帶石斑魚、丁鱥等經濟魚類的集約化、設施化健康養殖和不同品種理想模式下的人工模擬和創造的研究,上述研究不但可以增產,而且為其它品種的工廠化育苗,集約化、設施化、健康養殖提供參考,也是對健康養殖、設施漁業理論研究的豐富與發展。
(3)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對水產動物營養成分最適需要量的摸索一直是本學科的主攻方向。從北方主養品種入手,開展了中華鱉、鯉魚、中國對蝦人工配合餌料的研究,獲得了優化飼料配方和預混料配方,摸索出不同養殖模式下科學的養殖技術;其中“對蝦人工配合飼料的研究”率先從氨基酸水平探討了中國對蝦的蛋白需求,居國內領先水平;“鯉魚人工配合飼料”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蝦用預混料”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4)水產動物病害防治學:本研究方向着眼我國北方主流養殖品種,開展了鯉魚出血病、鯉魚豎鱗病、牙鮃腹水病、褐牙鮃白化病、魚類粘孢子蟲病的研究,獲得了相關病原生物、發病機理、組織病理變化,研究病原微生物、動物和生態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及疾病流行規律,篩選了有效的防治藥物,提出了水產動物疾病的綜合防治措施;並進行了真鯛腫瘤壞死因子TNFα基因、虹鱒腫瘤壞死因子TNFα基因和牙鮃細胞因子MSH基因的克隆、表達及純化研究,從分子水平探討其發病機理及免疫調節作用,並從免疫組織化學角度摸索了魚類一氧化氮合成酶免疫調控作用及機理,該研究居於國內領先水平。 [2] 
  • 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
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2002年經教育部批准建立,國內有9所高校開設此專業。研究我國主要海洋經濟魚類種質遺傳學特徵(遺傳標記)、不同環境羣體間的遺傳變異、養殖羣體和天然羣體間遺傳差異及放流羣體對天然羣體的遺傳學影響、水生生物遺傳多樣性及遺傳進化等。依託天津市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天津市水產生態與養殖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和天津市水產生態及養殖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現代漁業工程中心等教學和科研平台,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性開發和漁業水環境改善為發展方向的特色專業。2010年被批准為天津市品牌專業。近5年承擔市級及以上教改項目3項,科研項目24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10餘篇,教改論文10篇。形成了專業方向涵蓋面廣、知識結構優化、年齡結構合理、能夠承擔教學和科研師資隊伍。該專業副高級以上職稱人員10名。該專業已培養畢業生近400名。擁有8個穩定的產學研基地。 [4] 
  • 水族科學與技術
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2008年經教育部批准建立,是國內高校開設此專業的前三名,本專業的設置是順應市場發展要求,培養社會所需的水族養殖、工程技術和水族經營管理等應用型專業人才。該專業配備了比較完備的專業設備和實驗儀器,專業教學實驗設備價值500萬元,具備培養水族專業高級技術人員的基本基礎和條件。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9人,現擔任中國水產學會觀賞魚分會委員1人。科研課題17項,經費近300萬元。近三年發表論文60餘篇,SCI收錄8篇。出版教材或專著4部。擁有7個穩定的產學研基地。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