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津自然博物館

鎖定
天津自然博物館(Tianjin 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於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31號,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是中國早期為數不多的集動物、植物、地質、古生物、古人類等多學科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6-7] 
天津自然博物館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前身為北疆博物院,建院初期稱為黃河白河博物館,是由法國神甫、動物學博士黎桑創辦的。 [6]  截至2021年末,天津自然博物館藏品有37096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299件(套)。 [8] 
天津自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基地,曾榮獲“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先進集體”等三十餘項榮譽稱號。 [8] 
中文名
天津自然博物館
外文名
Tianji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地理位置
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31號
佔地面積
50000 m²
類    別
自然歷史博物館
景點級別
國家一級博物館
投用時間
1914年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09:00~16:30(16:00停止入館)
門票價格
免費
藏品數量
370964件(套)(截至2021年末)

天津自然博物館歷史沿革

  • 北疆博物院
天津自然博物館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前身為北疆博物院,建院初期稱為黃河白河博物館(Hoangho Paiho Museum),是由法國神甫、動物學博士黎桑(Emile Licent,1876-1952,中文名桑志華)來華創辦的。
新中國成立後,北疆博物院由私立津沽大學代管。
1951年9月,天津市委宣傳部接收北疆博物院。 [6] 
  • 天津市人民科學館
1952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北疆博物院的基礎上組成天津人民科學館籌備委員會,同年天津市人民科學館成立。 [6] 
  • 天津市自然博物館
1957年6月,天津人民科學館更名為天津市自然博物館。
1959年,陳列展覽和辦公地址遷至河西區馬場道272號,時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為該館題寫了館名。 [6] 
  • 天津市博物館
1968年8月,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市自然博物館合併,組建天津市博物館。 [6] 
  • 天津自然博物館
1973年12月,恢復各博物館建制。
1974年1月,更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
1997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原址翻新天津自然博物館。
1998年,天津自然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2013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改建工程被列為“天津市20項民心工程”之一。
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改建完畢對外開放。 [6] 

天津自然博物館建築佈局

天津自然博物館概述

天津自然博物館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3.5萬平方米,展示面積1.4萬平方米,包括常設陳列區、臨展區、體驗娛樂區、恐龍谷、小小科學家體驗站以及科普教育中心等區域。 [7] 

天津自然博物館展廳

  • 大廳
大廳設置了龍台,龍台上集中展示了多具恐龍骨架,其中既有像井研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和榮縣峨嵋龍這樣恐龍界的“巨人”,也有蘇氏巧龍這種蜥腳類中的“侏儒”。作為它們死敵的獸腳類恐龍,霸王龍和將軍廟單脊龍的骨架被擺在了龍台的正中。此外,龍台的左側還設有霸王龍和三角龍對峙的可動模型場景,再現了這兩種著名恐龍間殊死搏鬥的場面。 [12] 
大廳 大廳
  • 家園·生命展區
《家園·生命展區》展示面積為5700平方米,由“遠古家園”和“現代家園”兩大部分內容組成,分為八大單元:生命誕生,地球不再荒寂、神奇爆發,生物從此繁盛、各顯其能,爭霸喧囂海洋、從水到陸,開拓嶄新家園、多樣演化,爬行鼎盛一代、鳥兒飛天,天空的新主人、興衰更替,哺乳動物輻射、人猿分野,智慧生物起源。採用古今結合的主題單元展示方式,展出古生物化石、巖礦及現生動植物標本近萬件。依託新的地球觀和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展示地球家園38億年來生命世界由無機到有機、由單細胞到多細胞、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的發生、發展,乃至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演化歷程。 [13] 
家園·生命展區 家園·生命展區
  • 家園·生態展區
《家園·生態展區》展示面積為3400平方米,以美國著名慈善家、天津市榮譽市民肯尼斯·貝林先生歷年捐贈的200多件珍稀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為基礎,同時增加館藏部分珍稀野生動物標本,如大熊貓、金絲猴等,共同展示世界各大洲的典型動物羣。展區在設計理念上突出生態系統,每一大洲動物羣以若干個景觀組成,每個景觀以不同的場景來展示,每個場景又由動物生活中的一個典型故事來表現。利用人工造景及背景畫,結合各種現代化的展示手段,準確、科學地將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再現於觀眾面前,生動展示動物生活的真實場景。 [14] 
家園·生態展區 家園·生態展區

天津自然博物館展出內容

天津自然博物館綜述

截至2021年末,天津自然博物館藏品有37096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299件(套)。 [8] 

天津自然博物館重要藏品

藏品名稱
介紹
圖片
文信草天牛
文信草天牛觸角黑色,雌蟲觸角基瘤基部具白色毛環。雄蟲前胸側刺突十分短鈍,雌蟲則較長。雄蟲前胸背板白斑較寬,雌蟲前胸背板白斑相當寬。鞘翅均勻卵形,具較粗糙的刻點和寬闊的白條紋。足大部分紅色或淡紅色,腿節端半部黑色。該種模式標本系桑志華於民國十九年(1937年)7月9日在內蒙古採集。天津自然博物館專業人員於2013年對其進行研究並發表在《林文信紀念文集》中。3副模標本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館。 [15] 
文信草天牛 文信草天牛
石耜
石耜,是一種石制鍬形農具,由舊石器時代的片狀刮削器或砍砸器演變而來,其最初形狀是不固定的,以後逐漸採用近似圓形的石片,或略帶小柄的圓形石片等,石片的一側有刃口。石耜主要出土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考古遺址,南方出土骨耜較多。 [16] 
石耜 石耜
師氏中華弓鰭魚
師氏中華弓鰭魚體形細長呈梭形,頭較大,口中有尖鋭的牙齒,背鰭很長,體表有菱形硬鱗,硬鱗後緣帶有鋸齒。師氏中華弓鰭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肉食魚類,化石在中國遼寧、山東、內蒙古、甘肅、寧夏、安徽和浙江等地區的中生代後期地層中分佈較廣,但數量較少,另外,在北美、南美、歐洲和亞洲都有所發現。 [17] 
師氏中華弓鰭魚 師氏中華弓鰭魚
三門馬
三門馬個體很大,頭骨長,基部窄而短,呈現長吻窄額的特徵。枕骨的傾斜介於現代馬和野驢之間,鼻骨粗壯,鼻切跡長。齒冠很高,標誌着已完全屬於粗食者。四肢相當瘦長,説明善於奔跑和長途跋涉,主要生活在開闊的草原。該標本是20世紀20年代桑志華於泥河灣採集。德日進和皮孚託研究了桑志華採集的泥河灣哺乳動物化石,在民國二十六年(1930年)發表的泥河灣動物羣研究報告中,建立了三門馬這個種。 [18] 
三門馬 三門馬

天津自然博物館文化活動

2020年6月4日,《“石”破天驚——紀念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發現100週年》主題展覽在天津自然博物館展出。 [23] 
2022年11月,“暢遊珊瑚礁的世界”和“水,科學的核心”主題展覽在天津自然博物館開展。 [25] 
2023年1月1日,“本草 健康”展覽在天津自然博物館開展。 [24] 
2023年7月18日,“飛行的奧秘”展覽在天津自然博物館開展。 [22] 

天津自然博物館所獲榮譽

天津自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基地,曾榮獲“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先進集體”等三十餘項榮譽稱號。 [8] 
2019年6月,天津自然博物館入選“2019人民之選——中國博物館創新鋭度TOP30”。 [21] 
2020年11月,天津自然博物館被中國共產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 [1] 
2020年12月,天津自然博物館被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2] 
2021年9月13日,天津自然博物館被評為“天津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 [20] 
2021年11月30日,天津自然博物館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 [3] 
2022年3月30日,天津自然博物館入選“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名單。 [19] 
2023年1月,天津自然博物館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4] 
2023年2月,天津自然博物館入選“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推介項目名錄。 [5] 

天津自然博物館機構設置

截至2023年8月,天津自然博物館下設12個職能部門,分別為黨務行政辦公室、人事部、財務部、保衞行政部、文保技術部、科普宣教部、信息資料部、動物部、植物部、古生物部、展覽部、經營服務部。 [11] 
機構設置 機構設置

天津自然博物館參觀信息

天津自然博物館地理位置

天津自然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31號。 [6] 

天津自然博物館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09:00~16:30(16:00停止入館) [9] 

天津自然博物館交通路線

乘坐天津公交662、668、686、835、868、912、529、641、675、800、826、838、906、655路至賓館南道站或天津博物館站下車。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